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老粗难治国,亲子欲篡位!

作品:《幽玄轮回劫

    李嗣源是代北沙陀族没有姓氏的部民,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本名邈佶烈,他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李克用的父亲)军中效力,他善于骑射,武艺超群,智勇双全,勇冠三军,他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英雄。

    由于李嗣源为人诚恳谦让,战功卓著,李克用当家后将他收为养子,赐予姓名李嗣源,他称帝后更名李亶。

    晋王李克用去世后,李嗣源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唐灭后梁的战争中,李嗣源善打硬仗,屡立战功,而且在多次战争危机中拯救李存勖和唐军,在唐灭后梁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和战争胜利后,李嗣源累升至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兼中书令。

    在战争期间李存勖与李嗣源命运以共,亲如兄弟,同赶生死,那时他们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战争结束后,由于李存勖忌惮李嗣源武功盖世,功高盖主,他担心李嗣源造反,因此李存勖逐步剥夺李嗣源的兵权,最终让李嗣源留在洛阳,在朝廷里担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等闲职,由于李嗣源是文盲,因此他会少在朝廷里办公,他在朝廷里事情都由李存勖安排伶人和宦官代办!

    虽然李嗣源不认识汉字,但是他精通沙陀文化,而且会讲汉语,他喜欢伶人听说和欣赏汉剧,因此他对中华文化并不陌生,他对人性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知道李存勖的担心和忧虑,因此,他没有抱怨李存勖对他的安排和待遇,他在洛阳坦然豁达地愉快生活着!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他奉命镇压邺都兵变,而后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这纯属是一次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洛阳皇城西宫称帝。

    在称帝仪式上,李嗣源身穿斩衰之服,站立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此时,李嗣源年已六十,他只能将朝政托付给枢密使安重诲、宰相任圜。任圜还兼任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政。

    同时李嗣源命令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贤俊,入朝为官或者充实地方衙门,并号召一切官吏必须杜绝私门,忧国如家!

    李嗣源执政一年便取得了“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良好治国成效!

    为了革除前朝的弊端,李嗣源在治国过程中,一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关心民间疾苦,注意减轻税赋,建立义仓防灾等,因此人们称他统治的年代为“大唐小康”。

    由于李嗣源是文盲,而且年纪大,精力不足,因此他只能依赖安重诲等大臣帮他治理国家。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虽尽忠职守,但他恃功矜宠,在朝廷里目空一切,擅作威福!

    由于安重诲和任圜政见不合,他们在朝廷议政之时经常意气用事,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互相呵骂,他们的不合及互相攻击使朝廷文武百官感到非常恐慌,对他们躲避不及!

    天成二年(927年)年初,在安重诲的操纵下,任圜被罢为太子少保,任圜索性请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

    对于李嗣源的巡幸汴州的事情,当时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称皇帝准备东征淮南,还有的称皇帝是要讨灭藩镇军阀。

    这些流言导致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他担心自己被派往战场,因此他趁机在汴州发动叛乱,但是这次造反很快被唐将范延光率军平定。

    之后,安重诲利用这次谋反事件诬陷任圜谋反,称任圜与朱守殷勾结,并矫诏赐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却未加追究。

    此后,安重诲更是权倾朝野,连皇子李从荣、李从厚都对他敬事不暇,安重诲唯独忌惮河中节度使李从珂。

    李从珂本姓王,出身镇州平山民家,自幼丧父,与母亲魏氏相依为命。乾宁二年(895年),李嗣源率军攻取平山,俘虏魏氏母子,并将魏氏纳为妾室。魏氏之子年已十岁,被李嗣源收为养子,取名为李从珂。

    李从珂成人后,他身长七尺有余,端谨稳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伟,勇猛刚毅,深受李嗣源喜爱。

    后来,李从珂随李嗣源南征北讨,以骁勇敢战著称,颇得晋王李存勖的称赞,他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都是李嗣源的猛将和亲信!

    为了除掉李从珂,他矫造诏书,唆使河中牙将杨彦温寻机驱逐李从珂。

    长兴元年(930年),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趁机关闭城门,不许李从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阳。

    李嗣源将李从珂召回朝中,同时命药彦稠率军讨平杨彦温。

    安重诲又唆使宰相论奏,追究李从珂失守之罪,想趁机除掉李从珂。

    李嗣源驳回了宰相的奏议,只命李从珂赋闲在家。

    后来,禁军将领李行德、张俭向李嗣源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整械备装,图谋不轨。

    李嗣源非常担心军人掌权,因此,他竟然以诬告之罪将李行德、张俭等诛杀和灭族!

    但从此之后,李嗣源对安重诲起了猜忌之心,因此,李嗣源命范延光同任枢密使,以分散安重诲的权力。

    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被解除枢密使职务,外放为河中节度使,随即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

    后来,李嗣源又怀疑安重诲有异志,任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让他监督安重诲,并让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军前往河中。

    李从璋到达河中后,他率甲士包围安重诲的府邸,用铁挝击杀安重诲夫妇。

    随后,李嗣源又下诏为安重诲定罪。

    安重诲事件让李嗣源对大唐朝廷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最终他认为,朝廷的颠覆力量来至于藩镇,以及那些掌握重兵的节度使,因此他默默地展开了他削藩计划。

    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治今陕西靖边),结果遭到定难留后李彝超的抵制。

    于是,李嗣源马上调兵攻打夏州,但劳师远征的唐军对叛军却久攻不下,最后李嗣源只得妥协,授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

    当时,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却又无功而返,军中流言四起。

    为了平息流言,李嗣源竟然下令赏赐那些无功而返的士卒,由于没有正当的理由,士卒从此更加骄纵,同时这种做法也导致了整个唐军系统的军心动荡!

    李嗣源即位时,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因此他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并任命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

    当时,李从荣已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并掌管京师政务,又握有兵权,且能与宰相分庭抗礼,种种迹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为继承人的打算。

    但当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李嗣源却很不高兴的道:“群臣请立太子,看来我应当回河东养老了。”

    最终,李从荣只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未能成为储君。

    这件事让李从荣极为不安,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

    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

    李从荣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李从荣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之事!

    同年同月二十日,经过周密策划之后,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

    事发后,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向李嗣源禀报李从荣谋反,并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

    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这时也被阻在宫中,难以接应李从荣。

    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

    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叛军战败,李从荣逃回府邸,他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

    李嗣源因此事变而悲骇莫名,病情加剧!

    随后,李嗣源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

    同年同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李从厚赶到洛阳后,他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

    此时李从厚正好20岁,他小字菩萨奴,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是李嗣源第三子,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

    李从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历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天雄节度使等职,加授中书令(宰相)荣衔,被封为宋王。

    同年同月二十八日,李从厚开始在朝廷中兴殿处理政务,并召翰林学士为他讲读《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

    李从厚有励精图治之心,但他确实不懂治国之道,而且他处事优柔寡断,他对人性缺少基本的认识,他不能识他人的善恶、真假和利害!

    李从厚当朝后,朝廷大臣朱弘昭、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专擅朝政,将李从厚的亲信都排挤出朝廷,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张从宾外调为节度使,借机掌控了禁军兵权。

    但是,李从厚虽然不悦,但他却无可奈何,毫无作为。

    李从厚当权的危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一旦时机成熟,这个危机就会猛烈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