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失败的亲征

作品:《复山河

    最新网址:www.xs.fo</p>“胡闹!”

    “敌军是骑兵,我们若是此时撤退,岂不是给敌人提供机会。

    稍有不慎,撤退就会变成大溃败!

    臣提议,立即发布勤王诏书,令天下兵马来援。”

    兵部尚书罗文博当即驳斥道。

    撤退是技术活,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大军放弃营寨很容易被敌人骑兵有机可趁。

    历史上有太多在撤退途中溃败的案例,能够顶着敌人骑兵压力平安撤退的,反倒是凤毛麟角。

    “罗尚书,我看你的脑子是进水了。

    军中有多少存粮,你的心里没有逼数么!

    还号召勤王大军,简直就是搞笑。

    大虞的兵马在什么地方,难道你这位兵部尚书不知道。

    敌人这次南下,出动的兵力超过三十万。

    附近的部队,就算想过来,也要敌人答应才行。

    我们撤离有风险,其他部队过来,同样存在风险。

    除了一线的部队外,国朝仅剩的精锐远在两广安南。

    不等汉水侯收到消息,我们就被困死饿死在了原地,援军过来连给大家收尸都赶不上。

    对了,还有辽东镇,他们距离我们倒是不远。

    如果肯出兵的话,应该能赶得上!”

    威远侯当即嘲讽道。

    撤退存在风险,他自然是知道的。

    可有风险,不等于方案是错的。

    军中一共就二十天的粮草,不趁着敌军兵力不多赶紧撤离,后续敌人增了兵,想撤都走不了。

    如果不是有皇帝在军中,他真想冒险和北虏干一仗。

    十万大军对战两万骑兵,除了追不上敌军外,实际上并不需要惧怕敌军。

    大冷的天,北虏一样要安营扎寨取暖。

    骑兵可以灵活移动,但营寨挪动、后勤物资转运需要时间。

    机动性再高,也是要吃饭生火的。

    敌军要围困他们,就不可能把营地放太远,否则包围圈太大,根本兼顾不过来。

    附近适合扎营的地方,就那么一两处地方。

    找到敌军营地位置,大军直接结阵压过去,北虏一样会头疼。

    捣毁敌军营地,烧了他们的战略物资,敌军自己就会撤退。

    何况他们只是骑兵少,又不是完全没有骑兵。

    为了护卫皇帝,营中还有三千骑兵,关键时刻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你……”

    正欲骂人,话到嘴边罗文博又咽了回去。

    论起用兵打仗,他这纸上谈兵的兵部尚书,真心不是这帮勋贵的对手。

    在别人擅长的专业领域,同人家进行辩论,无疑是自取其辱。

    最关键的是他自己也在军中,万一拿出的应对方案错误,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得跟着完蛋。

    看一众文官的反应就知道,大家明显不想打这场逆风局。

    争夺主导权容易,难的是怎么赢得战争。

    加上党争的主力,大都留在了京中,文官几位阁老也没跟来。

    随军行动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相关衙门的,党争积极性并不高。

    毕竟,要争权夺利,也得到了位置上再说。

    职位相差太远,纵使夺权成功,也轮不到他们当家,犯不着拿一家老小的性命拼。

    “我们现在撤退,其他部队怎么办?”

    见局势不妙,永宁帝皱着眉头询问道。

    御驾亲征大败而归,光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没。

    直觉告诉他,勋贵系正在憋大招。

    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回京,他的权威将遭到严重冲击。

    “陛下,现在只能传令各部,先保存实力为上!”

    镇东侯沉声说道。

    现在战场折损的力量,都是勋贵系的嫡系部队。

    每一次战败,都让他们肉疼。

    可是没有办法,皇帝就不是带兵的料。

    能够主持大局的两位勋贵系大佬,一死一病重,根本无法理事。

    他们这些军中将领,军事素养是有的,但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何况自身的威望也不够,无法令下面的官兵信服。

    冒然上去接管指挥权,那就是对自己、对家族、对整个勋贵集团的不负责。

    正是大家都没有能力收拾烂摊子,永宁帝才能继续执掌大权。

    倘若有人能够善后,勋贵系恨不得现在立即出手,把皇帝给架空。

    大虞没有太上皇,不等于就没法拥有太上皇。

    提前拥立太子继位,也比放任永宁帝在上面瞎折腾强。

    “镇东侯说的简单,那可是数十万大军!”

