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不装了,苏泽出手
作品:《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最新网址:www.xs.fo</p>当日晚上,高拱家中。
文选郎张四维坐在书房里,看着桌案后的高拱。
“师相,增补阁臣的名单已经递送到宫里了。”
高拱微微点头。
张四维连忙问道:
“师相,您觉得陛下会点哪位大人入阁?”
张四维虽然是选郎,但是推举重臣入阁这件大事,吏部能做的事情,不过是将符合条件的官员列成名单,送入宫中而已。
今日在书房中的,都是高拱的门生弟子,不过这种场合高拱也都不会喊苏泽过来的。
这倒不是高拱不重视苏泽,反而这是一种对苏泽的保护。
在高拱看来,苏泽九成九能入阁的,将来必然要继承自己政治遗产的。
而且苏泽和其他几位阁老的关系都不错,也已经树立了“公者无私”的人设。
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让苏泽涉入这些政治阴谋,脏了他的羽翼了。
高拱说道:“以陛下的圣明,殷士儋入阁的可能性最大。”
“师相!”
张四维首先出声,殷士儋和高拱的关系不好,是三个热门人选中最糟糕的结果。
殷士儋在政治上偏向保守,在学术上和前阁老徐阶交好,对高拱提倡的实学颇多鄙夷。
高拱说道:
“殷士儋也算是潜邸旧人,给陛下讲过学,陛下是个念旧的君上。”
“殷士儋教导太子有功,在礼部侍郎位置上也无过。”
“最重要的是,他和我们四辅臣都没有多少瓜葛。”
“王世贞和张阁老交厚,李一元又和老夫有旧谊。”
张四维很快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正如高拱所说的那样,皇帝同意往内阁塞人,但不愿意内阁失衡。
从功劳上排,李一元和王世贞都在殷士儋之上。
但偏偏两人都和内阁里两位阁臣有瓜葛,所以皇帝更有可能选择和内阁阁老们都没有联系的殷士儋。
高拱又说道:
“不过殷士儋和徐阁老有旧,你们可以试试从这里上书。”
在场众人迅速领会了高拱的意图。
殷士儋在学术上和前任首辅徐阶志同道合,两人也有私下交往。
而如今皇帝对徐阁老厌恶,如果从这点攻击殷士儋,说不定就能让皇帝改变心意。
同样的秘密会议,也出现在张居正的家里。
而张居正的策略,是让言官质疑李一元的资格。
李一元就任刑部侍郎才半年多,而且手头上的《大明民律》才完成初稿,并不适应这个时候入阁。
殷士儋只是和张居正政见不合,但是和高拱却还有学术上的争斗。
所以对于张居正来说,殷士儋入阁算是其次差的选择,毕竟掌握吏部的高拱,是首辅李春芳下实力最强的阁老。
就算殷士儋入阁不利自己,只要不让李一元入阁,张居正也能接受了。
而赵贞吉的态度就更明确了,他和殷士儋都是心学同道,自然是支持殷士儋入阁了。
——
京师的地下赌场,都已经开出盘口,不过三人的赔率都差不多。
京师的大街小巷中,也都在讨论这次增补阁老的大事,这件事的风头已经盖过了之前工部治黄和修河之争。
毕竟对于京师的读书人来说,无论是黄河还是大运河,都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朝堂上的重臣变化,才是最好的谈资。
国子监。
原本没人待见的国子监,在隆庆三年的几次扩张中,日益热闹起来。
先是监生可以参加顺天府的官生乡试,让不少监生也有了入监读书的动力。
其次是吏科班和营造学社也搬到了国子监内,增加了国子监的人气。
而武监也在国子监隔壁施工。
现在的国子监,虽然比不上最鼎盛时期,但是也比前朝热闹多了。
读书人多了,各种商铺设施也多了。
张纯坐在一家新式的茶楼中。
这家茶楼和普通的茶肆不同,专门用木板隔出了一个个包间,虽然隔音效果堪忧,但是好歹算是有了私密空间。
提供的茶也和普通茶肆的浓烈苦茶不同,这家茶楼提供的是温润的红茶,如果再加点钱,还可以加点交趾的蔗糖来提味。
坐在张纯对面的,是一名身穿新式吏服的同龄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张明远,算是张纯的远房亲戚。
