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一个方案策划书引发的风波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最新网址:www.xs.fo</p>最终张云超也没能从万院士这里得到理论验证的最佳方法。

    至于万院士所说的“让洛教授检验理论部分”……比让裁判下场踢球还过分的事,就是出题人亲自答题。

    不……是考生自己批自己的试卷。

    不过他在万院士这里也并非没有收获,除了理论方面的可行性外,试验步骤的精确外,还收获了一份名单。

    一份接下来用于初步论证方案里各个试验步骤的负责人名单。

    而刚才办公室里,在张书记离开后,万院士则是依旧回味着刚才方案里的那些论证部分:

    “真是惊才绝艳啊!”

    万明远先是赞叹了一声,随即又回忆起了对方的信息:

    “24岁,不仅仅在理论研究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应用方面更是出神入化啊。”

    虽然他对于许多前沿理论没有吃的特别透,但-S方程这么重要的东西,别说他还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负责人,就算他现在退了,也很难抵制住了解它的诱惑。

    过去的一年里,他没少研究洛珞的那篇论文。

    要说完全融会贯通那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但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他还是在看到方案理论部分的那一刻起,就判断出了出自谁的手笔。

    放眼整个华国乃至全世界,恐怕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把流体构型应用的如此纯熟,除了那位解开-S方程的天才少年。

    方案的原件张书记当然不可能留给他,他也不会违反纪律抄写一部分下来,不过仅凭刚才翻看的过程,他也能依稀回忆起来一些。

    物理界质疑“洛氏证明未经验证”的声浪犹在耳边,而方案里的《第一壁界面热应力分布图》,分明是洛珞对全世界最铿锵的回击。

    当传统模型在亿度高温前溃不成军时,洛珞用-S方程独有的光滑性定理,构建出颠覆认知的蜂巢形自愈结构。

    那些优雅的连续函数,精确标注出每纳米材料在强辐射下的形变阈值,宛若一个个卫士在划定界限。

    是的,他早就猜到了这个方案中理论部分必定有那位洛教授的手笔。

    不过,他知道张云超的担忧,也知道这份方案的提出方式有多敏感,所以才并未点破。

    至于最后张书记问及理论部分的论证人选,他推荐了洛教授本人,那也是他的心里话。

    如果这份方案中真的没有洛教授的参与,而是组织上秘密培养的新团队里的能人,那么洛教授自然是检验这一理论的不二人选。

    如果理论部分确实是他本人的手笔,那么……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有资格提出异议了。

    单就-S方程在等离子体流动建模与物理预测、控制策略、多物理场耦合与集成模拟等方面,即便是放眼全世界,把ER、F的人都算上,也无能出其右了。

    在-S方程早已经得到数学界承认,物理界也几乎没有了质疑声音的今天,又有谁有资格对那位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观点进行评判呢。

    ……

    另一边张云超回到首都后,立马开始根据万院士的名单,秘密召集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

    会议在科工委深层保密会议室进行,投影仪将名单投在幕布上:

    王启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特种材料抗辐照性能权威

    周建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力学中心):高温等离子体湍流专家

    李卫国(西南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磁约束装置资深工程师

    陈光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能激光系统负责人

    ……

    “同志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保密等级为绝密。”

    张云超打开合金箱,金属锁扣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夸父逐日’方案,旨在点燃聚变之火,改变国家能源格局。”

    “嗡……”

    此话一出,下面顿时一片哗然。

    “张书记,您是说……成功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我们不是一直在搞ES托卡马克那条路吗?”

    “夸父……逐日?”

    震惊,无声地席卷全场。

    这场保密程度极高的会议,持续了近一整天的时间,随后几位专家在护送下,回到了各自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基地。

    跟随着他们一同回去的,除了接下来将全程随行,负责他们安全问题的国安局同志,还有一份方案书。

    既然是论证方案,自然就不可能像给万院士那样,匆匆的扫一眼就结束。

    但即便是拿到方案原件,亦是有些区别,相比于万院士看到的完整版,这几位专家即便是签署了保密协议,拿到的依旧只有各自负责的那一部分。

    甚至……万院士看到的也并非最初的完整版,而是在洛珞的指导下删减了一些关键部分的。

    而接下来,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在各自的领域里,通过一些实验和计算,论证他们所负责部分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王启明教授戴着老花镜,在电子显微镜室反复审视方案中“仿生蜂巢基板”的设计图和参数——碳化硅纤维编织的六边形网格,目标孔隙率85%。

    他放下图纸,深吸一口气:

    “惊为天人!

