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焕发新生,似归盛唐时(求月票)
作品:《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最新网址:www.xs.fo</p>李豫的这番承诺,为此次的改制做出了最为坚定的基础。
而顾轩也终于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开始向整个天下施展起自己那于内政上的本事。
宝应元年,六月。
洛阳。
顾轩亲自出面,正式拉开了出租土地的大幕。
作为新政的第一篇,顾轩对此颇为的谨慎,将所租者的身份调查的清清楚楚。
其中多是以府兵后代为主。
这是顾轩给这些将士们的奖励,同样也是藏着为中枢赢得军心的心思。
除此之外,便是流亡归乡者。
安禄山此番虽未能杀到洛阳之内,但这一路以来所造成的百姓流亡亦是不在少数。
此举,亦是在安民心。
这项政策堪称一柄最锋利的利刃。
在切实的利益面前,佛教宣扬的那些谶纬之说顷刻间便烟消云散。
要知道,这些土地可都是良田。
莫说普通百姓,就连不少世家大族都对这些利益眼热不已。
如今能被分到百姓手中,哪怕数量不多,又岂能不让人心动?
虽然名义上是“租”——但在新君登基“仁政”的背景下,租种土地的代价也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消息传开,整个大唐的活力瞬间被点燃。
那一声声对朝廷的歌颂,恍如盛唐景象重现。
虽然实际的成效尚需时日显现,但这种民心所向的感觉,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至关重要。
唯有百姓愿意信任中枢,朝廷的政令才能更加畅通无阻。
这对于当前的大唐而言绝对可以称之为天大的好消息。
消息不断传开。
而顾轩也将阵地一点点的转移了开来。
对于这件事,他当真是谨慎无比,并没有一次性直接在整个九州实施,而是一点点的从洛阳扩散出去。
这虽然就慢了一些。
但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这能使御史台的精力都集中在一处,会减少很多的乱子。
他必须要检查好一切,无论是想要调换土地的世族。
亦或是租种土地百姓们的身份。
这一切都需要他严防死守,绝对不能将一点的空子给卖出去。
说白了,此次的改制就相当于另类的重新分配土地。
佛教所占的土地早已达到了一个地步。
这种举动在任何封建王朝都是天大的事,包括昔年顾熙晚年时所做的奋力一搏,同样也是为了如此。
此就是一个王朝的救命良药。
若非是有着安禄山谋反,及佛教造反等种种,此事都没有那么好展开。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顾轩也丝毫没有浪费这次的机会,借助着御史台与云韶阁不断的宣扬起了此事。
利——向来皆是人心之关键。
此举不仅仅会让将士们更加的拼命,也给了天下百姓们希望。
短短数月时间——
剩下的佛教流寇的处境亦是愈发艰难了起来。
以往那些宛若是“着魔”的信徒,竟是越来越少,那些曾经愿意豁出性命去帮助和尚们逃命的人此时却又变成了主动举报之人。
一桩桩一件件的惨状再次被人挑起。
几乎所有百姓都开始主动向御史台的御史举报起了当地寺庙的种种罪行。
只要寺庙倒下,他们其中便有人能够分到土地,还能抹去昔年的一切债款。
这种巨利之下谁人能不动心?
——局势瞬变。
佛教这些流寇的处境其实原本便已经十分艰难了,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自是更加艰难。
甭说是这些已经明着造反的和尚了。
就连一些藏得很深的寺庙,在这种滚滚大势之下亦是被百姓们给挖了出来。
当然,自是会有冤案。
不过顾易倒也并未选择去干涉这一切。
这在他看来就是一场无法阻挡的大势,当如今的这些个百姓能够为了利益去将佛教的谶纬放到一旁。
那在未来,他们对于佛教的信仰便会更加的衰弱。
这是一定的。
至于这些冤案所造成的杀戮.顾易亦是并不在意。
其实在如今的这个时候,无论哪个寺庙都不乏真正的一心向佛者,但在整个寺庙的影响之下,哪怕他们手中没有沾上明显的罪孽。
但又岂能称之为完全清白?
大势如此,他们也终将为整个寺庙的种种作为而还债。
这何尝又不是他们所说的因果?
