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危急存亡

作品:《虎贲郎

    最新网址:www.xs.fo</p>渐渐步入二月下旬,袁术未能攻入江东,淮南大饥。

    吏民只能抓捕鱼虾河蟹、河蚌充饥,这种时候的袁术,自然无法再维持攻势。

    好在他应对这种窘迫境遇的经验比较丰富,军队解散后分散就食,以应饥荒。

    治下吏民可以凑合一下,袁术以及麾下文武干吏们岂能受这委屈?

    因孙策之故全面丢失丹阳、吴郡,也丢了小半个豫章,使得袁术这里现在即便肯拿钱去买,也无法从丹阳、吴郡地区购买粮食、消耗品。

    再加上去年谯沛灾民,提前放空了沛国储粮。

    使得袁术麾下粮食危机不仅提前爆发,还涉及到他本人。

    本以为撑一下,可能拖垮刘繇。

    刘繇的好朋友、肱骨之臣、汝南许劭许子将也在去年病逝,又经历了豫章动乱,刘繇的势力越发凋零。

    可孙策离开江东,并叛乱,使得留在江东的舅父吴景、叔父孙静以及朱治这些人只能举兵迎奉、依附刘繇,刘繇势力重振。

    朝廷又征会稽郡守王朗入朝,会稽郡也全面支持刘繇。

    所以刘繇撑了下来,没有像袁术预料的那样被拖垮。

    原本刘繇被打垮,那袁术以及淮南吏民就能吃刘繇的尸体,渡过这次饥荒。

    战局发展未能如愿,袁术还能怎么办?

    刘备是个硬骨头,陈登也很强硬;去年才打过仗,袁术也不愿低头向刘备、陈登借粮。

    还有大郡豫章的新郡守华歆,临危受命,是被豫章人推举的郡守,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可华歆治理豫章,是出了名的不重庶务。

    钱粮、征兵之类的事情,华歆得过且过,基本上放任豫章各县自治。

    这种情况下,豫章人自然拥护华歆。

    可华歆即便想帮你,给你募兵或筹粮,也是无能为力。

    数遍周围,袁术只能向陈王借粮。

    去年主动开仓放粮的沛相舒邵也就主动请命,驰往陈国,拜谒国相骆俊,请求借粮。

    而这时候许都骚乱才过去半个月时间,吕布已督率吏民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向南阳进发。

    汝颖灾民、流民跟随大军迁徙,就连梁沛灾民,淮南灾民闻讯也向西而行,企图跟着朝廷一起避难荆州,求食果腹。

    就连陈国的新旧灾民,也有许多跟随迁徙。

    毕竟中原乱局越来越明显,比之陈国要的微薄糊口口粮,还不如跋涉去荆州赌命。

    舒邵十余骑抵达陈国都城时,这里依旧有许多灾民,前后跋涉,途径陈国,汇聚陈县之外接受赈济。

    这些灾民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出发。

    中原的灾民大迁徙,令舒邵感到很不舒服,也只是感情上有些难以接受。

    入城,舒邵沐浴后拜谒骆俊。

    国相府邸,后院私宅内。

    骆俊坐在主位,翻看何夔、袁涣等人的书信,面容为难:“伯应,非我不肯,实乃国中储粮不丰。今大将军率众出征荆州,国内储粮既要日常赈济灾民,还要养军、备战。”

    舒邵听着摆手:“大将军督兵南下荆楚之地,能威胁陈国者,左右不过曹孟德与我主袁公路。我主袁公路性情刚直有恩必报,受陈王恩惠,岂会兴兵作乱?纵然曹孟德亲自督兵进犯,以我主性情,为报陈王恩德,必集结吏士与他一战。”

    舒邵说着威胁之语,却满口爽快:“这样不论我主是胜是败,曹孟德皆无进犯之力。这样不劳陈国军民,即可御敌于国门之外,何等之幸呐?”

    骆俊也只是缓缓点着头,论性格,袁术就是这种爽快的性格,有急公好义的一面,有时候决断的时候并不完全执着于利益得失,如似轻侠。

    所以给袁术粮食应急,袁术涨了面子后,曹操真发兵来抢陈国,袁术肯定要维护面子,前来与曹操一战。

    只要干好这件事情,以后袁术继续借粮,口碑稳定之下,大家也是会借粮的。

    只是骆俊虽然认同舒邵的理论,又为难说道:“伯应啊,岂不见荆州刘景升之前事?自朝廷都许以来,刘景升运粮何止三百万石?以朝廷之公义,尚且不能制止大将军伺机攻夺荆楚。”

    “我陈国带甲之士不下五万,又何苦将国家安危寄托在左将军一念之间?”

