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这就是天朝!
作品:《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最新网址:www.xs.fo</p>苏泽好就好在从来不扫兴,他答应了朱翊钧,和他来了一次兵棋推演。
结果是苏泽代表的佛郎机一方,利用陆地上的防御工事和海上舰队的机动性,打败舰队数量更多的西班牙人。
小胖钧输得太惨,最后都有些怀疑人生,于是将指挥权交给了那个小太监陈矩。
这小太监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但是他的风格要比小胖钧稳重扎实多了。
他改变了小胖钧猛打猛冲的战略,而是跳过佛郎机人占领的岛屿,一个岛一个岛的清理扫荡,硬生生的冲出了一条突围的航线。
苏泽看向陈矩,这小太监还真是个海战的人才。
当然,苏泽改良的这个兵棋推演,其实也不是真正严谨的兵棋推演,只能勉强说是一种兵棋类的桌游,算是半教学半娱乐,是苏泽给弟子用来解闷的。
以马六甲附近岛屿的淡水和补给情况,其实是没办法执行这种跳岛战术的。
但是能在规则范围内,找到破局的方法,这份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
苏泽眼睛一转说道:
“殿下,臣以为陈公公可以入武监。”
“?”
这下子就连陈矩都傻了。
苏泽说道:
“殿下,臣以为陈公公在军事上有天资,昔日郑三宝七下南洋,贤明的君主身边也有精通军旅之事的亲随,也方便殿下垂询军政。”
“陈公公的年纪也正好,去武监学习,日后也能为殿下所用。”
陈矩的全身都颤抖起来。
能被冯保安排到太子身边,陈矩也是冯保身边的红人。
只不过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在司礼监书房和营造学社的初选考试都落榜了。
按照如今宫里的规矩,没有学历的太监,别说进司礼监了,就连成为内廷中级太监的资格都没有。
隆万时期的太监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魏忠贤那种学历不过关还荣登高位的情况,在现在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在内廷没有职位,就算是被皇帝器重,也只是不入流的小太监。
况且天家的恩宠本来就是祸福难料的,越是皇帝身边贴身红人越是被人嫉妒,仅仅依靠情分维持必然是不长久的。
陈矩虽然读书不行,但是他绝对是聪明人,他也明白这个道理。
都是学历,武监也是学历啊!
而且武监这学历更稀罕啊!
大明历史上,也不是没有领兵的太监,郑和不就是吗?
陈矩知道,太子有开拓南洋的志向,自己去武监好好学习一下,日后就是不能和郑和一样,亲自带领舰队下南洋,那作为未来皇帝身边懂军事的太监,也可以被垂询军事。
内阁中有负责军务的阁老,司礼监也要有负责军事的秉笔!
朱翊钧看着跪在地上的陈矩,内心有些舍不得。
苏泽明白这个弟子的心思,宽慰说道:
“殿下,可以让陈矩不住在武监,就是往来东宫武监要吃苦,陈公公能吃这份苦吗?”
面对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抉择时刻,陈矩也不顾礼数说道:
“殿下,仆臣能吃苦!”
听到正主表态了,朱翊钧说道:
“那就让陈矩去武监学习吧。”
——
这一次朝鲜使团担任正使的,就是上次的书状官许篈。
许篈在京师也结交了一些人脉,他精深的汉文功底,也让包括沈一贯在内的大明官员对他印象很好。
抵达京师第二天,许篈就请求拜见苏泽,参观《乐府新报》。
许篈主编的《朝鲜国报》,其实就是《乐府新报》在朝鲜的分社,苏泽和罗万化自然亲自接待了这位朝鲜正使。
许篈带着如同朝圣一般的心态,参观了报馆后,又来到旁边的印刷坊。
看到滚筒式印刷机后,许篈更是感觉全身的毛孔都颤抖起来。
看着报纸就这样自动印刷出来,这是何等的伟力啊!
这么比起来,朝鲜还在使用的雕版印刷,简直就像是在茹毛饮血一样!