大势瞬起——
直至宝应三年之时,佛教的种种终是彻底被扫清。
而随后,顾宣便开启了兴修水利之事。
在清算佛教所带来的巨力之下,如今再做起这件事来也不会让朝廷内部再感觉到什么压力了。
除却巨鹿顾氏内部所培养的水利专家之外,顾轩更是向整个天下开始召集起了治水方面的人才,显然是想要大刀阔斧。
当前的大唐中枢确实富裕。
此次的灭佛之举,给中枢带来的收入确实极为惊人。
包括商业的可控发展。
海贸自然早已恢复。
并且因为顾轩着重于管控各个商业的情况之下,如今的海贸虽看似不如昔日那般百花齐放,但实则给中枢带来的税收却是越来越多。
这并不是说顾轩在克扣海商包括各行各业小商人及百姓们的利益。
相反——
在有着管控的情况之下,这些人的收益反倒是更加的稳定。
而中枢多余的税收则是从世家以及巨商手中夺来的。
说白了,这次的管控是剥夺了这些人持续从制度漏洞之中牟利的机会。
而这也给此次顾轩大兴水利带来了绝对的便利。
当然,这一切也只能是短暂的。
任何制度都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朝廷管控能力的失效也好,亦或是这群人又发现了其他的漏洞也罢。
种种问题都会随着时间而暴露出来。
但于如今而言,这已然足够了!
轰轰烈烈的治水之举再次展开,并且其规模也远超以往的任何一次。
以工代赈召集流民。
包括不少已经在暗中还俗却没有身份的和尚。
数不清的百姓都参与到了其中。
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让整个九州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土地的租种带来了粮产。
包括顾轩所跟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也是像极起到了效果。
而朝廷所给出的工钱又会带动粮食的流转,包括顾轩于各地所新建的粮仓,这一切都在无形之间达成了合理的内循环。
包括兴修水利所需要的种种器械。
以及经济流动之间所带动布匹、盐、简单器具乃至酒食的需求,这一切都在不断带动着整个九州的经济发展。
很多人都能明确感受到这其中的变化。
——那就是赚钱赚的更多了。
无论是商人也好,亦或是普通百姓们也罢,都能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之中受到影响。
当然,这种改变也只是相对而言。
要说百姓们的日子过的很有多好也不尽然。
生产力摆在这里就已经限制了这一切,不过这对于当前的大唐百姓们而言,却也已经是难得的好日子了。
这就是顶尖内政之人所能带来的改变。
其实顾轩并未做什么过于超前的事,他只是根据当前大唐的局势顺势而为之,并且如同往常那般保证了吏治上的稳定。
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吏治清明才是所有制度能够落实的基础。
顾轩自出仕以来所做的种种在这种情况之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无论是杀掉史思明那些人也好,亦或是后续讨伐吐蕃,不顾天下人所辱行灭佛之举也罢。
这一系列的手段都让世人看到了他的狠辣。
这就在无形之间让所有人对其愈发的顾忌,根本不敢在这种时候闹出很大的动静来。
包括外族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顾轩从未亲手去造成杀戮,但如今他的名头在外族之中却也传得极为响亮。
这亦是如今改制效果极佳的主要原因所在。
时间不断流逝。
顾轩愈发的忙碌了,虽然他无需事备躬亲,但当改制之势彻底铺开之后,他亦是不得不实时盯着一切,并做出细微的调整。
这注定是一件十分耗费心神之事。
并且顾轩还在教导着李豫。
与以往顾氏对待帝王的态度并不相同,李豫可不是等待着启蒙的幼儿。
对于这个皇帝,顾轩则是引导着去理解该怎么做才能让百姓过好日子,去强民富国。
就是以如今的新政为基础,去引导李豫知晓为何要这样做。
虽然李豫只是一个守城之君。
但若是这个守城之君能够坚守住一个底线,那无论是对于九州也好,亦或是顾氏也罢,都是天大的好事。
宝应四年,七月。
各地水利之事相继完成,包括此次租种之事亦是施行的相当顺利。
不仅仅有御史台在仔细的盯着。
包括各地百姓们之间也会相互监察,在土地面前,没有人会愿意让有心之徒抢去机会,这自是大大推进了整个制度的施行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
在经过了数年之后,标点符号如今已是在朝堂之中渐渐流传开来了,包括在很多的士人圈子内也已经全然被接受了。
朝堂之上自是无需多言。
面对那么多的奏疏,群臣自是能够清楚感受到这标点符号所能带来的好处。
但在士人圈子之内此事却还是有着不小的非议。
无论何时,这世界上总不乏固守成规者,此时亦无例外。
如今的士人之中为此而争议不断。
不过顾易倒是并不在乎这些,这种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便捷的东西,终有一天会在不觉之间便成为人们的习惯。
对于这一点,顾易压根就懒得去干涉。
他已经将目光放在了另一层面上,只待一切彻底落定之时,他便要为整个九州打开另一道门!
