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离神不一定近,但离人很远了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最新网址:www.xs.fo</p>……
事实上,克雷研究所确实没少动用关系,而且在官方没走通的情况下,又把主意打到了私交上。
终于在一次通过斯梅尔教授的联系下,他们得以跟洛珞本人进行了一次越洋的视频通话。
“洛先生,这是无上的荣誉……”
麦克爵士的声音通过电脑传出,带着难以置信的恳切。
他甚至搬出了2004年佩雷尔曼的“前车之鉴”——数学界的“隐士”传统似乎又要被强化了。
“谢谢您,麦克·安德森爵士。
”屏幕另一端,洛珞的面容清晰而平静.
“理由此前已说明:我确实因为个人原因,无法脱身,而且基本两年之内都没有过去领奖的可能了。”
他的语气毫无波澜,仿佛在讨论一笔一千美金的论文稿费。
“可是……”
麦克爵士还想挣扎一下,不过注定是徒劳的。
通讯切断。
麦克·安德森颓然靠向椅背。
助手匆匆而入:
“《自然》、《科学》要求评论,《泰晤士报》头条标题:‘数学新王:荣耀之门为他敞开,他却亲手关闭?’华尔街日报更直白:‘东方天才视百万美金如尘土!’……我们怎么办?”
克雷研究所视频通讯被切断的嗡鸣声,仿佛是这场席卷全球舆论风暴拉响的警报。
洛珞平静地合上加密通讯仪器的盖子,视线重新投向满屏的磁流体数值波动图。
隔壁会议室里,关于实验回路的预算争执尚未结束,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和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风暴已然成型。
是的,洛珞的“人不过去了,钱捐了吧”的提议,克雷研究所终究还是没能采纳。
倒不是他们不想做慈善,而是这个顺序不对。
如果是洛珞亲自过去做个报告会,然后在领完奖金后宣布全部捐赠,那他们绝对一百个乐意。
但……你总来来领一下才行吧,现在人都不来,直接就让捐了……这算怎么个事呢。
至于在奖项,奖金得主遇到突发事件不能亲自领奖,让人代领的这种规矩,克雷研究所也没有采纳。
相比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四年一度评选2-4人的菲尔兹奖和高斯奖,他们这奖金一共只设立七位获奖者,还有一位已经拒绝了。
也就是说未来的几十年里,最多也就只有五位获奖者了,颁奖的密度比前面几个奖项乘在一块还低。
要是错过洛珞这次,不知道下次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他们当然不希望仅仅用一个代替领奖来糊弄过去。
更关键的是,仅有七大千禧难题,前面两个解决者都选择拒领,这不会形成一个莫名其妙的趋势或者潮流吧。
几年甚至十几年后下一个获奖者,依旧选择拒领……那可太过分了!他们坚决不能接受!
而克雷研究所的困扰,仅仅是风暴的起点。
《自然》杂志的编辑室内一片哗然。
“又是拒绝?又一个佩雷尔曼?”
资深编辑揉着太阳穴,对着屏幕上洛珞那份无可挑剔的-S方程证明发呆。
他们曾以为,经历了佩雷尔曼的“隐士”先例,他们已准备好应对任何意外,却唯独没料到这位中国年轻学者拒绝得如此干脆利落,甚至不给一个公开解释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标题极具冲击力:《百万美元无人认领:中国天才数学家洛珞的“神秘”拒绝》。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困惑与探寻,将洛珞与佩雷尔曼相提并论,猜测着背后的动机——是纯粹的学术清高?是对西方学术体制的不信任?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羁绊?
