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福王已经死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了!
作品:《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最新网址:www.xs.fo</p>洗完澡之后,自然就是接风宴了!
几桌上好的酒席被摆上了桌,虽然没有什么人参、鲍鱼、海参之类的珍贵食材,但在这个时候能在河南这里吃上一顿鸡鸭鱼肉,那也算是非常奢侈的了。
嗯,其中还有一道河南当地的特产‘鲤鱼焙面’,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
朱慈烺坐在主位,旁边的则是左良玉、张世泽、唐王以及其他几位军中的将领。
相比之下,左良玉的身份在这群人当中倒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当然,左良玉也不在意这一点,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还是有认知的。
酒足饭饱之后,众人各自退下,朱慈烺则是单独会见了左良玉。
朱慈烺在桌前坐下,随手轻轻敲了几下桌面,然后说道:
“左良玉,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本宫很满意,因此这次去四川本宫想带着你一起去,你意下如何?”
左良玉一听这话,赶忙说道:
“太子殿下,就算您不这么说,臣也要请命亲自去四川一带和李自成、张献忠决一死战的!”
“为了我大明的安定,此二人非死不可!”
这一刻左良玉的声音宏亮而坚定,仿佛他真是大明的忠臣良将!
不过当然,之所以这么说,左良玉心中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毕竟左良玉可没有忘记之前朱慈烺答应他的事情,那就是只要杀掉张献忠或者李自成,朱慈烺就给他封侯,要是运气好能把他们两个都杀了,那朱慈烺就给他封公爵。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而且左良玉已经看出来了,面对朝廷这次的阵仗,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
也就是说他就算什么也不做,只是跟上走这一趟,那都是有军功的!
面对这种情况,傻子才不去呢!
朱慈烺并不在乎左良玉心里到底再想什么,眼看着左良玉如此爽快,他当下也是笑了起来。
随后又叮嘱道:
“趁着这两天时间整顿一下兵马,安排好河南一带的军务,此次你只带一万精兵即可。”
左良玉听到这话,赶忙道:
“臣遵命。”
随后又交代了一些其他事情之后,朱慈烺这才回房休息了。
毕竟这一路走来,他着实也是有些累了。
第二天晨曦初露,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朱慈烺便早早地起了床,换了身绣着金龙的锦袍,头戴玉冠,神色间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坚毅。
随后他带上左良玉、唐王以及几位朱家军中的将领,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福王府的方向进发。
随着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他们终于来到了曾经的福王福!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人不禁心生悲凉,只见曾经的福王府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
到处都是焦黑的梁柱,断裂的墙壁,以及散落一地的瓦砾,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
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焦糊味,那是大火过后留下的痕迹。
看到这一幕,唐王的神色变得复杂起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因为他的唐王府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命运,他的兄弟、以及他这一脉的所有族人,都在那场浩劫中丧生于李自成之手。
这份痛苦与仇恨,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的心头,无法抹去!
朱慈烺环视四周,神色也是颇为凝重。
而他之所以要带这些朱家军来看看这里,并非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让他们这些朱家宗室铭记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们老朱家和李自成之间是不死不休的!
如果不能彻底消灭李自成,彻底解决农民军之祸,那么类似的事情以后还会再次发生,甚至可能更加惨烈!
李自成不仅是他们的敌人,更是他们老朱家的世仇!
看着朱慈烺等人一脸沉重的样子,一旁的左良玉赶忙上前,小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臣入驻洛阳城之后,已派人收敛了福王还有一众宗室的尸骨,且都好生安葬了,就在不远处的地方。”
“太子殿下,您要不要去看看?”
朱慈烺听了这句话默然地点了点头,神色间没有过多的波澜。
随后一众人再次踏上路程,前往安葬福王以及一众宗室尸骨的地方。
一路上,气氛显得格外压抑,众多朱家宗室子弟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无法自拔。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那片墓地。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再次让人感到悲凉。
只见曾经权势滔天的福王,如今得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坟头而已,前面还有一块墓碑,刻着‘福王朱常洵之墓’。
那坟头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而在它身后,则是一众更不起眼的坟茔,这些都是其他宗室的,他们曾经也是显赫一时的宗室郡王,如今却只能长眠于此,无人问津。
甚至这些人连墓碑都没有!
似乎是害怕朱慈烺看到眼前这一幕会因此生气,左良玉赶忙解释道:
“启禀太子殿下,如今这洛阳城实在是没什么人可用,所以臣也没办法为福王修建一座好的陵墓,只能是简单安葬了。”
“若是殿下不满意的话,臣即刻招募工匠,为福王修建一座王陵。”
不过听到这话,朱慈烺却摆了摆手,神色平静地说道:
“不用了,福王叔既然已经死了,便不要再折腾他了。”
“再说了,这样也挺好,毕竟是我朱家对不起天下百姓,福王叔这也算是替我朱家赎罪了。”
左良玉一听这话,便也不再说些什么了。
随后,朱慈烺等人给福王上了一炷香,之后才默默地离开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朱慈烺也没闲着,他亲自去接见了那些被左良玉收编的农民军以及抓来的俘虏。
当他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似乎没想到这位大明太子竟然会如此平易近人,亲自来见他们这些底层百姓。
朱慈烺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每一个人,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地赦免了他们的所有罪责。
并且承诺等他们到了辽东之后,朝廷会给他们分发银子、粮食、土地、房屋,让他们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话左良玉之前也说过,不过当时这些百姓们却是将信将疑。
在他们看来,朝廷啥时候这么好心过?