    “一旦我们撤退,其他部队的军心士气必然遭受重创。

    想要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军在撤退途中,免不了损兵折将。

    若是死伤太重,如何给朝野上下交代?”

    得到皇帝的示意,徐忠恩硬着头皮开口道。

    上一次昌平之战,就引发了文武大乱斗。

    这次大战虞军的损失更加惨重,尤其是勋贵集团的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倘若后续战斗中,再损兵折将,就超过了承受极限。

    吃了这么大的亏,回到了京中,肯定要进行追责。

    以往有人背锅,这一次情况特殊,永宁帝想甩锅都难。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都知道,政治斗争中矛头一旦对准皇帝,那就要出大事。

    换成别的皇帝,或许还能施展政治手段,平息这场纷争。

    永宁帝的情况特殊,他虽然不是一名暴君,但是同百官的关系,相处的着实太过恶劣。

    人缘这么糟糕的皇帝,人类历史上都不多见。

    “徐公公,这可是诛心之言。

    话都说到这份上,老夫也无话可说。

    既然你们想留下,那就留下好了。

    反正除了撤退之外,老夫找不到其他解决困境的办法!”

    镇东侯当即回应道。

    放弃其他部队的锅,他可不敢背。

    虽然现在撤退是为了大局着想,但死掉儿子、兄弟、父亲的那帮人,肯定不会这么想。

    光勋贵系内部,他都摆不平。

    大家都是亲戚,阵亡将领家属到家中闹,那就永无宁日了。

    要么皇帝承担责任,直接下令撤军,要么就这么僵持着。

    后续局势进一步恶化,威胁到了江山社稷,损失最大的也是皇帝。

    皇帝若是能够不在乎江山社稷,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何必在乎呢!

    随着他的话音落地,当场玩起了神游天外。

    一众勋贵系将领,也跟着有样学样,纷纷做起了壁上观。

    武将们不开口,知道问题严重性的文官们,也选择沉默是金。

    按照谁提案,谁负责的原则。

    给出错误建议,后续实施导致损兵折将,那是要被追责的。

    偏偏眼下这种局面,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存在非常高的风险。

    大家都不开口,光几名宦官跟着附和,永宁帝也感受到了压力。

    如果有应对办法,他也不会向群臣问策。

    否决了武将给出的方案,结果连替补的方案都没有,搞得他无法下台。

    ……

    “好了,今天的议事,先就到这里。

    下来之后,大家要安抚好军心。

    待朕问过镇远侯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撤退。”

    半晌功夫后,永宁帝缓缓说道。

    镇远侯正处于昏迷中,就算能够醒来,也无法替他善后。

    问策,就是在拖延时间。

    拖字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保住颜面的最佳选择。

    “遵旨!”

    没有丝毫犹豫,群臣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这种尴尬的场合,不留也罢。

    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万一被皇帝点名要方案,搞不好就会给自己的仕途埋雷。

    在推诿责任上,大虞官员都是专业选手。

    勇于任事的官员,基本上都倒在了仕途起点。

    想要身居高位,不光要自身能力强,还要学会“不粘锅”。

    ……

    高层尚未做出决策,军中已然流言四起。

    伤员们的哀嚎声,让军心士气跌到了谷底。

    见识到了北虏骑兵的厉害,什么建功立业,都成为了梦幻。

    无论是军中将领,还是下面的士卒,现在都不想打了。

    所有人都等待着撤退命令,恨不得立即回到京师。

    病床前。

    “大哥,营中流言四起,诸将虽然出面安抚人心,但收效甚微。

    按照这样的局面下去,怕是会出大事。”