    这个多层复合仿生结构理念,利用自愈合多元碳化硅内层抵抗热流,中层液态金属浸润蜂巢基板传热散热,外层高熵合金骨架支撑,这个思路在理论上完美解决了第一壁的核心矛盾:

    抗辐照、抗高温、高效导热!”

    “特别是这个‘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临界曲线图’”

    王启明指着附件中的复杂图表:

    “它将材料在亿度高温、中子轰击下的界面状态与温度、流速、应力等参数的关联清晰地量化呈现出来,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性极其强大,远超当前所有公开文献。”

    助手递上最新的抗辐照测试报告:

    “王老,按我们现有的SC复合材料,在10^18/c的中子通量下,孔隙率只能做到35-40%,且辐照肿胀和脆化严重。”

    他有些欲言又止:

    “要达到方案要求的85%孔隙率.这‘蜂巢’怕是立不起来,或者很快就粉化了。”

    王启明神色凝重地点头:

    “理论框架无懈可击,甚至指出了未来材料的方向,但实现它……无疑是巨大的工程挑战。”

    “我们需要专门设计全新的碳化硅纤维制备工艺、寻找能让液态金属在极端条件下稳定浸润基板的改性剂,更要建造能模拟聚变堆严苛中子、高温环境的特殊辐照装置来验证每一种新材料配方的性能。”

    ……

    周建军教授在风洞基地的控制室内,看着屏幕上根据方案复现的“液态锂铅(LPb)在强磁场中的闭环自持循环与氚增殖”流体模型运行。

    “了不起!”

    周建军眼中闪着光:

    “将液态LPb同时用作冷却剂、氚增殖剂和能量传递介质的‘三合一’设计,与约束磁场进行直接耦合反馈的构想,逻辑上高度自洽!这大大简化了聚变堆的能流传递链,效率潜力巨大。”

    “那个关于流速、磁场强度和流型之间关联的拓扑图谱,其精妙程度是我从未见过的。”

    然而,当技术人员尝试将磁场强度模拟提升到方案要求的8特斯拉,这几乎是ES装置4极限的两倍数据时,监控画面剧烈扭曲。

    “磁场引发的不稳定性爆发了!”

    助理指着飙升的涡量监测数据:

    “速度超过2.5/s就出现大规模撕裂涡流,这比ER预测的临界值还低!我们的磁流体动力学模型在强场下的预测精度有限。”

    周建军看着溅满防弹玻璃的镓铟合金,面色严肃:

    “理论的闭环设计堪称艺术品,但液态金属在如此强的磁场和高流速下,其D效应导致的流动不稳定性和对结构材料的潜在冲蚀,我们缺乏足够精确的预测工具和实验数据。”

    “必须建立专门的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用真实LPb进行长时间、不同工况的稳定性测试,这不是靠算能算准的,必须看到、测到!”

    ……

    李卫国工程师在图纸和ES庞大的极向场线圈原型机之间来回打量。

    “直径3米的微型磁线圈?磁约束强度还要这么高?”

    李卫国先是困惑,随后是赞叹:

    “方案里这个磁箍缩惯性约束的路径选择本身就跳出了托卡马克的框架,很有魄力!这种设计理念和目标,确实指向了更高功率密度和潜在的可移动性,只是这个思路是全新的。”

    他随即指着仓库中三层楼高的线圈原型:

    “但看看现实!要实现同等约束强度的超导磁体,光低温支撑结构就得2000吨!缩小到方案体积?高温超导带材b3S的性能极限、复杂磁场构型带来的巨大电磁力平衡问题、微型化后的冷却效率每一个都是工程上的硬骨头。”

    墙上的ER进度表印证着困难:

    “ER中央螺线管直径5.3米重达千吨,安装周期预计到2015年,方案里的设备尺寸和复杂度,远超当前最先进工程能力。”

