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统一台湾

作品:《皇帝过来聊聊

    莫凡对这段历史很是熟悉。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就将台湾纳入版图提上日程。恰逢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位,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

    这个时候也是天赐良机。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了施琅。

    真的是天道酬勤,时势造英雄!

    莫凡:“康熙帝收复台湾,仅此一件大事,就足够彪炳千秋的了!”

    皇太极:“我还是那句话,我当时做梦时都不敢想这事...”

    顺治:“父皇,我不做梦,也不想这事,那地方距离京师太远,也没有多少人烟,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所以,当初我还真没有把台湾当成一回事。”

    莫凡:“呵呵,这就是做事的格局。你儿子玄烨的格局和眼光就比你高远,你还别不服气。”

    康熙:“我也是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台湾是七省藩篱,东南屏障,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自康熙元年以来,台湾被郑氏家族收复后,一直奉明朝为正朔,不剃发不易发,成为我大清王朝的一个心病。平定三藩后,我得以有空干这事!”

    皇太极:“孙儿,我们满人是马背上得的天下,这海战我们不行啊。莫非还是以汉人治汉人?”

    康熙:“没错。汉人的家国思想、忠君思想很浓烈,只要我们善于调控和操纵,这水上打仗的事咱也行!不过,当时郑氏家族经营台湾好多年,他们的家底也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这次就没有平定三藩时那么着急了,所以,做到了谋定而后动,效果也比较好。”

    莫凡:“兵者国之大事,即使在当时世界上国力最为强大的清帝国要想进军台湾,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顺治:“为什么这么说?”

    莫凡:“强盛时期的郑成功集团拥有2000余艘各式战船,有雄兵10万余,并且拥有大量的海上贸易船只作为支撑其抗清的补充,吨位接近8万吨。这样的实力自然可以称得上当时东亚的第一海军,也正是凭借这些力量郑成功方能在之前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并继续抗清事业。”

    皇太极:“东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顺治:“同问。”

    莫凡:“这个要是解释起来就有点远了。咱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一个球体,上面有七大洲、四大洋。”

    顺治:“什么?球体?你胡说什么?不是天圆地方吗?”

    康熙:“父皇,我和洋人打交道比较多,他们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我很佩服。他们确实已经证明这个地球是个球体,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天圆地方。我们这个地球就和月亮一样,飘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

    皇太极:“这么神奇?那哪七大洲?哪四大洋?”

    莫凡:“这七大洲啊,分别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四大洋呢,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我们在亚洲的东面,就称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顺治:“哦。大概明白了。那他们荷兰人属于欧洲?还是北美洲?”

    莫凡:“欧洲。北美洲在你们那个时候还是个蛮荒之地,欧洲人刚刚去开发。”

    皇太极:“别说这些了,以后让莫凡给我们来地球十讲,普及普及。咱现在还是接着说统一台湾的事。”

    康熙:“由于平定三藩,百姓思定,事实上在开打之前,朝廷一直试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安抚郑经集团,但并未成功。主战派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我准备重用他们俩人攻台。但这两个人有着汉人的通病,窝里斗!”

    顺治:“他们汉人没有满人团结。”

    莫凡:“这话我不爱听。你们才几十万人,我们当时都2万万人了,怎么论团结。你们之间也不是打打杀杀的嘛。多尔衮怎么死的?鳌拜、苏克萨哈怎么死的?”

    皇太极:“莫凡,你们又扯远了!咱回到正题上!攻台!”

    康熙:“当时他俩确实有矛盾,施琅心里的算盘是自己包揽攻台一切大权,但姚启圣可不想被架空,于是双方的矛盾集中在出兵日期上。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清军无法顺利出兵,攻台也一再迁延不行。”

    皇太极:“后来你是怎么处理的?”

    康熙:“二人激烈争论,并各自将其意见向朝廷反映。施琅立了军令状,刑部尚书明珠认为就让施琅单独干就得了,他经验丰富,对东南沿海比较熟悉。我采纳了,密令总督姚启圣停止进剿,提督施琅如无机会,仍操演兵丁,若有可进机会,统伊所派船兵,相机进取台湾。”

    顺治:“这么说,是施琅最后争得了统一台湾的指挥权?”

    康熙:“他们俩分工负责。此次作战事务全部归施琅负责,而后勤供应则委托给姚启圣。对了,我忘了告诉大家了,他们俩虽然斗,但是还有亲戚关系!”

    皇太极:“是吗?”

    康熙:“姚启圣的妹夫是东阁大学士黄锡衮,而施琅后来娶了黄锡衮的妹妹。”

    莫凡:“也就是说,施琅的大舅哥是黄锡衮,而黄锡衮的大舅哥是姚启圣?”

    康熙:“没错。他们是大舅哥的大舅哥关系。我接着说正事啊。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上旬,施琅调集各种战船三百余艘,官兵二万一千余人,在铜山岛迅速完成战前各种编组工作,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时(上午七时)乘南风向澎湖出航,拉开统一台湾的大战序幕!”

    莫凡:“我从史书上得知,当时姚启圣也拨了3000兵马与施琅同时出征?”

    康熙:“没错。他们俩吵归吵,但是在这个关于国家大义的事情上还是高度一致的。”

    顺治:“300艘,2万人?台湾那边可是2000艘,10万人?这仗有胜算?”

    康熙:“当时施琅也是冒险了,他没有遵守水文规律,把军队直接驻扎在了澎湖岛的八罩岛上,那里是湍流区,且不可能三日无台风,对航船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绝不是排兵布阵的好去处。但天意要灭明郑集团,双方交战前居然没有刮台风!”

    富贵险中求。同样,这打仗也是需要一股不怕死的闯劲!施琅也是一个赌徒,不过,他和康熙一样,都赌对了。

    这可能就是天意。统一,统一!为了统一,必须前进,前进,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