    李来神色凝重的吐槽道。

    他们三兄弟是南边混过的,见识过什么是精锐。

    就昨夜那种战斗,如果同安南军团遇上,北虏骑兵能被打的怀疑人生。

    “夜袭敌营”,从来都是高风险的活,唯有攻其不备才有成功的可能。

    虞军虽然击退了敌军,但在战斗中也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营中出现混乱时,一窝蜂的跑去镇压,以至于忽视了营寨的防护。

    如果不是应对适当,敌军骑兵根本无法杀入营寨中。

    借助营寨之力防守,火铳就能让敌军骑兵损失惨重,而不是展开残酷的白刃战。

    “京中勋贵子弟多养尊处优,就连下面的士卒,也没有边地凶悍。

    京营的装备虽然不差,但在训练上比起各地边军,还是要差上一些。

    加上缺乏实战经验,能够打出这种成绩,已经算不错的。

    甭管怎么说,十万大军装备精良的大军,也不是外面那些北虏能够吃下的。

    昨夜伤亡惨重,主要是许多士卒来不及穿上甲胄,就匆忙拿起兵器上了战场。

    不然的话,战损比要好看的多。”

    李森想了想说道。

    不过眉宇间的愁容,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彷徨。

    京中十二团营,有一个李家的营头。

    昨夜的战斗中,同样损失不小。

    “敌军是吃不下我们,可军中的人心惶惶,终归不是办法。

    敌军骑兵游弋在外,营中储存的粮草不多,长期对峙下去对我们不利。

    敌人既然敢孤军深入,那么附近的官军,大概率都被牵制住了。

    眼下的局势,要么挑选精锐主动出击,要赶紧撤离。

    朝中那帮尸位素餐的蠢货,偏偏还看不清局势,一个个都在期待奇迹发生。”

    李隆跟着吐槽道。

    不知道为何,离了一次京回来,再看朝中的一众官员,他总觉得不顺眼。

    尤其在处理问题的效率上,让他完全无法容忍。

    “人家不是看不清,恰恰相反,他们是看的太清。

    洞悉了官场规则,他们思考问题,首先想的是把自己从责任中摘出去。

    皇帝不想担责,大臣们也不想担责,效率自然不可能高。

    且先等着看,事情拖不下去了,朝廷自会做出抉择。”

    李森无奈的说道。

    他们这种小卒子,无力左右朝廷的决策。

    能够获得优待,只因为他们是镇远侯的儿子,而不是自身能力受到认可。

    “扶我起来……”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三兄弟瞬间大喜。

    急忙把李原从床上扶起,往后面垫上了枕头。

    “爹,您先休息,我这就叫郎中!”

    李来激动的说道。

    “不用了,我的身体自己知道,这次怕是好不了啦!”

    “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

    告诉陛下,立即组织大军撤退,再晚就来不及啦……”

    李原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

    到了现在这一步,他能够为大虞朝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爹您放心,我们这就草拟奏折!”

    听到李森的回答,李原满意的闭上了双眼,瞬间没有了呼吸。

    “爹……”

    随着哭声响起,大虞朝又一根柱石倒下了。

    一场失败的御驾亲征,葬送了帝国的两根支柱,大虞的江山社稷再一次陷入风雨中。

    短暂的伤心之后,知道问题严重性的三人,立即按照李原的遗愿起草奏折。

    ……

    临时行宫。

    哭声伴随着遗奏一起抵达,永宁帝的眼角也湿润起来。

    先后丧失了军中的两根支柱,这场战争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声势浩大的御驾亲征,终归以失败告终。

    他的皇帝生涯,也将迎来最严峻的挑战。

    从今天开始,朝中再也没有辅政大臣,能对他指手画脚,可同样也没人能帮他遮风挡雨。

    往后的路,就只能靠自己走了。

    过往的各种矛盾,随着景李二人的离去,也烟消云散。

    “传旨,全军收拾行囊,两天后撤离此地!”

    下达了撤退命令,永宁帝仿佛身体被抽干,整个人都提不起力气。

    此时撤退,相当于向外界宣布——御驾亲征失败。

    对傲娇的永宁帝来说,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