而听到张毕汇报,这座印书馆一天印刷的报纸数量,许篈更是惊掉下巴。
光是京师一地的报纸发行人数,怕是比整个朝鲜国识字的人口都要多了!
等参观完后,许篈用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苏泽。
他又和苏泽交流起了办报中遇到的困难,他说道:
“学生在朝鲜办报,最大问题就是识汉字的人太少了。”
苏泽点头,近代报纸是伴随着大众教育才出现的,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是没办法支撑一家报馆的。
而明代中期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文学井喷的时期,这个时候大明的识字率是遥遥领先全世界的,南北二京更是有庞大的识字市民。
苏泽也是从识字人口最多的京师开始办报,然后才开始向其他地区普及。
就是这样,也只能覆盖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市镇,很多城市送报纸过去卖都是亏本的。
而许篈看到的庞大发行量,只不过是大明庞大的人口堆出来的罢了。
许篈抱怨说道:
“要说这件事,也都是训民正音的遗祸!”
许篈猛然想起两人都是大明的士大夫,他解释说道:
“两位大人不知道,我们朝鲜原本都是说汉话,写汉字的。”
“但是在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创立了训民正音,还以御制强行推广,当时的儒臣就反对,‘去汉字同夷狄’,可最后还是被强推了。”
许篈愤恨的说道:“如今两班大臣中,竟然有不会汉字汉文的还敢舔着脸跻身于朝堂上,前些日子还有官员上书大王,请求用训民正音来举行朝鲜科举,也亏着这次儒臣反对激烈才作罢。”
许篈对着苏泽说道:
“苏公,请您上书陛下,禁了训民正音,让朝鲜君民能重沐王化!”
苏泽无语的看着许篈。
苏泽才想起来,训民正音,就是现代朝鲜语的起源。
这种创立自己的语言,其实也是国家意识觉醒的产物。
当然,朝鲜这种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国家,而是朝鲜上层也意识到了,不愿意被强大汉文化同化,在文化上的反击。
在苏泽穿越前的时空,这一点似乎成功了,无论南北都实现了去汉字化,叫了千年的汉城改名首尔,就是从十五世纪以来,朝鲜谋求去汉字化的最后一步。
但是在这个时代,朝鲜的统治者还在小心翼翼的推动。
这倒不是大明霸道干涉,而是朝鲜内部就反对。
朝鲜的知识阶层,比如许篈这样的士大夫,是汉化相当彻底的。
他们从小就读诵四书五经,朝鲜的科举是用汉语的,公文也都是汉语,训民正音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但是在朝鲜士大夫眼里,那就是乡野粗鄙农夫用的语言,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是绝对要被人嘲笑的。
但是许篈的方法,还真的不行。
因为作为官方语言的文言文,别说是朝鲜人学起来困难,就是大明百姓学起来也困难。
官员的奏疏,书信,普通大明老百姓也未必能看懂。
而科举考试的经文,那就是天书一样了。
这在语言学上,叫做书文分离,也就是书面语太过于古老,已经和不断发展的口语产生了分离,从先秦传承至今的文言文,和普通百姓所说的口语,其实已经是两个语言了。
而几乎所有近现代国家,都会进行官方语言改革,而大部分改革都是从白话文运动,也就是口语化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不例外。
其实这个进程在明代已经开始了,时下流行的话本,包括《西游记》这类的,用的也都是口语化的用句。
朝鲜的训民正音,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反对汉文教育,阴差阳错产生的一种朝鲜的白话文运动。
甚至苏泽的报纸,其实都在推动这种白话文运动。
从上个月开始,苏泽就和罗万化商议,将有关百姓民生的政令新闻,用老百姓能看懂的白话刊登。
再加上苏泽在格物致知和山川地理等板块,早就开始白话写作了,如今《乐府新报》差不多有一半版面都是白话文。
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但是也正如许篈所说的那样,朝鲜推广训民正音,也是一种想要逃脱大明文化统治的行为。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许弘文,就算是大明,说白话也是大势所趋,贵国的训民雅言,也是脱胎于民间用语吧?”