巨鹿。
任外界风霜不断,但这巨鹿之地却始终如初。
自顾氏昔年踏入此地之后,任何的风霜便始终都未曾侵扰过此地。
此刻,云韶阁内,鼎沸如昔,甚或喧阗更胜往昔。
诸多士子正于此激辩,而所争之焦点,正是近来搅动士林的标点符号——
“咚!”
一位老儒手中木杖重重顿地,须发微颤:“荒谬!句读本乎文气,存乎一心!”
他声音陡然拔高:“强加那些怪异之形,岂非画蛇添足?”
“生生割裂文脉,坏了文章气韵!”
末了,他环视四周,掷地有声:“古人何曾用过这些?煌煌典籍,不也照样光照千秋?!”
话音未落,立刻便有年轻士人扬声反驳:“先生此言差矣!”
“逗号明顿挫,句号定首尾,问号显疑义——三符虽简,功用至大!”
他上前一步,举例道:“且看稚童诵经,无符则茫然无措;再看公文往来,有符则一目了然!”
随即,他直视老儒,反问道:“此乃便利天下之举,怎是割裂?分明是梳理文理!”
他身旁一人连连点头,接口补充,语气笃定:“正是此理!”
“诸位试想,公门案牍堆积如山,若无此符,歧义丛生,徒增讼累。”
“此符之用,实乃时势使然。非是坏古制,只为应今需!”
一声声的辩论之声愈发激烈。
仍是那处角落。
李白与杜甫相对而坐,自斟自饮。
听着老儒那激愤的呼喊,李白嘴角微扬,举杯向杜甫:“子美以为,太傅这标点符号如何?”
“功在千古!”杜甫不假思索,答得干脆利落。
他做了多年御史,与李白疏狂不同,惯于深入闾巷民间体察疾苦,深知此符于公文案牍、蒙童开智的切实好处,这些年推行新政也出力不少。
李白含笑颔首,提起酒壶仰头便灌了一口。
目光随即飘向窗外。
重归巨鹿,旧景如昨。
然于这流转天下经年的谪仙眼中,所见却又迥然不同。
他虽性本不羁,这些年来亦殚精竭虑,奔走四方襄助新政推行。
虽非立于台前耀眼处,但能见这天下人心渐变,于他二人,已是心满意足。
一杯复一杯,酒意渐浓。
李白面上悄然染上酡红,恰在此时,一旁的争论也到了白热化的顶点。
他不知是想到了什么,倏然起身,大步走向邻桌,抓起案上狼毫笔。
这突兀举动瞬间吸引数道目光,有人失声惊呼:
“李太白又有新作?!”
这一声喊,如投石入水,顷刻间压过了所有喧哗。
整个云韶阁骤然一寂,所有视线齐刷刷聚焦于他一身。
自灭佛时那几首震撼天下的诗篇问世,李白之名早已如日中天,所有人都立刻被其举动吸引了注意力。
李白对周遭目光浑若未觉。
他一手执笔,一手兀自擎着酒杯,就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挥毫泼墨!
一句.两句
纸上墨迹淋漓,围观者中已有人屏息凝神,呼吸不由得粗重起来——不仅因那诗句气象万千,更因那字里行间,赫然嵌入了方才争论不休的标点符号!
这无声的宣告,比千言万语更有力,瞬间攫住了满堂士子的心神!
杜甫也是看了过来。
他如今也早已不是昔年的陆陆无名之徒,但他却并未有太大的动作,只是坐在原地隐隐的看去。
视线被众人的身影遮挡。
他无法看清全部的内容,只是在隐隐约约之间看到了李白的最后一句。
“似归盛唐时。”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