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养心殿论政,弘历让雍正发生大改变!
作品:《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最新网址:www.xs.fo</p>“回阿玛,站在儿臣的立场看,自然是以郡县制为主好。”
弘历毫不犹豫地回答了雍正的询问。
雍正抬眼,露出惊诧之色:“立场?”
“回阿玛,是的,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与个人身份是紧密联系的,也是治国方法论与对天下认识论的基础。”
“所以,立场问题,是朝堂各种治国理念斗争的核心问题,而非利与弊的权衡,也不是对与错的界定。”
弘历继续回答,神情认真而又严肃。
“说的没错。”
“看来,你和陆生楠就不是一个立场。”
雍正若有所思的点头。
弘历咧嘴一笑。
接着。
雍正就把陆生楠的《读通鉴论》给了弘历:
“你也看看陆生楠的这个《读通鉴论》,先看看他讨论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一段,看后说说你的认识。”
“嗻!”
弘历也就看了起来。
而在看了后,弘历就对雍正说:“以儿臣愚见,他这是属于一种只信任理性认识的结论,属于唯心的狂悖之论。”
“理性认识?”
“是的,他没有结合实践中的感性认知,或者选择性忽视乃至不重视实践中的感性认知,而武断的认为郡县制就不如封建制。”
“可如果他能像柳宗元一样,在地方实践过,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
弘历的意思就是,陆生楠轻实践,想当然的通过自己在书上看到的内容进行推论,而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
“柳宗元?”
雍正又问道。
弘历继续回道:“是的,柳宗元所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地方藩镇做大,类同封建制推行时;而柳宗元又在地方任过官,所以他通过实践后总结出,秦亡非郡县,而实因人怨,与许多文人的看法就大为不同。”
“陆生楠只在我大清朝任过京官,也没有尝过封建之苦,故而只是在理性上认为,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属于唯理的书生之见,不尊重经验的实在性。”
“如果,阿玛让他去姑父所在漠北蒙古当一段时间的自治封建之民,那他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弘历这么说后,雍正非常受启发,而竟因此目光炯炯的看向弘历:“倒是鞭辟入里,若你所言,他这种的确是纸上谈兵之见。”
接着,雍正又道:“你昨日跟朕说,事物在发展,要剖明其理,当知道其内部的矛盾性,朕在看见这程生楠的狂悖之论后认真想了想,觉得他跟朕在封建和郡县上认识上的矛盾,算是朕和他们这些汉人士绅不能共治之矛盾的一个具体体现。”
“而你刚才又说,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也是斗争的核心问题,这说明,朕要想让他陆生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得先改变他的立场。”
“你又提到他没有重视实践中的感性认知,提议让他去封建自治的地盘去生活一下,倒是个好主意,你这种实践矛盾之论,倒是很有一种庖丁解牛的智慧,让朕不得不忽略你的年纪,你的阅历,你的地位,而选择信你。”
雍正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弘历因而拱手道:“儿臣不过是用剖析数理的方式来剖析治国之道,而不愿意对阿玛有半点诡诈之言。”
雍正听后点头:“朕得亲审这陆生楠,说服他改变自己的立场,认识到自己不该站到社稷苍生的对立面去!”
弘历微微一笑。
他知道,雍正是比较在乎名声的,也喜欢解释与辩论,所以,他即便对陆生楠的理论再不赞同,再认识到陆生楠的立场跟自己不一样,也没有打算直接选择肉体消灭陆生楠。
也就是说,雍正狠归狠,但还是有底线,那就是不能不教而诛。
这与历史上的乾隆自然是不同的。
要是乾隆,对于这种不跟自己一条心的人,那绝对不会多哔哔,直接户口本拿来拉清单。
对于弘历自己,他更愿意选择乾隆模式,因为这样不内耗。
毕竟,说服别人很费心力的,只做筛选多好。
何况,作为集大权于一身的帝王,应该去做更伟大的事,所以,即便要教育,也是进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做大筛选面就是,而不是去说服某一个具体的人。
但弘历没有打算阻止雍正,因为如果不让雍正去实践,他是不会有更清楚的感性认知的。
正所谓,人教人不行,事教人才行。
“你既已是议政王,就与朕一起去乾清门,参与议政。”
雍正这时起了身。
“嗻!”
弘历便和雍正一起来了乾清门。
到乾清门后,弘历就看见怡亲王允祥、庄亲王允禄等议政王大臣,已候在这里。
但弘历发现,这些人对他的出现,没有露出惊愕之色。
他知道,这是因为昨晚礼部的大火,让这些人知道,他的出现,肯定是跟礼部的这场大火有关。
而因为雍正在这里,弘历自然也不好与这些人见礼,只去到隆科多让出的朝班位置站好后,就与众人一起先向雍正见了大礼。
雍正这时在坐到宝座上后就主动问道:“昨日,礼部的大火,你们都听说了吧?”
“听说了,早上来的时候,都还看见有烟尘。”
庄亲王允禄这时先开了口。
雍正又问道:“你们对此怎么看?”
弘历在雍正这么问时,也偷偷瞥了他一眼,见雍正又黑起了脸。
弘历不禁暗笑,心想雍正这明显是故意在钓鱼,在知道礼部大火幕后主使的情况下,还要问议政大臣们怎么看,无疑就是想看看,这些议政大臣里还有没有跟他在治国理念上不是一条心的。
这时,议政大臣兼兵部尚书查弼纳出列言道:“奴才愚以为,恐是杀戮儒士过重,以致苍天欲示警我大清,故令皇四子管礼部出现如此不顺之事!”
但弘历没想到,还是有大臣上了当。
“杀戮过重?”
弘历在听到雍正这话时,也注意到雍正没有立刻喜怒形于色,便不禁暗想,雍正也是很会演的。
“回主子,河南士子罢考、浙江乡绅抗税、总宪蔡珽捏款诬陷大臣,皆被处以极刑!的确属于杀戮过重,故上天才会降下灾祸,且特地让灾祸出现在礼部,就是因为四爷现管着礼部,而四爷乃主子现在最倚重的皇子,所以,不如此不足以警告我等也!”
查弼纳补充道。
雍正听后冷声问道:“听你这意思,朕要是再不自省,下次就要夺了皇四子的性命了?”
查弼纳一时语塞。
而议政王公满都护这时则出列道:“主子明鉴,上天示警是不是与杀戮儒士过重有关,奴才不知道,但奴才觉得上天示警,乃是因为皇四子宝亲王弘历过于疏忽圣人学问之故,而过于求功于具体事务,所以引起了上天的不满。”
“这是怎么讲?”
雍正看向满都护,沉声问道。
弘历也看向了满都护,露出警惕的目光来。
满都护则不卑不亢道:“原因很明显,国运昌隆在守德不在立功,此乃天道也!”
“你还不如直接说,是朕教育皇子的方式有问题,乃至朕对待宗室的方式有问题!”
雍正白了满都护一眼。
满都护把头重重一低:“奴才正是此意!”
“允禟、允禩被圈禁,保泰被削减,诚亲王被逼死,如今延信也入狱待罪!明显上天是不想将来弘历也如此!”
雍正直接站起身来,看向他,冷笑道:“朕就知道,你们会把这场大火视为天意!”
“殊不知,此乃人为!”
“把嵩祝、道姑王氏、千总五十七带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