    骆俊说着拱手:“非我等不信左将军为人,实在是刘景升前车之鉴,我国内议论纷纷,皆感其屈,以为不值。我若答应此事,国内士民官吏不许,又能如何?这是陈国民情,非我能改。”

    舒邵见此,也不强求:“可否询问陈王,我欲当面游说陈王。”

    “就于此止步吧。”

    骆俊规劝说:“止步于你我,来日陈王与左将军同殿为臣,也好相见。”

    舒邵见此也只能长叹一声:“今舍陈国,谁又能助我淮南渡过眼前劫难?”

    骆俊不为所动,也就是袁术进攻江东失败。

    成功的话,军粮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就算没能彻底解决,继续向陈国借粮,到那时候也会抓骆俊家族、乡人为要挟。

    这些年看着袁术从南阳被赶出来,与曹操屡次争兖豫,失败后才跑到淮南。

    袁术固然有公义的一面,但转转各地,造成的破坏远不是袁术性格、行事风格中那点光辉所能弥补的。

    骆俊说的也很有道理,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袁术已经无法召集、动员军队,对陈国的威胁很低。

    拖个小半年,袁术影响力大衰败,更不是陈国的对手。

    陈国何苦用宝贵的粮食,去帮袁术吊命?

    袁术撑过去后,可能会吃饱肚子后来打陈国。

    就如眼前这样,前有袁绍吃着韩馥提供的军粮,去谋划冀州;再就是眼前朝廷、吕布吃着刘表的粮食,渡过艰难的冬季后调头回去打刘表。

    韩馥、刘表有错么?

    没什么错,一个是同盟义举,一个是宗藩忠烈之举。

    错的是供应粮食太过充足,就该将袁绍、吕布饿着,别给饿死就行了。

    同样的事情,陈国又怎么会犯类似的错误?

    舒邵见骆俊这里态度坚决,也只能离开陈国,一路轻驰返回寿春。

    陈县与寿春相距不远,信使快马两日轻易能到。

    对舒邵这样的使者队伍,用时三日抵达。

    缺粮危机已影响到袁术自身,数百名姬妾不得已在桑园中摘青桑果吃,已等不到桑果全面成熟。

    这种危急时刻,袁术在军营中生活,与吏士一起在城外淝水筑坝捉鱼。

    淝水坝边,袁术衣物磨损,挽着袖子、裤腿坐在树荫下:“陈国上下鄙我为人,不肯信我。诸君说说,该如何是好?”

    涉及到陈国,袁涣静坐不语,真把陈国搞乱了,他家及乡党也不好受。

    他可以写信劝陈国借粮,这种时候却不会出什么主意。

    袁术询问后,阎象、杨弘纷纷献策。

    袁术的表弟何夔也开口说:“陈王麾下诸将各拥强军,却不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皆郁郁不得志。我听说陈王拜赵基次兄赵垣为左将军后,陈国诸将更是不满。”

    袁术闻言瞪眼:“赵垣何等人物,也敢为左将军?”

    他是汉帝国的左将军,赵垣是陈王国的左将军,彼此不是一个级别;但都是左将军。

    何夔不疾不徐又说:“今陈国皆系于陈王一人,骆俊出身江东,实乃小姓,名望不足以安定一国。以仆之见,今陈国防备甚严,恐怕已有诛灭我等之意。到了如此危急之时,切不可拘泥于手段。”

    袁术点着头:“嗯,不肯借粮,是要饿杀我等。我若所料不差,其国夏收后,便会出兵顺淮水而来,以击讨我军。”

    大将张勋起身,愤声拱手:“明公,我等必誓死与之一战。”

    纪灵也是跟着站起来表态,拖到三个月后陈国发兵,他们饿的连盔甲都穿不动,到时候吏士瓦解,兵无战心,唯有死路一条。

    其他人也是纷纷请战,表达支持之意。

    整个中原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吕布带着朝廷走南阳欲征讨荆州,张杨在陈留、河内,曹操在济阴、济北。

    已经没有什么强横势力能约束陈王,陈王也见识过朝廷的虚弱与不堪。

    如果陈王主动打破士人对他的禁锢,对外用兵,专程来打淮南……那么刘繇肯定也会出兵来凑热闹。

    广陵的陈登也来凑热闹,搞不好大家都要完蛋。

    到了这种时候,只能拼命。

    不能再拖,现在军队还有行动的力气。

    再拖下去,等陈王、刘繇、陈登、刘备这些人达成联合,那淮南就危险了。

    至于曹操,到时候落井下石的就是曹操这种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