张明远参加了吏科试,通过后被安排在京畿房山县担任户曹典史,今日他入城办公偷得半日闲,就来国子监这座茶楼请同族兄弟张纯吃饭。
张纯有些艳羡的看着张明远身上的新式吏服。
以往大明的吏员,都要身穿特殊的皂服,这是一种黑色的公服,用来表示他们的身份卑贱。
在苏泽上书举办吏科试后,吏部也对顺天府的吏员服侍进行了改革。
不再使用侮辱性的皂色吏服,而是采用和不入流文官一样的无补官袍,还配发了同款的官靴官帽。
这套衣服明显提升了新吏的自豪感。
当然,要改变民间对于吏员的看法,绝对不是这么一套衣服就可以的。
但好歹也有了气象一新的样子。
落座后,张明远对着张纯说道:
“大郎,如果不是你鼓励我吏科试,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蹉跎呢。”
张明远就是那种屡试不中的童生,他连秀才都考不上,连去私塾教书都没机会。
但是读过几年书的张明远,又不甘心在家务农,于是偷偷从山东老家跑来京师,做了个帮闲文人谋生。
张纯在听说了吏科试的消息后,就果断让这位同族兄弟去试试,第一次吏科试的竞争并不激烈,很多顺天府本地的读书人都不屑于去做吏,反而给山东考生很大的机会。
张明远一次考试“上岸”,在国子监读书期间又请张纯辅导,通过了结业考试。
而张纯又是举人,若是明年春闱能考上进士,那就一步登天成为官老爷。
所以无论是往日恩情,还是考虑未来,张明远对张纯都十分的尊敬。
张明远说着自己上任房山县后的趣事,接着他又说起了县衙的秘闻,他说道:“县令大老爷是张阁老的门生,这次派我来顺天府衙门办事,也是要打探此次新阁老的事情。”
张明远看向张纯。
他和这位同乡相处久了,也知道张纯是《乐府新报》的采访使。
而苏泽经常去国子监给他们这些贡监生讲课,算是他们半个老师。
所以张明远希望能从张纯这边打听到苏泽那边的消息。
张纯看着这位同乡,也难怪都说公门是染缸,这位同乡刚入公门的时候还是个老实人,现在也学会旁敲侧击了。
不过张纯还是坦然说道:
“近些日子苏翰林公务繁忙,没来国子监讲课。”
张明远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就算是苏泽来讲课,也不会和张纯这些还没做官的举人讨论朝廷的大事。
张明远说道:“苏翰林那可是天上的人物,一封奏疏增补阁臣,房山百姓都知道朝廷又出了位小苏阁老。”
张纯皱起眉,上一任小阁老是严世蕃,下场是被嘉靖皇帝处死,显然这不是什么吉利的词。
张明远察言观色,也知道估计张纯不喜欢这个话题,于是又说道:
“听顺天府办差的同年说,今年各县考核最重要的项目商税征收,县官大老爷天天为了这件事愁的睡不着,可房山又不是什么富县,哪里征得到这么多商税啊。”
张明远看向张纯,苏泽除了小阁老外,也被京师商人奉为财神。
谁不知道东宫那些日进斗金的商铺,都是靠着苏翰林点石成金的本事。
更别说苏泽上奏请求开埠,又请开九边马市,就连路过房山县的大同商人们,提起苏泽都是一脸的崇拜。
张明远这批同年的吏科班学员,共同在国子监内上了三个月的课,结业后也不知道是谁提议,也仿效了进士老爷们编写了《同年录》。
这些吏员分布在京畿,在顺天府的府县衙门中,正如苏泽所预料的那样,自然就结合成了一股新吏的团体。
而这帮新吏虽然还斗不过盘踞在地方上的老吏员家族,但是由于衙门主官更信任这些新吏,他们又靠着掌握的技能,也能在县衙中站稳脚跟。
而且这些新吏比起旧吏,他们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就和注重政绩的官员一致,他们更想要在地方上做出成绩来。
房山县令是进士出身,又是当朝阁老张居正的门生,如今张阁老执掌户部,盯着顺天府的商税,那房山县令自然要为恩师做出点成绩来,为自己在派系内部提升分量。
而张明远这些新吏也和县令的目标一致,这次来顺天府打探消息,也顺道问问张纯赚钱的法子。
张纯是《乐府新报》的采访使,也是能经常见到那位苏翰林的,大概也能沾点财气?
