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以德服人

作品:《沧海扬帆

    沧海化肥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80年。

    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安置全厂近200名待业青年。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待业青年问题都是困扰各级政府的大问题。几千万血气方刚却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社会上游荡,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可想而知。

    为了稳住这些年轻人,各地纷纷采取措施,给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

    待业青年是一个城市概念, 农村年轻人是不存在待业的,因为种田的人手永远都是不嫌多的。

    城市年轻人就业,不外乎进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发展工业需要有机器设备,要有原材料,这都不是能够凭空变出来的, 所以通过第二产业来安置待业青年, 难度很大。

    指望不上第二产业, 就只能靠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服务业基本上不需要啥固定资产,有一双手就可以干服务业。

    比如摆个大碗茶摊子,有张桌子,有个烧水壶,再加上几个粗瓷碗,就可以营业了。一个摊子能够安置七个大小伙子,有负责挑水的,有负责烧水的,有管泡茶的,有管端茶的,大家都有活儿干,就不会去惹是生非了。

    正因为此,所以各地安置待业青年的机构,都叫劳动服务公司,也可以叫“三产”,这个词在有些单位甚至一直用到了21世纪。

    沧海化肥厂的劳动服务公司, 也是这样的三产公司。公司的业务就是负责厂里的各种服务业, 像打扫厂区卫生、种树种花种草、夏天卖冰棒、冬天看澡堂——“看”字发平声哈。

    赶上厂里有紧急生产任务,人手不够的时候,也会调劳动服务公司的人去帮忙,这算是劳动服务公司最有价值的作用了。

    劳动服务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大约200人,其中大多数是返城的知青。后来,一部分人话了。

    所以,窦荣根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去告状,平时就放羊了,由着大家去折腾,只要不闹出事就行。

    高逸平把劳动服务公司交给窦荣根管,其实也就是要求不出事,其他的哪顾得上。

    可现在不同了,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去劳动服务公司当经理,而且还要做出成绩,做到让郑部长满意,这由不得他懈怠。

    依高逸平的意思,高凡去当经理,他可以从厂部调几个有经验的中层干部去当副经理。如果对方觉得不开心,可以挂个“顾问”之类的衔,总之,就是要有人给高凡保驾护航,让高凡躺着就把任务完成了。

    高凡拒绝了父亲的美意,表示自己会以德服人,摆平这200多人不成问题。

    高逸平对此将信将疑,不过也只能先看看再说。安排几个中层干部过去,好处是有人看着,不容易出乱子,坏处就是这些人会成为高凡的掣肘,高凡无法放开手脚做事。

    郑立农的本意是想考验一下高凡,如果高逸平对高凡照顾太多,恐怕也不符合郑立农的意思,对高凡也是不利的。

    高凡当然知道,自己还不到德高望重的地步,尤其是在一干不知天高地厚的待业青年面前,自己那点“德”是不足以服人的。

    他打算做的,就是动用自己的钞能力,用好处把待业青年中的精神领袖们打服,让他们唯自己马首是瞻。

    等到公司真的能够赚到钱,大家每个月的收入不再是眼下这可怜的十几块钱,而是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他的“德”就立起来了。

    届时,别说公司里没人敢呲牙,就算是高逸平来公司视察,也得给高凡几分恭敬,否则待业青年们就该出来替自己的经理讨个说法了。

    你是高经理的爹就了不起吗?

    你生了高经理就了不起吗?

    想想高逸平看自己的眼神里充满了畏惧,高凡就忍不住想从白日梦中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