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离经叛道

作品:《复山河

    最新网址:www.xs.fo</p>养心殿。

    “北虏再次入寇,你们几个觉得朕御驾亲征如何?”

    永宁帝略显迟疑的问道。

    最近这几天,京中因为北奴入侵,已经闹的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争先献策,仿佛人人都是诸葛武侯再生。

    半数以上的策略,全部都是夸夸其谈,不具备参考价值。

    可有些计划,还是让永宁帝动了心。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有人建议他——御驾亲征。

    理由非常充分。

    军权旁落,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想要拿回权力,最快捷的操作就是御驾亲征。

    只有亲临前线,近距离接触一线将领,才能在军中培养亲信,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需要大获全胜,只要挡住北奴的进攻,他就能收获巨大的政治声望。

    相比前两次北虏入侵,大虞朝现在的准备,无疑是最充分的。

    辽东五镇、蓟州三镇、宣府三镇、大同三镇、山西两镇,光北疆一线朝廷就部署了十六镇募兵。

    这些部队,要么出自辽东将门,要么是勋贵嫡系,全部都是大虞朝一等一的精锐。

    如果御驾亲征,还能带上二十万余京营,到时候投入前线的作战部队,足有近四十万。

    加上后勤运输人员,对外宣称百万大军,都不算过分。

    从纸面数据看,虞军实力无疑远超北奴。只要发挥正常,击败敌军几乎板上钉钉。

    长城防线挡住了北奴的第一波进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送上门的军功,永宁帝自然不愿意留给勋贵系,交给文官来指挥,他又不放心。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战场上凶险万分,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您乃……”

    劝说的话说到一半,见永宁帝脸色难看,徐忠恩果断选择了闭嘴。

    这哪里是问策,分明就是心中有了想法,只是信心不足,想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是朝中大臣,自然要据理力争,可他是一名宦官。

    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哪怕明知道事情存在风险。

    “陛下英明!”

    “纵观历史,古之雄主大都有亲率大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经历。

    陛下,自继位以来,内除奸贼,外定叛乱,方有今日天下之太平。

    北奴不知死活,一再挑衅天恩……”

    汪逸风的夸赞,让永宁帝龙颜大悦。

    见到这一幕之后,一众宦官纷纷诉说御驾亲征的好处,把永宁帝吹捧到了天上。

    “陛下,老奴刚才糊涂了。光想着风险,忽略了御驾亲征的好处,实属罪该万死。”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徐忠恩,果断转变政治立场。

    “哈哈……”

    “你这老货,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多读点儿书。

    今日之大虞,早已经不是昨日的大虞。

    自从北方各部扩编之后,我朝军事实力大增,现在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

    北奴此时送上门来,那就是自己找死。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岂能放过!”

    永宁帝笑着说道。

    军费不是白花的,朝廷投入了那么多钱在军事上,自然会有相应的收获。

    勋贵系上台之后,整顿各地军务,狠抓军事训练,这是世人皆知的。

    尽管他对景李二人独揽大权不满,但对他们推动的整军行动,永宁帝还是非常认同的。

    正是前期的投入,给了永宁帝御驾亲征的信心。

    高兴过后,他很快又犯了愁。御驾亲征,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事。

    皇帝有意只是基础条件,还必须获得朝中百官的支持。

    参考以往的惯例,永宁帝不认为朝中文武百官,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他。

    尤其是执掌大权的勋贵系,在这个问题上,更会强烈反对。

    一旦皇帝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把皇权深入到了军队中,勋贵系的最大政治资本就没了。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又很难绕过勋贵系。

    甭管谁率兵出征,冲锋陷阵的都少不了勋贵集团。

    没有这些人配合,再好的作战方案,都落实不下去。

    ……

    文渊阁。

    “诸位同僚,陛下有意御驾亲征,大家觉得如何是好?”

    景国良皱着眉头问道。

    战争不是纸面游戏,如果兵多就能赢得胜利,世界上也不会有名将。

    为了应对北虏入侵,他们一直忙着调兵遣将,准备集结全国的精锐给敌军予以重创。

    地方上的勤王大军,还没有出发,皇帝就先跳出来要御驾亲征。

    永宁帝想拿回大权,他完全能够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在予以配合。

    可权力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起码皇帝的政治水平要提高一个档次。

    现在这样被人鼓动一下,就敢御驾亲征,他着实无法放心。

    “首辅大人,我大虞以武立国。

    天子御驾亲征,也是有海量先例的,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陛下有此雄心壮志,我等应当支持才对。”

    白季临的话音落地,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天子御驾亲征,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勋贵系都是最大受害者。

    皇帝亲临前线能够提振士气,最主要原因就是天子能看到大家立功,杜绝了中间商赚差价。

    倘若大获全胜,永宁帝能够顺势提拔一批亲信将领,打破勋贵系对军队的垄断。

    如果不幸吃了败仗,损失最惨重的,同样是勋贵系。

    必输的格局,此时跳出来支持天子亲征,无疑站在了勋贵系的对立面。

    “首辅大人,白大人说的不错。

    难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当全力支持。”

    姜书翰跟着开口道,随即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一半是为了党争,一半则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权衰落的不成样,如果不能重塑皇权威严,距离王朝末年就不远了。

    天子御驾亲征看似风险不小,实际上完全可控。

    皇帝挂帅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阵杀敌,甚至连军事指挥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干。