是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只有一个人拒领也就算了,现在是两个人先后都拒领了。
而且就像克雷研究所纳闷的一样,佩雷尔曼之前就有“隐士”的标签,这是整个数学界都知道的事,一个连菲尔兹奖都拒领的人,拒绝他们的一百万美金也不是很奇怪。
但洛珞就不同了,他可跟隐士两字毫无关系,恰恰相反他“张扬”的很。
除了不爱出国这一点确实如此,迄今为止,他们也只在马德里那一场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看到了洛珞外出做报告。
除此之外,任何国家的学术会议,各大数学、物理奖项的颁发,他是无一例外,全部缺席。
不过要是这么一看,似乎也不是完全意外,多少还是有些前兆在的。
只是现在两大千禧难题的解答者,不约而同的全部选择了拒绝领这笔巨额奖金,关键是七大千禧难题目前还只解决了这两个,所以……
目前拒绝领奖金概率为……百分之百,也不怪克雷研究所这么着急,这话传出去整个一个笑料啊。
只不过……早就传出去了。
网络论坛上,“Refser”迅速成为一个标签,引发了无数离奇的猜想,洛珞的名字被笼罩上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讨论他是否在研究更接近“神之领域”的项目。
那感觉就像是……离神有多近不知道,但离人已经很远了。
还真别说,这个说法在国际数学界还真的很受认可,尤其是各大高校那些在读的数学系学子们。
咖啡因与粉笔灰混杂的空气中,跟克雷研究所同样坐落剑桥的哈弗大学的学生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关注了此事,那则官方声明在《自然》弹窗新闻中刺目地闪烁。
威廉下意识念出标题:
“-S方程证明者洛珞正式拒绝克雷百万美元奖金。”
“又一个佩雷尔曼?”
印度裔的室友拉吉夫凑近屏幕,镜片后的瞳孔骤然放大:
“但佩雷尔曼是避世隐士,洛珞可是演员来着吧,他干嘛拒绝学术界的圣杯?”
洛珞的一些影视剧譬如《源代码》,即便在这里,他们也有人看过,当时还有些难以置信,这居然是搞数学的洛珞,而不是重名。
只是无论放在哪个国家,演员这个职业都是最“抛头露面”的吧,跟“隐士”简直是最截然相反的存在。
“这正是可怕的地方。”
威廉将电脑推回橡木长桌,任其新闻界面上闪烁着更多推送:
“佩雷尔曼的拒绝我们能理解,那是古典苦行僧式的纯粹,但洛珞不同…他站在声望与财富的巅峰,却对学术王冠弃如敝履。”
拉吉夫抓起粉笔在黑板空白处疾书,仿佛要抓住某种逻辑锚点:
“我们为费马猜想熬夜秃头,他为七大千禧难题镶上王冠却转身离场……这感觉像什么?”
“神秘主义正在吞噬他。”
日裔博士生美纪用铅笔尖戳着《纽约时报》头版,洛珞的名字被印在“现代隐士”的标题下:
“最令人窒息的是他对人性的剥离,不领奖可以解释为视金钱如粪土,但拒绝专题报告呢?”
她抖动着刊载克雷研究所声明的页面:
“连向数学界传递火种的机会都不要,这是彻底切断了与同侪的纽带。”
她突然压低声音:
“数学部都在传,洛珞可能早已涉足某种……不允许与外界交流的终极领域。”
克雷研究所更是焦头烂额。
他们尝试通过所有已知的、与洛珞有过联系的学者寻找答案——斯梅尔教授收到了一堆恳切的邮件,但只能无奈地回复自己也无能为力;
他们甚至联系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公开渠道,得到的回复礼貌而官方:尊重洛珞学者的个人决定。
这种“石沉大海”的感觉,让这笔无人认领的奖金显得更加沉重和尴尬。
洛珞的名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科学与舆论界激起滔天巨浪。
佩雷尔曼式标签:“新隐士”、“超越名利的纯粹灵魂”——这些标签被浪漫化地贴在洛珞身上,无形中拔高了他的光环,也加深了神秘感。
相比国外的喧嚣,国内的新闻才是真正的狂潮,毕竟对于华国来说,洛珞的名气远不是一个数学家能概括的。
当国际舆论还在试图解读那层神秘面纱时,国内的网络和街头巷尾早已因#洛珞拒领百万美金#的爆炸性新闻彻底沸腾。
正值2008北京奥运尾声,空前凝聚的民族自豪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宣泄口。
#洛珞拒领百万美金#、#新一代数学家风骨#以火箭速度登顶各大平台,服务器几度瘫痪。
“这就是中国科学家!”
本就正值奥运期间,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的时候,这时候的支持声更加热烈了。
无数学生留言:
“泪目,这才是偶像!”
