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陈默的建议
作品:《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 最新网址:www.xs.fo</p>陈默的话,像刀子一样戳破了他试图维持的最后一点体面。
“脓疮捂是捂不住的,只会烂得更深,臭得更远!”
陈默的语气显得有些硬。
“现在,必须用最快的刀,最亮的光,把它挤破!刮干净!
这是救你2012实验室的声誉,更是救整个华兴‘以奋斗者为本’这块金字招牌。”
“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汪剑锋的声音沉了下来。
“我建议你做三件事,而且是立刻做。”陈默语速加快。
“第一,你亲自签发命令,涉事的李维、孙启明,即刻停职接受调查。
在调查结论出来前,冻结其一切权限。
同时,对赵志远提到的RBP张莉、副总裁陈明哲,同步进行工作审查。
姿态要做足,要让所有人看到你老汪刮骨疗毒的决心。
停职令,同步挂到心声社区那份联合公告下面去。”
停职,而且是总裁亲自下令,同步公开!
林雨晴在一旁听得心头一震。
这力度,这速度,堪称雷霆万钧。
默总这是要快刀斩乱麻,用最强烈的信号平息众怒,同时将汪剑锋和他代表的2012实验室管理层,从被质疑的泥潭里强行拉出来,推到“公正裁决者”的位置上。
“第二,”陈默不给汪剑锋思考的时间。
“我建议你把审计部的同事叫到你办公室报道。
你亲自牵头,成立调查组!
我要的不是走过场,是动真格!
专利署名有没有猫腻?
绩效评定流程有没有违规?
申诉渠道有没有被刻意堵塞?
所有指控,一查到底!
涉及谁,处理谁!
调查过程,每日向郑老板办公室简报!”
“第三,”陈默的声音缓和了一丝,但依旧带着压力。
“你汪剑锋,以2012实验室总裁的身份,亲自去一趟实验室。
不是找赵志远谈话,他现在不需要谈话,他需要看到行动。
你是去安抚所有被这件事震动、感到心寒和愤怒的技术人员。
告诉他们,2012实验室的天,塌不下来。
华兴对技术的尊重,对奋斗者的保护,绝不会因为几只蛀虫而改变。
告诉他们,调查正在进行,公道一定会来!”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
然后,汪剑锋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承诺和感激:“明白了,陈总。谢了!这份人情,我汪剑锋记下了!我这就去办!”
他之前一度是关心则乱,在陈默的点拨下当然想明白了,陈默这套组合拳,表面上是替他2012实验室挤脓疮,实际上是在这场滔天舆情中,硬生生用最强势、最公正的姿态,为他汪剑锋和整个2012实验室的核心管理层抢回了一线生机和主动权。
否则,任由舆情发酵,最后板子必然会重重打在他这个总裁身上。
陈默的出手,是压力,更是救赎。
挂断汪剑锋的电话,陈默转向林雨晴:
“有一件事,你亲自去办。
找到赵志远的联系方式,以我的名义,请他...不,是要求他,暂时撤回离职申请流程。”
林雨晴又是一愣:“撤回离职?默总,他现在情绪肯定非常激动,而且已经公开撕破脸了,恐怕...”
“不是挽留。”陈默的目光深邃。
“是程序需要。
他现在还是华兴员工,调查组需要他作为当事人配合调查,提供证据。
他的离职流程现在走了,很多事情就说不清,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反咬一口说他是‘因个人原因离职后恶意诋毁’。
告诉他,这是调查程序的要求,请他理解配合。
同时,”
陈默顿了一下,语气带着一丝复杂,“告诉他,我也看到了他的帖子,听到了他的声音。请他相信公司这次彻查的决心。”
林雨晴瞬间明白了。
这不仅是为了调查程序严谨,更是给赵志远本人一个心理上的支撑点。
他的抗争,没有被最高层无视。
默总看到了,并且用行动表明了态度。
这对一个绝望中发出呐喊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丝黑暗中的微光。
“第四件事,”陈默看向林雨晴,眼神锐利。
“你立刻去运维支撑部舆情监控中心,坐镇协助指挥。
张福全现在压力肯定很大。
你的任务是:
第一,确保我们挂出的联合公告和汪总的停职令,在技术层面万无一失。
第二,严密监控回帖风向。对于理性讨论、提供线索的,不必干预。
但对于那些纯粹煽风点火、人身攻击、造谣传谣的账号,或者明显带节奏的,给我盯死!固定证据!
必要时,联合安全部门,启动溯源!
第三,收集所有有价值的回帖信息,特别是涉及其他类似遭遇的线索,整理成简报,每小时报我一次。着重整理涉及到集团部门的。
记住,我们的职责是防止舆情失控演变成无意义的混乱和攻击,不是捂盖子。”
“明白!”林雨晴挺直腰背,眼中闪烁跟着领导又学到了的光。
默总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既给了汪剑锋雷霆手段去处理内部问题,又在外部用最高级别的官方姿态稳住了局面,同时还给了当事人赵志远一个程序上的交代和心理上的慰藉,最后还确保了舆情监控的精准和有效。
这已不仅仅是危机公关,这是一场精密的多线作战。
她转身快步离去,高跟鞋敲打地面的声音清脆而急促。
陈默重新走到窗前。
窗外,蓉城的晨光已经彻底驱散了薄雾,城市开始苏醒。
楼下的人工湖边,几只黑天鹅优雅地划开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他端起桌上那杯拿铁又喝了一口,奶香和咖啡香的瞬间在舌尖蔓延开。
赵志远...十八级技术专家...十六年...绩效C...剽窃...申诉无门...
这些冰冷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却勾勒出一幅何其熟悉又刺骨的画面。
前世,他不也是那个被卡在18级多年的“资深工程师”吗?
没有遭遇如此赤裸裸的剽窃和构陷,但那种在庞大体系里被无形的天花板压得喘不过气,看着后来者凭借“会来事”或者“背景”轻松越过自己的憋屈;
那种在晋升答辩中被莫须有的理由刷下来,申诉却只得到“下次努力”的官腔回应的无力;
那种年复一年付出,最终却感觉价值被稀释、被无视的迷茫...
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血泪”吗?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带着满心的不甘和一丝对未来的渺茫希望出去创业。
结果呢?
撞得头破血流,在经济的寒冬里挣扎沉浮,最后黯然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