第195章 尔虞我诈

作品:《一世吉祥

    一世吉祥第195章尔虞我诈

    就如杨致与叶闯说那样。他吃准了太子一班人心思贼心也有贼胆。却贼心还不够狠。贼胆也不够大。

    自以来。一个通过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的皇帝。成功的无限风光背后无不充斥着腥风血雨。太子是于对嫡位不保的深切恐惧。这才不惜孤注一掷剑走偏锋。先下手为强的想法是好的。在护卫皇帝班师还朝途中发动。机会也选的不错。依托关中与金城的老牌士族豪强势力和朝中保守派文臣的支持。纠集卫肃赵天养沈重等人做打手。武力上其实也勉强够用了。

    太集团错就错在因为对自身实力信心严重不足。居然幻想通过一场相对温和的不流血政变上台。错错在他们忘记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唐太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何曾有半点手软?杀兄屠弟逼父这些“光辉”事迹一件不落。却丝毫影响他享有千古一帝的盛名。错就错在太子本来就是一个底气不足。柔寡断的董事长。还请天真烂漫卫肃做了总理。

    大漠血战与拖都可汗兄弟同夜暴毙的事实。足以证明杨致万夫莫敌的勇悍。太子更不止一次的亲身体验了此人的狠辣奸诈。太子心底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这世上就没有他杨致不敢干的事。没有他不敢动的人!

    `杨致的言语挤兑又让陷入了退两难的尴尬的。当下心念电转。所幸杨致还不是王与康王的人总比耿超那厮领兵前来要好。反正皇帝老爹业已形同废人。如今之唯有暂且忍气吞声任他猖狂一时。待熬过这一关回到长安。那便是本太子的天下了!宁王与康王分别远在随州与幽州。五弟越王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几个死心眼的老东西仅凭捕风捉影的几传言。难道就敢行废立之事?金殿上的那张龙椅我是坐定了!

    太子想到这里登略感心安。[www..l]瞪杨致咬牙问道:“飞虎侯。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斜依你之见。我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杨致答道:“能太子殿下白的最有力的证人无疑就是皇上了。”

    太子嗤道:“荒谬!如父皇尚可视事。那些居心当诛的无耻鼠辈又怎会有造谣生事的可乘之机?如今父皇重病不起口不能言。连日常饮食居都需人时刻伺候。你这么说明是在成心为难于我了。”

    太子言及皇现状时眼神笃定非但毫无悲伤之色反而隐然有洋洋自的快意。杨致对皇帝的病情早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禁不住为之心寒。摇头笑道:“太子何出言?你是皇上金书亲册的传嫡太子今日暂居储君之位。异日即为九五之尊。臣本山野布衣。因祖宗积德蒙皇上错爱而位极臣。虽为大几度出生入死亦未能报皇恩于万一。怎会对太子不敬?岂敢与太子为难?”

    太子明知他这话真假假绝不可信。但总算听起来顺耳多了。登时脸色稍霁。冷哼道:“但愿你是心口如一。”

    “太子明鉴。”杨致然正色道:“臣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微臣行事皆是凭心而为。从未存心针对过任何人。”

    太子略微放落的心让他刺激的跳起老高。岔开话题道:“朔风野大。你我无需多费唇舌在此受冻。你说你到底想要怎么样吧!”

    杨致连唬带吓的跟他磨叽了半天。等的就是这句:“很简单。第一。微臣受群臣重托。必须亲登龙面见皇上。微臣略通医理。只要探明皇上病情确与太所言相符。少可初步证明不是太子为蒙蔽视听而炮制的一面之辞。”

    你“略通医理”?皇帝老爹对自己的性命还的极为要紧。钦点了两名御医伴驾随侍。都是太医院数一数二的顶尖高手。(www..l)且不说他们都是被本太子喂饱了的人。单就医术而论。难道你比们更胜一筹。还能瞧出另外什么端倪不成?

    太子自知一系班底没有只手遮天之能。与指鹿为马的擅权经典还相距甚远。非但现在拦不住杨致。即便到长安后也无力阻止重臣贵戚面圣探病。左右早晚都捂不住。也没个必要。不如卖个大方:“此事不难。飞虎侯稍后便可登撵觐见父皇。”

    “第二。据说皇上自庐州抱恙至今已有月余。历经长途跋涉劳顿而未闻山陵崩。足见皇上体生机之强盛。大夏素多能人异士。其中不乏林高人岐黄圣手。将皇上好生护回长安后。必会遍寻良医诊治。若能确诊皇上并非人为投药所致。而是天命使然。太子岂不又几分嫌疑?若天佑吾皇能的龙体痊愈。那谣言更会不攻自破了。所以太子现在便应避嫌。潼关至长安的护驾事宜及皇上的日常起居等一切由微臣即刻接管。”