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和教育板块被血洗。
头版头条无不挂着洛珞冷静睿智的照片,配上“震惊!24岁天才数学家拒百万美元!”、“风骨卓然!中国学者视名利如浮云”等标题。
高校BBS、学生论坛瞬间爆炸。
“珞神威武!”、“什么叫格局?这就叫格局!”、“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类似的帖子铺天盖地。
数学系的学生们尤其激动,将洛珞奉为新一代学术偶像和精神领袖。
他证明了世界级难题却淡泊名利的故事,被反复传颂,成为激励学子投身基础科研的绝佳教材。
主流媒体社论纷纷发声,基调高度一致地赞扬洛珞展现出的“崇高科学精神”和“纯粹的学术追求”,将其视作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他拒绝的不是金钱,而是对浮躁的鞭笞,是对真理殿堂的纯粹皈依。
这种解读,完美契合了奥运后昂扬向上的国民心态。
理性的声音与现实的考量:
在如潮的赞誉中,也混杂着一些冷静甚至略带“现实”的声音。
一位资深老教授在某个专业论坛发帖:
“洛珞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拒绝百万美金是否过于……理想化?这笔钱如果能用于资助国内的数学研究、设立奖学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对急需资源的领域是否更有意义?纯粹的清高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有限。”
帖子引发了一场小型辩论,有人认同资源应物尽其用,也有人反驳“精神价值无价”、“科学家有权支配自己的荣誉”。
部分财经博主则从“时光科技创始人”的角度切入:
“洛珞身价百亿,看不上这一百万也正常,他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不依赖外部奖项证明自己,本身就是成功的定义者。”
这种解读,将洛珞塑造成了影视科技双重大佬的另类典范。
“阴谋论”与不解的杂音,自然少不了各种猜想。
有帖子神秘兮兮地说:
“肯定不方便出国呗,懂的都懂。”
洛珞早期参与过风洞设计,歼11等型号研发的事,那时候还没有那么隐秘,仔细寻找还是可以翻出来的,因此有心之人如此联想倒也不算奇怪。
但刚一发出便立刻被反驳和删除,最终演变成模糊的“可能涉及国家重点项目”的传言,在极小范围内被揣测,没能翻起丝毫浪花。
虽然洛珞手里掌管着流量最大的几个网站,但对于新闻热点向来是放任讨论的态度,即便是骂他的热点新闻,他也从来没有过手动干预。
当然了,往往都会有他的粉丝团以更加汹涌的态势回怼过去,把对方骂的狗血临头,哑口无言才算完。
但这次不行了……涉及夸父工程,只能删贴禁言。
然而即便时光不这么做,更多普通网民对这种“阴谋论”嗤之以鼻:
“人家就是境界高,哪来那么多弯弯绕绕?”
但一片维护和赞誉声中也夹杂着零星质疑,小部分网民直言不解:
“一百万美金啊!换成我一辈子都花不完,为啥不要?”
“装清高呗?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爱国也不能这样啊!。”
“天才的脑回路果然和我们不一样。”
这类声音虽然存在,但在铺天盖地的正面舆论中很快被淹没,成为浩瀚赞歌中的几声喑哑杂音。
漩涡中心的寂静:
身处舆论风暴眼的洛珞,此刻正走在连接实验楼和行政楼的保密通道里,特制的玻璃阻隔了外界的声光,通道内只有他沉稳的脚步声。
“教授,舆论……有点厉害。”
身旁的秦浩低声汇报,递上一个经过严格筛选和脱敏处理的舆情简报摘要,上面只有对整体风向的高度概括和需要警惕的不当揣测。
洛珞目光掠过简报,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看到那些“清高”、“风骨”、“偶像”的字眼,微微摇了摇头。
他知道克雷研究所的困惑,也理解民众的热情或不解,但这些情绪并不能对他造成丝毫的干扰。
对现在的他而言,时间才是真正的货币。
于公,越快打造出示范堆,甚至是商用的聚变堆,对于国家的电力、能源、乃至世界局势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于私,只有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点燃聚变之火,他才能拿到首个传说级任务的奖励,他肯定要拼上一把。
至于那些在网络上喧嚣的“海啸”,于他,不过是寂静深海表面掠过的微风,带不起核心处一丝一毫的波澜。
他将简报随手还给秦浩,迈步走向下一个实验室。
身后的电子闸门无声合拢,将他与外界的滔天巨浪再次隔绝,只有通道尽头,“绝密”的红色指示灯恒久而醒目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