怕不是要把他们送到辽东去和建奴拼命吧?
可这话从朱慈烺口中说出来之后,百姓们却立刻就信了!
因为他们早已知道,眼前这位可是大明太子,是大明未来的皇帝,别人有可能会骗他们,但朱慈烺绝对不会欺骗他们!
一时间,百姓们纷纷跪地磕头,感谢这位太子愿意给他们一条活路!
就这样,朱慈烺也算是安抚了一下洛阳城里的人心,为后续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两天之后。
队伍再次整合完毕,加上左良玉的一万精兵,如今军队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九万!
这九万人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城,随后直奔潼关而去。
洛阳城距离潼关的距离并不算太远,再加上如今的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寒冷了,所以仅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便顺利抵达了潼关。
而潼关这边的孙传庭也早已得知了消息。
因此这天一大早,孙传庭便带人出城十里等候着了。
他的身后,则是潼关的一众将领。
当听到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注视着前方。
果然没过多久,不远处的地方大军缓缓而来。
一时间旗帜飘扬,刀枪林立,赫然便是朱慈烺率领的亲征大军!
等到大军靠近之时,孙传庭带着潼关的一众将领俯身下拜。
“臣孙传庭率潼关众守将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身后的众人也跟着俯身下拜。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下一秒,龙辇缓缓在他们面前停了下来。
不比之前见到左良玉时的场景,这一次朱慈烺亲自走了下来。
此刻的他身着一袭龙袍,头戴玉冠,神色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霸气。
看到孙传庭的一瞬间,朱慈烺快步上前将孙传庭扶了起来。
“孙大人快快请起,诸位也都起来吧。”
朱慈烺笑着说道,脸上的神情热情无比。
毕竟孙传庭可不是左良玉,对待这样的忠臣良将可不能太过于刻薄。
眼看着太子爷居然如此热情,甚至还亲自下轿来扶自己,孙传庭自然是无比激动。
随后众人这才缓缓站了起来。
一阵寒暄之后,朱慈烺重新坐上了龙辇,直奔潼关而去。
不过这次龙辇上却是多了一个人,这个人赫然便是孙传庭!
嗯.
朱慈烺直接把孙传庭也拉上了龙辇!
孙传庭本来是不敢的,毕竟这玩意儿可不是他一个臣子能坐的,因此不敢有丝毫的僭越。
但是在朱慈烺的再三‘逼迫’下,孙传庭也只能点头答应了。
其他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一瞬间只觉得的羡慕不已。
毕竟这可是龙辇啊,一般的人哪有资格坐?
看得出来太子殿下对于孙传庭十分信任,不然也不会如此了!
龙辇之内,朱慈烺与孙传庭相对而坐,然后朱慈烺询问了一些关于陕西最近的事情。
孙传庭自然也是如实相告,他详细地讲述了陕西眼下的局势与民情,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朱慈烺听着听着,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
因为按照孙传庭的说法,如今陕西的状况甚至比起河南来还要更加严峻得多。
首先,就是之前李自成入川的时候抛弃了大量的农民军,而这些农民军大部分都奔向了潼关。
这就导致如今潼关城里投降的农民军足足有二十三万之众!
要知道潼关的守军才只有七万而已,七万的守军对二十三万的农民军,潼关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说这些农民军都已经投降了,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再次反叛。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孙传庭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农民军反叛,确保陕西的安全与稳定。
另外朝廷虽然已经下了命令,要将这些农民军全部都送到辽东去开垦荒地、屯田戍边。
但是这种事情也没法在眼下这个时候进行,毕竟现在天气太冷了。
其次就是潼关城里还有几万伤残的百姓,那些百姓基本上都失去了劳动能力,肯定没法去辽东,因此只能留在陕西或者河南。
而该怎么安置他们,也就成了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陕西境内的百姓过得也不怎么好。
首先就是年年大旱,导致粮食歉收、民不聊生。
然后就是冬天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苦不堪言。
如今陕西的人口也只有两百万而已,只比河南多了一倍。
唯一庆幸的是李自成没有打入潼关内部,所以总的来说陕西境内的百姓还算安稳。
听完了孙传庭饱含忧虑的话语之后,朱慈烺久久无语。
沉默如同厚重的乌云在他心头缓缓堆积,良久都未曾散去。
片刻之后,朱慈烺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而决然的说道:
“无论如何,朝廷都不会放弃任何百姓,无论他们是伤残之躯,还是曾经跟随李自成造反,只要他们归降,那便是我大明的子民!”
“之前确实是朝廷对不住百姓,让他们饱受战乱、饥荒之苦,但是以后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再发生了。”
他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孙传庭赶忙拱手道:
“臣代这数十万百姓谢过太子殿下!”
说完这话,孙传庭对着朱慈烺深深行了一礼,心中满是敬佩。
朱慈烺接着说道:
“京城那边已经制定了很多国策,比如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的种植,这两种作物产量高、耐储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
“另外还有温室大棚的技术也正在逐步普及,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和湿度,让粮食在寒冷的季节也能生长,从而提高粮食的整体产量。”
“等到这些普及之后,应该可以确保百姓们有口饭吃。”
“除此之外,朝廷会继续会大量地从海外购置粮食,用来救灾。”
“根据本宫的估算,最多三年之内,灾荒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到时候我大明的百姓就永远不用再挨饿了!”
朱慈烺这并非是在吹牛逼,毕竟红薯和土豆的产量已经经过测试了!
如果普及了红薯和土豆以及大棚技术还不能解决明朝的粮食危机的话,那么他这个穿越者也未免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