    “我们必须在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磁体微型化集成、高精度电磁场控制技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需要系统性、长期的大型工程研发和验证,图纸上的理论设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

    陈光华研究员在ES控制中心,对着屏幕上“夸父”方案要求的激光点火参数和毫秒级脉冲序列图摇头又点头。

    “磁箍缩需要的高能激光瞬时能量注入.这个组合构想在理论上非常精妙!它避开了托卡马克的长脉冲维持难题。”

    “方案里这个压缩点火阶段的动态参数窗口,特别是场强频率与压强梯度的关联图谱,逻辑极其严密,能提出这个,对聚变物理的理解已经站在山巅了。”

    他调出F的实时数据:

    “但10^22W/c?这比目前F设计极限(10^15W/c)高出整整三个数量级!F今年还在调试,192路激光器连预计的氘氚点火都多次推迟,更别提达到设计指标。”

    “毫秒级脉冲序列?我们的光电开关响应速度只有0.1秒量级,完全跟不上这种精密操作。”

    屏幕显示F再次延迟点火的消息。

    陈光华苦笑:

    “理论上的点火构想在物理极限上似乎可行,但实现它所需的光学材料、能量存储释放技术、超快控制系统,与我们现有的工程基础相差了不止一个时代。”

    “这不仅是验证激光能否压缩靶丸达到点火条件的问题,更是要重新发明一套激光系统的难题。”

    ……

    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四份专家报告终于集齐,一同摆在了张云超的桌上。

    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同意”或“可行”。

    每份报告的开篇都充满了对方案理论创新性、逻辑严密性和思想前瞻性的高度评价:

    “自愈蜂巢结构理念理论创新性极强……”

    ——王启明

    “液态金属三合一设计逻辑高度自洽,耦合反馈机制图谱精妙前所未见……”

    ——周建军

    “磁箍缩惯性约束路径选择跳出传统,理念先进……”

    ——李卫国

    “激光压缩点火概念精妙,动态参数窗口逻辑严谨……”

    ——陈光华

    然而,每一个“但是”后面,都是冰冷的现实和技术鸿沟:

    材料需要全新工艺+极端测试装置验证。

    流体稳定性需要专用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的长期实证。

    工程目标需要高温超导、微集成、精密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系统性突破。

    激光指标需要光学材料、储能技术和快控系统的革命性进展。

    尽管洛珞已经竭尽全力的把那些属于未来科技的东西,转换成当下的产物,但仅凭他一个人还是很难完全的将之转变过来。

    毕竟是可控核聚变那么复杂的工程,更何况还不是原版方案,而是他脱胎于重型核聚变发动机自行研究出来的,自然难以太过周全。

    这也是他对自己方案极为自信,认定肯定可以完成,但又不确定到底多久可以点火的原因所在。

    方案肯定没问题,但现代的科技……很成问题。

    所以几位专家的结论也是惊人地一致:

    方案的核心物理思想和理论模型是令人惊叹的、自洽的、富有潜力的前沿创新,但其提出的具体技术参数和工程实现路径,其难度均大幅超越当前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现有实验验证能力。

    后续工作必须围绕方案中提出的关键构型、参数窗口和材料设计,投入巨量资源建设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高端验证平台,进行一系列漫长、复杂、昂贵的专项实验才能逐步确认其实际可行性和具体实现方式。

    这份凝聚了顶尖专家共识的论证报告,清晰地将“夸父逐日”定位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论上的启明星,工程上的珠穆朗玛峰。

    它指明了方向,但通往山顶的路,每一步都需要用实验去丈量、去开辟。

    张云超看着报告,目光坚定。

    星辰大海的征程,从来不是坦途。

    他从口袋里翻起手机,翻出了通讯录里洛珞的号码,犹豫良久并未按下去,而是又拨动手指,摁到了另一个号码上。

    那位大领导的秘书。

    “夸父逐日”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是他能完全做主的了,接下来,他必须要听一下那位领导的意思了。

    此刻正在时光科技处理事务的洛珞还不知道,他递交的这份方案策划书引发了多大的风波,甚至惊动了某位一直以来对他倍加关注的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