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亲自写曲

作品:《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最新网址:www.xs.fo</p>台上。

    一个穿白衣的女演员起舞。

    水袖翻飞,步履轻缓。

    她唱的是新编曲。

    《红雪》,词里藏血,调里含恨。

    锣鼓响起,由缓到急,像战鼓擂心。

    唱腔越来越沉,字字带压,却仍要喊出来。

    那声音穿夜风,刺进人心。

    她脸上面无表情,眼底却烧着火。

    是恨。

    是忍。

    是最后一点不肯低头的骨气。

    台下。

    那些披着军装的畜生忽然不笑了。

    酒杯停在半空,脸上的横肉僵住,眼里闪过一丝慌。

    他们扭曲的脸,像地狱爬出的鬼。

    就在这瞬间。

    台上那个角儿忽然抬袖,声音不高,却像裂帛。

    “点火。”

    下一秒。

    火焰腾起。

    整座戏院早被桐油浸透。

    火蛇顺着梁柱,幕布,地板爬开。

    噼啪爆响,浓烟滚滚,月光染成血色。

    出口被铁门死死封住,钉了木条。

    一丝缝都没有。

    鬼子惊叫着往后退,推搡踩踏,有人摔倒,再没站起来。

    可台上的唱腔没停,反而更烈。

    “俺曾见莺啼晓,花开早……”

    “谁知……”

    歌声一起,火焰已经攀上雕花戏台。

    吞没绣金的幕布,卷着那些曾被捧为至宝的戏服与道具。

    青砖裂开,焦黑蔓延。

    瓦片,一块块坠落,噼啪砸进火堆。

    烈焰腾空而起。

    热风扑面。

    那戏子在火光里慢慢跪下,手按胸口。

    唱完最后一句,然后端坐台心,闭眼微笑,任火舌舔上衣角。

    连同这出没人能再看第二遍的戏。

    一并烧尽。

    火熄后。

    只剩残梁断柱。

    没人记得他姓什么,也没人说得清。

    那一晚,他到底是唱给谁听的。

    ……

    周轩合上文档,胸口发堵,眼底发热。

    他盯着窗外。

    忽然,一段旋律浮上来。

    不响,却清晰。

    他起身,打开新文档。

    “乱世浮萍……”

    他写得极慢,又极快。

    屏前的光映在脸上,眉头没松过。

    张天韵悄声凑过来,顺着歌词往下读,越看越静。

    最后整个人僵住。

    “你写新歌了?”

    张天韵盯着屏幕。

    几句词,竟把她拽进一个烽火连天的旧世。

    有屈辱。

    有不甘。

    有卑微之人挺直脊梁的声响。

    那些字不喊不叫,却扎得人心口发颤。

    张天韵缓了缓,嗓音发紧。

    “这歌哪来的?”

    周轩没回头。

    “那个剧本。讲抗战时,名伶火烧戏楼的事。”

    “你是说,那人最后点火,把自己和台子一起烧了?”

    “嗯。”

    “所以,你不想唱《天地龙鳞》了?”

    周轩摇头。

    “太远。”

    “那歌是钟鼓,气势够,但不够近。”

    “这个故事是个唱戏的,不是将军,不是领袖。”

    “他被人骂戏子无情,可偏偏是他在最后一刻,点了火。”

    张天韵盯着他。

    “我们接这活,图的是曝光,是热度。”

    “你倒好,开始较真了?”

    周轩笑了下。

    “真东西,才有热度。”

    “他们请我们上凤凰台,咱不能光想着赚流量。”

    “既然演这出戏,就得让它站得住。”

    张天韵没再说话。

    站了一会,点头。

    “行,文案和对接我来。你把歌写完。”

    “谢了。”

    周轩转回头,继续敲字。

    《赤伶》不一样。

    它唱的不是万众瞩目的英雄。

    是一个名字都没留下的角儿。

    会踩跷走台步,一嗓子下去,满堂彩。

    可兵来了,他照样得低头,差役抽他耳光,他也只能笑着谢赏。

    国破那年,他本可走。

    可他没走。

    鼓板一响,水袖翻飞。

    他不逃,不躲,把最后一句唱完。

    然后,静静坐下,看着火漫上来。

    不是不知道怕。

    是比谁都怕。

    可他知道,有些事,比命还重。

    戏子无情?

    他们比谁都懂情。

    台上唱忠孝节义,台下,也能做到。

    那晚的火,烧的不止一座戏楼。

    烧的是麻木,是屈服。

    是“不过是个唱戏的”这种轻贱。

    周轩停下手指,望着最后一句。

    “台下人,走过,谁还记得我。台下人,心走尽,可还爱着我?”

    他没再改。

    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

    出身低微,骨子里却透着清傲。

    站在聚光灯下,心里装的却是山河故土。

    周轩站起身。

    “还加不加戏腔?”

    词曲已经写完。

    周轩盯着屏幕。

    他知道这首歌差一口气。

    是那股从五千年土地里长出来,带着水袖与锣鼓味的气韵。

    没有戏腔。

    就像戏台空着。

    灯亮了,人没上。

    他试过。

    每天凌晨三点练到天亮,高音像根细线,随时会断。

    气息卡在胸口,不上不下,喉咙发紧。

    再逼自己一次,说不定就哑了。

    这世界也有戏腔歌。

    但听一圈下来,不是皮毛堆砌,就是拿电音当盔甲。

    古风圈里转,火不出去。

    主流榜单清一色节奏炸耳的流行,戏腔顶多算彩蛋。

    加一段,图个新鲜。

    没人当真。

    周轩想起以前的事。

    那时,地铁站里有人唱《牡丹亭》。

    穿汉服的小孩跟着哼。

    可这里,没人喊。

    戏曲像口老井,还在,但没人打水。

    青石板裂了缝,藤蔓爬上来,盖住了井口。

    周轩点开文档,光标闪着。

    他盯着那行未命名的标题,忽然笑了。

    火能烧尽一切。

    没人记得哪个角儿在台上演完最后一出,提着刀往前线走。

    他关掉,站起来。

    不是为了红,也不是玩情怀。

    就是觉得,那声音——

    一折戏里,千军万马都在嗓子里转的劲,不该死。

    “唱就是了。”

    凌晨四点。

    客厅,他对着镜子捏着笔杆子练口型。

    笔横咬在牙间,上下唇被迫压平,脸有点抽。

    他照着镜子,像个发愣的傻子。

    但不管,继续。

    “咦——”

    声音从鼻腔往上推,贴着额角走。

    不能散,不能塌。

    开头总是飘的。

    有时声带一抖,直接炸音。

    周轩停下来,喝口水,捏着喉结慢慢揉。

    不说话,只练。

    七遍之后,音稳了些。

    他把笔拿下来,试着开口。

    “咦~啊啊——”

    声线拉长。

    从假声滑进头腔。

    不再虚,开始亮,带着点韧劲。

    又练两个小时。

    嗓子热了,气息顺了。

    他忽然哼起《赤伶》副歌那句高音。

    没开伴奏,就清唱。

    没那么像戏,但也不是流行。

    是他的声音。

    很好,能拿!

    他对着镜子点了点头。

    镜中的青年目光清亮,嘴角不自觉扬起。

    手机突然震动。

    一条微信私信弹了出来。

    头像是一只粉白相间的猫咪。

    D叫【糖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