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铁器之论

作品:《虎贲郎

    最新网址:www.xs.fo</p>大陵县,冶炼场。

    赵基巡视此处,负责管理这里的是司金都尉王琦。

    作为当初八百虎贲中年龄最大的人,自常山撤兵后,赵基就转任他为司金都尉,带着臂章上的两杠四星离开了虎贲体系。

    即便这样,王琦依旧在官服两臂刺绣纹章。

    这两杠四星用的是其他颜色,与虎贲现役的配色不同。

    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先是转任徐晃的军司马;徐晃掠地上党时配属了郡北骑士、义从骑士,王琦升为典军。

    随后就来担任司金都尉,执掌太原最大的冶炼、锻造生产基地。

    赏罚得当的情况下,这里也能算是流水线生产。

    秋冬两季没干别的,光用来生产农具。

    赵基着重检查曲辕犁,王琦与幕府重要人员旁观,看着吏士操演曲辕犁。

    一人一牛就能开垦土壤,不仅效率高,转弯也方便。

    之前流行的是长直犁,整体笨重,通常要二牛抬杠,转弯不变,一个人不好操作。

    而现在,曲辕犁效率高,灵活好用。

    唯一不好的就是犁刀处用了生铁,是最大的生产成本。

    西曹诸葛玄看着扶犁的吏士单人提犁转向,而耕牛也不甚劳累,神情激动,忍不住转身对赵基拱手:“恭贺大司马,大司马所造曲辕犁,逆臣袁氏焉能不败?”

    赵基闻言,看向诸葛玄也是露笑:“庶民苦于耕,与袁氏何干?”

    长史张昶也说:“大司马,这曲辕犁大不同于长直犁,农乃国家之本,绝非小事,寓意长远呐。”

    “我明白了,稍后长史草拟献表,我要向天子进献曲辕犁,以兴国家农事。”

    赵基也明白,这是要在舆论方面攻击袁氏。

    新式高效率的犁因形制而称呼、命名为曲辕犁,你袁氏想偷就偷吧,别嫌这个名字难听就好。

    袁氏受曲,怎么能顺利发展?

    攻击敌人,讲究动于九天之上,意思就是要进行整体战,从各个方面下手。

    以今年的储备,也就满足各处官田,大概限于太原、河东两郡,与弘农、河雒地区;明年才能向西河、雁门、代郡、上党、河内传播。

    后年时,估计也就能传播到汝颖、陈留、南阳、襄阳一带。

    袁绍、曹操即便知道,也不会猝然大面积推广。

    限制农耕的除了器械外,还有畜力。

    也就赵基这里,能通过匈奴部落采购耕牛。

    牛与牛是不一样的,可匈奴内迁之前就有耕种的习俗,自然会繁育耕牛。

    春耕时,除了牛外,马匹也是可以做畜力的。

    所以曲辕犁也会给匈奴各部,以及镇羌城的羌人分配。

    从匈奴人手里弄牛马,是一件比较精细的工作。

    既要弄到牛马,还不能激起太过强烈的抵触情绪。

    征税是一个方式,免除匈奴人的口赋、徭役,口赋、徭役折成牛马。

    摊派到匈奴各部,就能拿到这笔畜力折算的税赋。

    另一个方式就是经济手段,用铁器从匈奴各部置换畜力,但具体怎么置换,还需要详细讨论。

    曲辕犁,播种的耧车,都是要生产的。

    只要不涉及铁器部件,木制结构的农具都很好生产,农闲时就能组织人力进行生产。

    还有各种民用独轮车、水车,以及灌溉河渠、水堰的修建,都需要持续投入人力。

    以至于赵基都有些满足于现在的地盘,想要费一年时间进行深耕。

    特别是境内匈奴各部,目前也就去卑这里拆分了六个千户级别的大部;赵基很想将千户制度推行到治下所有匈奴人头上。

    将数千户规模的匈奴大部拆掉,匈奴一户就是一落,通常能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人,发达行为的落能有人五六十口人。