    天子的仪仗,只要出现在军营中,就是对军心士气的最大鼓舞。

    “首辅、次辅,诸位大人说的不无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拦着。

    与其阻拦陛下亲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保龄侯的话一出口,把景国良和李原气了一个半死。

    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保龄侯代表外戚在此时背刺,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了尴尬境地。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若干继续拦着,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

    不过陛下终归没有带兵经验,真到了战场上,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李原冷漠的质问道。

    天子御驾亲征,本身没有任何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永宁帝本身。

    让他不干涉战事,在一旁充当看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权再怎么衰落,对中下层官兵的影响力,依旧是巨大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对皇帝的圣旨说不。

    “次辅,事情都没有发生,谁又能保证一定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风开口回怼道。

    当了这么久的应声虫,现在到了他们表现的时候。

    同为内阁中的一员,在法理上他们的权柄,并没有小多少。

    皇帝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角,他们自然要赶紧跟上。

    “行了,你们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决心,那就下去准备吧!”

    景国良当即打断道。

    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他并不担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勋贵系内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勋贵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从文官手中夺权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个整体,但到了内部利益分配时,同样不乏纷争。

    顶尖勋贵喝酒吃肉,各种利益拿到手软,中下层勋贵的收益则小了很多。

    除非少数家中诞生将才的,从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着喝汤。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进入军中往往止步于中层。

    既没有过人的能力,又没有过硬的后台,晋升主要是赶上了扩军的大势。

    一些反应慢的勋贵,族中子弟入伍晚惨,错过了时代红利,军中连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种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皇帝御驾亲征,对顶尖勋贵来说是风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机会。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战功,胜过以往立下十次战功。

    反正甭管局势怎么变化,皇帝都离不开勋贵的支持。

    打压一批勋贵下去,也必须扶持另一批起来,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

    只要在战场上脱颖而出,不愁仕途没有保障。

    想要指责都不行,忠君爱国是政治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挑刺。

    毕竟,顶尖勋贵在整个勋贵集团中占比非常低,数量最多的还是中下层勋贵。

    或许其中的单个家族不起眼,但这个群体为勋贵系贡献了数量最多的中层、基层军官。

    景李两家实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这么多人对立面。

    既然挡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够做到这份上,他自认为对得起朝廷给的俸禄。

    景国良答应了,群臣却傻了眼。

    同预想中的计划不一样,他们都准备在朝会上大干一场,结果高层会议就敲定了结果。

    安排的文官死谏,秘密策反的勋贵,全部沦为无用功。

    最糟糕的是勋贵系没有和皇帝翻脸,永宁帝就不可能冒着江山社稷颠覆的风险,对勋贵系高层下手。

    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战后朝堂格局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很难按照他们的意志变化。

    ……

    汉水侯府。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连阁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没有传过来。

    没有这些烦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护府的治理上。

    大军停止对外扩张后,就开始四处剿杀山贼土匪。

    短短数月的功夫,都护府衙门又多了三十万免费劳动力。

    一部分是真山贼土匪,更多的还是前朝余孽。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这些威胁领地安全的破坏纷争,李牧都是一视同仁。

    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都护府的人口突破一千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实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军户,目前的占比也仅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复的二十府,当地虞人占比还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着对调拆分,打破了当地人抱团,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地方上混杂的多种文化和生活习俗,终归是一种威胁。

    当年始皇帝并六国后,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方有今日神州大地的统一。

    现成的答案放在那里,需要本侯教你们抄么?”

    李牧对着众人敲打道。

    安南都护府发展迅猛,短短数年时间,就坐拥上千万人口。

    可惜人口不等于国力,新增的人口,主要源于对外扩张。

    哪怕出台一系列措施,稳定住了地方,许多地方百姓对都护府依旧缺乏认同感。

    土著占比数量更高,如果不趁早采取措施,究竟是谁同化谁,可是一个未知数。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也不是一次两次,成气候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融合没有搞好,本该同化当地人,结果因为政策失误反被当地人所同化。

    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跑到中南半岛发展,可是为了当土皇帝。

    “侯爷,我们一直在推动语言文字统一,怎奈语言不通惹麻烦。

    都护府境内大大小小的语言,足有上百种之多,文字也有十余种。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翻译数量严重不足。

    尤其是执行人口拆分后,一个村庄都能出现数种语言。

    因为语言不通发生的纠纷,每天都在各地上演。”

    卫新之当即叫苦道。

    统一语言文字,这是历代统治者,都想要做到的事。

    哪怕是大虞朝,境内依旧存在多种语言文字。

    因地域衍生出来的方言,更是多不胜数。

    朝廷数百年没有完成的事,自然不是简单的几条政策,就能够解决问题。

    “朝廷流放过来了一批儒生,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重活,正好拿去废物利用。

    在各地开设语言学校,让他们教授土著语言文字,教材内容仅限于忠君爱国。

    切记同都护府其他学校分开,可不能让这帮腐儒,带坏了军中下一代。”

    李牧一脸严肃的说道。

    都护府的学校,同大虞境内的私塾,完全是不同路线。

    传统的四书五经,在这里退居次要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式教材,全部是李牧亲自主持编纂。

    小学的主要组成科目,包括国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思想。

    因为同传统儒家教育做出了切割,让李牧在文人圈子里,很是不受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