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误国佞臣

作品:《皇帝过来聊聊

    莫凡:“一个是曹振镛。一个是穆彰阿。”

    乾隆:“这个曹振镛,我有点印象。他好像是我朝进士吧。”

    莫凡:“没错,他是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时年27岁。嘉庆朝时,任吏部工部侍郎,道光朝时,升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道光皇帝心腹。仕途之路一马平川,混日子混出了顶级水平。他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年届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乾隆:“这官当的时间够长的啊!”

    莫凡:“他号称三朝不老翁。纵览整个清朝没有一个人比他当官时间长,但平平庸庸,无所建树。一辈子就六个字处事。”

    雍正:“那六个字?”

    莫凡:“多磕头,少说话!”

    雍正:“纯粹的奴才思想!”

    莫凡:“此人是个好演员,见到道光倡导俭朴之风,便穿得破破烂烂的,裤子上缝了两个补丁。道光一看:哇,你的补丁还比我多一个呢,真是不错!在曹振镛的带领下,京城一时间破旧二手衣服成为抢手货,物价给哄抬起来,一件破衣服的价格,居然是新衣服的三倍!”

    乾隆:“可笑!真可笑!”

    嘉庆:“可悲,真可悲!”

    康熙:“可叹,真可叹!”

    雍正:“可怜,很可怜!”

    莫凡:“大家都说的很对,真是既可笑又可悲,既可叹又可怜。我再和大家透露一件小事,虽然看着小,但关乎很大。道光即位后,要批阅大量奏折,夜以继日,都看不过来,又不得不看,苦不堪言。”

    雍正:“我这曾孙还是个勤劳之君?”

    道光:“回祖爷爷,我三十年如一日,未曾有时刻怠慢。”

    乾隆:“态度可以。但是好像只关注了细枝末节,可惜了。”

    莫凡:“乾隆爷说的太对了。曹振镛就对道光说:今后所有奏章,皇上不用遍阅,只要选择其中一些最小的错误用朱笔抹出,谴责奏折臣子,让群臣传阅。那么所有大臣都会被皇上的圣明所震慑,以为皇上明察秋毫,细微不遗,一定不敢肆意擅奏,懈怠从事。”

    雍正:“什么意思?挑错别字成正事了?奶奶个熊!”

    莫凡:“道光还真就信了曹振镛的话,开始化身为校对,专注于改错别字,常常从奏折中吹毛求疵挑出极小的错误,给予上奏者罚俸降革等严厉惩处。这么一来,朝臣们皆矜矜小节,无敢仗义执言,报喜不报忧。”

    嘉庆:“这样的话,也难怪朝堂上都是浑浑噩噩之人!”

    莫凡:“没错,大量有才华的人被压制。比如龚自珍有才华有见识有能力有抱负,却被主持殿试的曹振镛以楷体字写得不规整为由,将他置于三甲开外。龚自珍此后仕途多坎坷,愤懑之下,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鸣!”

    乾隆:“孙子!你可真是个孙子!”

    嘉庆:“我还以为他能够像在当年平叛天理教时有不俗的表现呢,原来我是看走了眼!旻宁,你当年临危不惧的强大心理素质与领导能力去哪儿了?!”

    道光:“我...”

    莫凡:“乾隆爷,你也别批评他,有几点,相对于你而言,他是做得很好的。”

    乾隆:“什么?”

    莫凡:“他律己甚严,没有什么爱好,甚至不好色,跟风流的他爷爷完全是两种风格。”

    乾隆:“这好色之事,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不算是短处!”

    莫凡:“那追求奢华繁丽呢?人家你孙子生活之俭朴,堪称大清皇帝中的第一!少荤多素,每餐不过四样菜肴。各种生日、庆典能省则省。”

    雍正:“这倒是好。看来国库里真没有多少银子了。弘历,你朝的后遗症到你孙子那儿显现了...”

    莫凡:“有一年给皇后过四十大寿,王公贵族与文武百官喜滋滋上席时,惊呆了:每人桌前只有一碗打卤面,上面一点肉末——这还是道光为了给皇后过寿,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

    嘉庆:“不至于这样吧。照这样说,我大清都快揭不开锅了...”

    道光:“哎,皇阿玛,当时朝廷真没钱啊!我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起初我还相信自己能够重振国运:改组军机处、整顿漕运和河防,颁布了许多制度严查贪污,并取缔陈规陋习、强化吏治。同时修改盐法、允许开矿。但是这些都收效甚微。”

    莫凡:“道光帝努力抠下每一两银子,却在输掉鸦片战争后,一次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一般泄出去......可把道光帝心疼的,不行不行的!”

    道光:“现在想想,我还觉得像是从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呢!”

    莫凡:“这还多亏了人家那个仆人,给你省下了900万两白银!那个仆人叫什么来着,我忘了。”

    嘉庆:“什么?省了900万?旻宁,这又是怎么回事?”

    道光:“这个仆人好像叫张喜,是钦差大臣伊里布的家丁,此人有勇有谋有口才有颜值。当我大清陷入打又打不过、谈又不会谈而且没人敢去谈的困境时,张喜顶着一个六品顶戴的虚衔,挺身而出。”

    莫凡:“对,对,就是他,张喜。我反正记得这个名字挺喜庆的。此人是天津人,口才好,脑瓜灵活,与英国人交涉起来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啰嗦。英国人之前打交道的中国官员,要么傲慢无礼,要么就是说话丝毫不管用也不负责任的大忽悠,因此对张喜印象颇好。但第一次由于你们清廷闹内讧,没有谈拢。”

    嘉庆:“所以,英军第二次北上到了南京?”

    莫凡:“没错。这回你们清廷又想起了张喜,又把人家请了出来,说什么江南百万苍生都在等着他力挽狂澜,就连洋人都说为啥张老爷不来,都等着他来和谈呢!在和谈桌上,张喜硬把3000万两赔款的要价,砍价砍到了2100万两。”

    乾隆:“看来和英国人谈判,需要有股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精神头...”

    莫凡:“不过,到了最后签约,张喜利用价值已完,被官老爷们给踢开了,论功行赏,张喜好象不存在一般了。”

    嘉庆:“旻宁,你们就这样对待一个为大清省了900万的功臣?”

    道光:“后面的事他们没有上奏,我不太清楚...”

    雍正:“哎,原来是个糊涂虫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