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东晋图谋和亲
作品:《慕容金刀》 刘裕,这位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闪耀如星辰般的人物,其武功文治堪称一流。在那乱世纷争之中,能与他媲美的,或许也仅有苻坚而已。然而,北伐军的受挫,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晋朝内激起了千层浪,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南燕,尤其初出茅庐的慕容超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实力,东晋朝堂之上,众多大臣纷纷力主与南燕和亲。他们认为,应先对后秦发起进攻,向北抵御北魏,待解决这两大势力后,再集中力量消灭南燕。
一时间,这种观点在朝堂上甚嚣尘上,仿佛成为了挽救东晋局势的唯一良方。
刘裕坐在府中的书房内,眉头紧锁,面前的桌案上堆满了军报和各地传来的文书。窗外的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那疲惫却坚毅的脸上。他的内心正经历着激烈的挣扎,朝堂上大臣们的建议并非毫无道理,后秦与北魏确实也是东晋的心腹大患,且南燕慕容超的实力强大,北伐军若继续强攻,恐将遭受更大损失。但和亲,这对刘裕来说,却如同一根鱼刺卡在喉咙,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他一生征战,为的就是恢复中原,扬东晋之威,如今却要向敌人低头求和,这是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
“大人,刘穆之大人求见。”门外传来家仆的通报声。刘裕微微抬起头,说道:“快请。”刘穆之,这位刘裕最为倚重的谋士,在这关键时期,或许能为他带来新的思路。
刘穆之匆匆走进书房,看到刘裕那凝重的神情,心中已然明白几分。他行了一礼,说道:“大人,朝堂之事,我已有所听闻。众人皆言和亲,然在我看来,此绝非良策。”刘裕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连忙问道:“道和,你且细细说来。”刘穆之走到桌案前,拿起一份军报,说道:“大人,南燕慕容超虽强,但我军并非毫无胜算。我军北伐,一路之上,士气高昂,且已取得诸多战果。如今虽遇挫折,但根基未损。若此时和亲,不仅前功尽弃,更会让我军士气低落,民心不稳。”
刘裕微微点头,说道:“我亦知和亲之弊,只是南燕慕容超实力强大,我军若继续强攻,伤亡必重。且后秦与北魏虎视眈眈,我军若陷入与南燕的持久战,恐被其二者趁机而入。”刘穆之沉思片刻,说道:“大人,我有一计。我军可佯装与南燕议和,派遣使者前往南燕,拖延时间。同时,暗中调兵遣将,加强对后秦与北魏边境的防御。待我军整顿完毕,再寻机对南燕发动突然袭击。如此,既能避免与南燕的正面硬拼,减少伤亡,又能防范后秦与北魏的偷袭。”
刘裕听完,眼前一亮,不禁拍手叫好:“道和,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
然而,事情并非如刘裕和刘穆之所想的那般顺利。东晋朝堂之上,和亲派的势力极为强大,他们对刘裕的拖延之计产生了怀疑。以王谧为首的几位大臣,在朝堂上对刘裕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刘裕,你身为北伐军统帅,如今北伐受挫,不思进取,却在此拖延时间。你到底是何居心?莫不是想拥兵自重,背叛东晋?”王谧一脸愤怒地指着刘裕说道。刘裕心中大怒,但他深知此时不可冲动,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说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我刘裕一心为东晋,为恢复中原,怎会有背叛之心?如今我军与南燕对峙,需从长计议。和亲之事,关乎东晋颜面,不可轻易决定。我派使者前往南燕,只是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备,以便更好地应对南燕。”
其他和亲派大臣纷纷附和王谧,朝堂之上顿时乱作一团。刘裕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若不能说服这些大臣,自己的计划恐将难以实施。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尚书左仆射孟昶站了出来,说道:“诸位大人,且听我说几句。刘裕将军为我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其忠心天地可鉴。如今北伐受挫,实乃南燕慕容超太过强大。但就此和亲,实非良策。刘裕将军的计划,虽有冒险之处,但并非不可行。我等应给予他信任,共同为东晋的未来谋划。”
孟昶此时为东晋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孟昶(?-410年),字彦达,平昌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县)人。东晋末年大臣。初为青州(桓弘)主簿,随军驻守广陵。桓玄之乱时,配合刘裕京口起兵,趁机杀死桓弘,联合刘裕、刘毅、何无忌、武陵王司马遵、毛璩平定桓玄之乱,收复建康,迎立晋安帝,光复东晋王朝,所以从来另一个层面来讲孟昶与刘裕是铁杆同盟。
孟昶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这混乱的朝堂。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听了孟昶的话,心中开始动摇。刘裕感激地看了孟昶一眼,说道:“孟大人所言极是。我刘裕在此立誓,若不能恢复中原,绝不罢休。请诸位大人相信我,给我一些时间。”在孟昶的支持下,以及刘裕的极力争取下,朝堂之上暂时达成了妥协。刘裕获得了一定的时间来实施他的计划。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裕一边派遣使者前往南燕,与慕容超虚与委蛇,拖延时间;一边暗中加紧调兵遣将,加强对后秦与北魏边境的防御。同时,他还对北伐军进行了整顿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慕容超并非等闲之辈,他很快就识破了刘裕的拖延之计。
“刘裕小儿,竟敢欺骗本王。他以为派个使者来,说些好话,本王就会相信他吗?哼,他这是在拖延时间,准备对我南燕发动进攻。”
慕容超毕竟在后秦关中时期也是领兵打过仗,所以对于尔虞我诈的计谋来说还是有最基本的判断力。
南燕朝堂上,慕容超的一番话获得众大臣一致认同,连老皇帝慕容德也是频频点头,在他看来慕容超确实孺子可教,不愧是大燕帝国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