不过张纯还真的考虑过这些事情,他说道:
“就靠着行商坐商抽税,靠着这点商税要在顺天府脱颖而出,你们房山县怕是很难做到。”
张明远有些低落,他朝中无人,分不到顺天府更好的县,比起那些直接分进顺天府的同年们,更是落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是张纯又说道:
“房山县要做出成绩来,光靠这些是不行的,要兴产殖业。”
“兴产殖业?”
张纯点头说道:
“这是我听苏翰林和罗翰林谈过的事情。”
听到苏翰林三个字,张明远立刻精神起来,而另一位罗翰林,肯定就是《乐府新报》当今主编,隆庆二年的状元罗万化了。
这两位的谈话,定然是非常重要的消息。
张纯继续说道:
“商者,可不是简单的倒买倒卖,大同商人富吧?可有江南的商人富?”
张明远立刻摇头。
晋商虽然富裕,但是和江南的商人还是没法比的。
张纯说道:
“最重要的还是兴产殖业上,你们房山县又不是什么交通要冲,就是把坐商行商都收足了,能有京师一个城门收得多?”
“所以还是要兴办产业,开办工坊。”
张明远听完如同醍醐灌顶,他继续追问道:
“那依大郎来看,我们房山县应该开什么工坊?”
张纯说道:
“按照苏翰林的说法,那就要因地制宜了。”
“因地制宜?”
张纯说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兴产殖业其实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们房山县有什么可以发展的产业吗?”
张明远想了想说道:
“我们房山有炭窑,还有铁矿。”
张纯摇头说道:“京师是物资云集之地,煤铁都卖不上价格。”
张明远遗憾的点头,他又说道:
“我们房山还有琉璃厂,紫禁城的龙吻板瓦,可都是我们房山官窑所产的!”
张纯摇头说道:
“今上不好兴造宫殿,这些琉璃也卖不出去的。”
“等等,琉璃!”
张明远疑惑的看着张纯,只听到张纯说道:
“我听苏翰林说过,其实琉璃和西方的玻璃,都是同样的东西,只是烧制工艺不同。“
“你们房山既然有烧制琉璃的官窑,试试烧制玻璃?”
“自从苏翰林在报纸上刊登了玻璃制法,东宫店铺的玻璃一直供不应求,官署民居可都想要将窗纸换成玻璃。”
听到这里,张明远连忙记下来。
如果真的可行,房山能产出玻璃,那今年商税的指标就肯定能完成了!
等张明远离开,张纯放弃了怠惰的想法,赶回国子监内读书。
自己能赶上这么好的条件,得到沈鲤和苏泽的指导,更是应该好好读书早日考上进士。
张纯眼看着京师的飞速变化,读了不少史书的他也明白,这样的大变革时代,也是实现个人飞跃的黄金时代。
正如投身这个大时代的同乡张明远那样,如今这个时代处处都是机遇,只要肯干就有出头的机会。
张纯告诫自己要好好读书,早日考上进士。
——
就在京师百姓为了新递补阁臣的人选下重注的时候,五门巡城御史带着巡捕营端掉好几个地下赌场,可依然屡禁不止。
通政司杨思忠看到了属下送来的苏泽奏疏。
《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疏》?
翻看之后,杨思忠脸色骤变。
好家伙,你苏泽不装了是吧?直接干预阁臣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