    这一点太更不怕了。御向本太子禀明。皇帝“真阳衰损阴盛阳虚”的症候是千真万确。

    虽挺到现在尚未驾崩。但风邪重症早已病入膏。致使清人事不省。若想“龙体痊”简直是痴人说梦!两名御医阖族数百口性命都捏在本太子手上。量他们也不敢有半字虚言!都说人有七魄。皇帝已去其六。你说要接管过去。我正巴不的呢!万一皇帝熬不到长安。不仅与本太子无涉。你杨致脖子上那颗脑袋只怕也不怎么牢靠了吧?“若天佑父皇龙体痊愈。飞虎侯之功堪比再造大夏!也罢。这一节我答应了。”

    “第三同样道理。上驾与太子及随行文僚皆可先行入关两万护驾将士却只能暂且受点委屈。在潼关城外就的驻防待命。直至圣驾与太子安返长安。待太子与几位佐理监国重臣商议之后。再行定夺移师何往。”太子在军方素无根基。沈重是他好不容易才亲手栽培起来的嫡系将领。

    由重统领的这两万护驾兵马。是太子唯一实实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一点本钱。太子原本以为无论杨致面圣探病。还是接管护驾皇帝日常饮食起居等一事宜实际都无关痛痒。他的如意算盘先委屈求全稳住杨致。将两万嫡系兵马带进长安卫肃配合张天行压制和牵制为数不多的驻京禁军。加上赵天养的三千内廷侍卫。控制长安城是绰绰有余。到时候就算杨致耿超之流再怎么强悍难。还怕他们不乖乖就范?

    可如今杨致居然要将万护驾兵马强留在潼关城外岂不等于是手无寸铁之人身处虎狼环当中?与受这厮软禁又有何异?即便就此安返长安晚上又怎能有片刻睡安生?

    太子心中有些什么小九九。杨致是想不到的话岂不是愧对“奸诈”二字之美誉?每字每句都紧扣“避嫌”的主题。听起来好像事都是铁面无私的为太子着想。一步一步将他套的死死的。杨致实际上是给太子出了一判断题。打当然是绝不甘心。打叉又没有摆上台面的充分理由。稍有失言便会出狐狸尾巴。坐实“谣言”对他的指控。何况杨致既然摆出了那样的阵势。说明这也不怕你打叉!

    在这英才辈的乱世。太子的计谋才智不算出众。但他并非草包如果顺着杨致的话题纠缠下去。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二人已在凛冽刺的寒风中拉扯多时。杨致精神抖擞谈笑自若。太子此番随驾出征虽也受了不少罪。可从未在忧思深重之下尝过这般挨冻的滋味。已是一脸隐隐青的苍白。

    只见太子猛间仿佛要将肺叶咳出来的一阵剧烈咳嗽。紧跟着夸张的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尔后对杨致换上一副大义凛然的神色。嗓门陡然提高八度。在这旷野中听来显的格外凄厉:“飞虎侯!我对父皇的忠孝之心于天的人神尽无愧。为求顾全大夏上下相安君臣相谐的大局再三忍让。你怎能如此寸进尺?轻慢羞辱我倒也罢了。我受些许委屈那也不打紧。可沈将军统率的两万将士先有征灭南唐的首战告捷之功。后有忠心护驾之。咱们什么都好说。你若敢护驾将士受半点委屈。我绝不答应!”

    杨致心下冷笑之忍不住暗赞:太子这一手反击实在漂亮!苦肉计偷换概念转移矛三招环环相。了无痕迹近乎完美。问题是他有没有搞清楚。现在他玩的人是谁?

    两万护驾将士是皇帝从禁军亲拨沈重麾下的先锋部队。正是他们打响了征伐南唐的第一战。灭唐之后被皇帝收做护驾亲军。在沿途的方官吏与诸多百姓面前尽了风头。皇帝治军甚严赏两重。而太子为抓牢这支王牌精锐收为己用。则是极尽“宽和仁爱”之能事。相形之下更易收买人心。事实也收效奇佳。护驾将士无不对太子感激涕零衷心拥戴。

    两护驾将士本就挟功自傲有些骄横。一路行来备受礼遇巴结。快到家门口了却被杨致挡在冰天雪的里挨冻。不少人早已心生怨言。只是碍于杨致的赫赫威名不敢多嘴。被太“深明大义”几句话一煽。就如往一大堆干柴中扔进了一记火苗。登时群情激愤。纷纷叫嚣起来:“……太子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关?你们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了?……谁若敢对子无礼。那要看我们的刀答不答应!”

    沈重近前逼视杨致道:“飞虎你明知皇上病重。居然还是不把太子放在眼里。不会是图谋反吧?如若不是。我劝你有什么话还是留到引领大军进关之后再说!”

    跟我使诈耍狠?你妈真是脑子进水了!杨致冲着傻不拉几的大舅子怜悯的摇了摇头。骤然上马满面狰的喝道:“太非但一意孤行不听规。而动护将士作乱。弑父篡逆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凡听命相从者。叛臣贼子论处!”

    “传令:火炮装战刀出鞘!弩箭!――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