许篈不情愿的点头。
世宗大王自然也不可能凭空创造一门语言,如果那样还不如汉语容易推广呢。
训民雅言,其实就是将朝鲜普通百姓所用的“谚文”标准化了。
更准确的说,就是将朝鲜口语进行了注音和语法规范,使之成为了一种可以读写的语言。
苏泽说道:
“其实许弘文可以换一个思路,朝鲜民间使用谚文,这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情了,总不能让朝鲜人都不说谚文说汉语吧?”
许篈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我们士大夫都是说汉语的。”
苏泽有些无语,你怎么比我还极端?
这精神大明人也太可怕了一点。
不过苏泽还是耐心说道:
“是你们士大夫人多,还是黎庶多?是你们士大夫要让千万黎庶说汉语容易,还是千万黎庶让你们士大夫说谚文容易?”
这下许篈也沉默了。
苏泽说道:
“既然世宗大王可以将谚文变成训民正言,那许弘文也可以让谚文变成汉文嘛。”
苏泽这也没有忽悠许篈。
谚文中本来就有很多汉语词汇,甚至连发音都是一样的。
训民正言创造的韩文字母又丑又不好写,韩文在这个时代完全是可以通过汉语来表音的。
苏泽穿越前时空就是这样的。
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很多国家的表音字母都是借用的罗曼字母。
那现在如日中天的大明,为什么不能做一套汉字的表音字母表出来?
这在语言学上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试想一下,如果都是用汉字来表音,那大明的官员百姓只需要按照表音就可以念诵别国的语言,那就大大降低了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难度。
而朝鲜这些国家,经过汉字表音的训练后,也可以无缝连接的学习汉语。
这就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霸权。
许篈非常高兴,在苏泽这里找到了对抗训民正音的办法,他准备回去之后,就召集那些反对使用训民正音的士大夫们,研究怎么使用汉字来给谚文表音。
等到了那时候,再用自己向国主提出,用天朝上国来压制反对声,还真的就能将这个推广开。
然后这一套汉语表音的方法,同样可以随着大明的影响力,播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
上层使用汉语汉字,下层使用汉语的表音文字,这就是一个稳固的汉文化圈了。
苏泽送走了许篈,接下来投入到了博览会的开幕中。
四月二十九日,临时观礼台落成,隆庆皇帝迫不及待的派遣了司礼监三巨头,查验了开幕仪式没有问题后,正是宣布会驾临开幕式。
四月三十日,京师戒严,在锦衣卫和京营士兵的保护下,隆庆皇帝从皇宫出来,乘坐撵轿前往城外。
虽然为了安保,附近的百姓都被驱离,但是很多百姓依然爬上屋顶,远眺皇帝出行的队伍。
隆庆皇帝抵达城外,看着阳光下闪着光芒的水晶宫,脸上的笑容更甚了。
紧接着,在五位阁臣的带领下,百官、藩属国使者、国子监生,向皇帝行大礼。
勋臣武将,则在定国公徐文壁的带领下行军礼。
更让隆庆皇帝耳目一新的,是经过一个月的简单军训后,武监生排列整齐的方阵,给隆庆皇帝搞了一次简单的阅兵仪式。
虽然第一期武监人数总共才三百多人,也就排列了一个方阵。
但是经过训练的武监生们令行禁止的样子,还是给皇帝以及藩属国使者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众臣又向皇帝敬贺武功,隆庆皇帝心情更加愉悦,又下旨嘉奖了武监,又给武监生赐银元奖励。
开幕仪式完成后,隆庆皇帝又领着百官参观了博览会,当置身于这座钢铁骨架的玻璃宫殿中,包括许篈在内的藩属国使臣,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大明实在是太强盛了!
这能够铸炮的钢材,就被当做是房屋的骨架,这一根柱子,能够锻造出多少神兵利器!?
这满屋顶的玻璃,又能换多少的财富?
这就是天朝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