    特别是那种户主年老,好几个儿子成年正处于分家阶段的落,人口规模更大。

    一个刚分家,新兴的落,也能有十个人,两三个青壮。

    但今年还真不适合对匈奴人下手,不是权威不够,也不是力量不够,而是匈奴人还没过上好日子。

    当技术推广,让匈奴各处生产力提升,能过上比过去两三年更明显的富足生活时。

    那么匈奴内部对抗的阻力就会明显降低,到时候再开始拆分大部为数个千户,组合中等部落为千户,自己吃掉小部也编为直属的千户。

    以千户制度,逐步代替匈奴人内部成熟的名王大部,这样以后幕府就能通过千户制度垂直管理匈奴。

    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匈奴各部的首领、贵族,掌握大部内部的矛盾信息。

    也让匈奴人了解自己,拆分大部又不是直接吞并,不过是推恩令的强化版本。

    每个匈奴名王肯定有叔父、兄弟、堂兄弟或成年的儿子,拆掉大部,让其中亲近幕府的近亲充为千户。

    完成千户制度后,匈奴人的动员力,服从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征税也会方便。

    要么缴纳畜力折算赋税,这就是保护费;要么接受兵役,成为幕府一员。

    检查完曲辕犁,赵基众人又检查仓库里的农具。

    赵基这才放心很多,这些农具,才能保证今年太原、河东的生产恢复。

    他不怎么懂经济,没做过什么大生意,但也知道分配的重要性。

    翻阅库存账簿,赵基问:“目前铠甲、军械不便分发给义从、匈奴贵族,这农具分发、奖赏下去并没有多少隐患。而我现在疑惑的是,不知该不该放开农具互市。”

    现在仓库的农具,肯定是发下去,直接发给各处县府、军士家庭手中,县府再给佃户租出去。

    至于各县的民户,只能钱购买,反正很多人卖蝗虫也挣了许多现钱。

    虽然为了买粮食又让许多钱币回流到官府手中,可民间货币储备目前来说是充足的。

    只有市场上提供百姓急需的货物,他们手里的钱币才有意义。

    所以民户想要补充、更新农具,只能钱买;把钱出去,他们才有挣钱的动力。

    匈奴义从骑士的家庭……哪怕再吕布那里效力的义从,原则上也是响应赵基的征发,也是可以分配农具的。

    匈奴贵族需要拉拢,奖励农具给他们,提高他们领地内的生产效率,这样也有好处,能让贵族更加依赖幕府。

    如此一来,唯一需要考虑就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要不要对匈奴人放开农具购买的资格;第二就是给盟好势力是否放开农具买卖。

    比如张杨这里,河内早就打烂了,陈留更是缺铁。

    明年秋收后张杨获悉曲辕犁的优点后,因不产铁的原因,应该会很馋这个。

    还有张燕,对曲辕犁的要求更为迫切。

    但山中能冶铁,张燕这里今年送去曲辕犁后,就能自行生产。

    赵基现在问的是农具,其实问的是铁器外流到鲜卑的隐患。

    匈奴与鲜卑是宿仇不假,可匈奴人能在赵基这里购买铁器农具后,若转身能给鲜卑人卖个好价钱,那匈奴人自然乐意当个中间二道贩子。

    两只羊换一把镰刀,匈奴人就敢拿镰刀去找鲜卑人换两三匹马!

    应赵基所问,众人收敛喜色,陷入沉思。

    最终,还是张昶先开口:“大司马,若是准许民间百姓购置农具,又不准匈奴购置。会伤匈奴依附之心,也难以奏效。”

    “嗯,百姓有利可图,自然会将官营的农具转卖给匈奴百姓,以获取利润。”

    赵基见其他人态度也不强烈,就说:“不过农具储备不够丰富,今年只准许百姓购买,余下人等延期到明年。从明年二月时,不再限制买卖。此事也可传告鲜卑,我欲发通关文书给鲜卑王,由他遣使来晋阳与我互市。”

    张昶还没开口,东曹赵蕤立刻开口:“大司马,鲜卑如狼似虎,岂可与之互市?其所缺正是铁器,千万不可与之互市。若是关陇平定,马腾、韩遂臣服,我军无有腹心之患,再与鲜卑互市不迟。”

    可能是感觉语气有些强烈,赵蕤又改口提了个前置条件。

    他世居常山,距离鲜卑不算遥远,也算是有切身之痛。

    赵基也只是试探,见张昶、诸葛玄对这方面缺乏敏感,也就点着头。

    也只有给匈奴各部进行千户整编后,他才会放开匈奴的农具买卖限制。

    而这期间,就让治下的吏士、百姓当一段时间的二道贩子,从匈奴人手里赚点兽群。

    想要严格限制,也是不难的,无非就是给农具铁器上打字。

    与二维码身份信息一样,一个是明文,一个是暗码。

    通过铭文,限制该农具的流通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被有司查到,没收即可。

    只是现在没必要,等后续一点点打补丁,收紧这个政策。

    各地工具铁器供应有个上限在,匈奴人即便走私也走不了多少。

    比起农具铁器走私,军械走私才是大头。

    这种黑心钱让匈奴人或者雁门、代郡、西河豪强转走,赵基感觉未免可惜。

    当然是安排人手,来个官方走私。

    哪怕是军中淘汰的兵器,对鲜卑人来说也是宝贝。

    这是鲜卑人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他们很缺军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