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竟预知此景

作品:《三国:我只想睡觉,却成曹魏军神

    最新网址:www.xs.fo</p>诸葛亮轻摇羽扇,稍作思考,缓缓言道:“放弃此城。”

    “什么?”

    刘备以为自己听错。

    弃城?

    可他眼下仅有新野一地,若舍弃,日后何以为家?

    心中失落。

    难道军师已无能为力?

    刘备正疑惑,张飞在下方已按捺不住:“诸葛孔明,上次你提议火烧博望坡,结果曹军无损,我方反受重创。”

    “如今又要弃城,没了根据,我们如何立足,与曹操对抗?”

    张飞性情暴躁,嗓门洪亮,厅堂众人皆闻。

    众人皆以异样眼光看向诸葛亮。

    他们皆知,主公三请卧龙出山,然而初计即被识破,反受其制。

    军中私下议论,称卧龙非龙,实为病龙。

    威信荡然无存。

    见厅堂喧哗,刘备怒拍桌案,厉声道:“孔明之计,乃我所准,若有差错,责任在我。”

    “此事休要再提。”

    “翼德,不得胡言。”

    训斥张飞后,刘备转向诸葛亮,急切询问:“孔明,为何要弃城?”

    “主公,此地城池狭窄,难以抵挡夏侯惇十万大军。”

    “若死守新野,无异于困于孤城,不如另寻出路。”

    “主公与刘琦公子交情深厚,不妨暂避江陵,还可助其掌管江夏。”

    “掌控江夏,便是我们逐鹿中原之基。”

    诸葛亮语气果决。

    刘备点头:“江夏确为一处避难所,但现任太守黄祖怎会轻易将地盘交给刘琦?”

    刘表去世后,刘氏对荆州的掌控已大幅减弱。黄祖出身安陆黄家,恐怕根本不会重视刘琦。

    诸葛亮微笑回应:“主公所言极是。我建议派一员猛将前往江夏辅助刘琦。”

    “只要除去黄祖,再以刘琦之名,江夏将领谁敢不从?”

    刘备闻言大喜:“好主意!那就派二弟前去。”

    “关某武艺高强,定能成功。”

    关羽听到赞扬,尽管心中对诸葛亮有不满,仍高傲地抬头。

    诸葛亮望了他一眼,继续道:“不过主公,我们需尽快前往江陵与刘琦会合。”

    “这……军师,能否宽限三日?”刘备犹豫后道。

    “主公有何顾虑?”诸葛亮不解。

    “此城有十余万百姓,我怎忍心看他们落入曹军之手?所以想带他们一同撤至江陵。”

    刘备言罢,诸葛亮愣住,羽扇停止摆动。

    若有可能,他真希望即刻离去。

    夏侯惇大军即将抵达新野,此时还要顾念百姓?

    即便曹操残暴,也不会加害新野所有百姓吧?

    曹操在徐州虽有屠城之举,但那是针对士族,平民伤亡并不多。

    且自徐州事后,曹操受世人谴责多年,怎敢再犯?

    再者,曹操今时不同往日,正塑造仁义形象,优待百姓,怎会自毁前程?

    主公,此举不可。

    携民同行,行进缓慢,至江陵需月余。

    若遇夏侯惇追击,岂非送死?

    孔明竭力劝阻。

    “我心意已决,纵死亦要保护百姓,军师不必再劝。”

    刘备态度强硬,孔明无奈长叹,勉强应允。

    “既然如此,主公携民撤离,亮有一计,或许可行。”

    众人闻之,心头一震,不由自主地后退。

    “军师,有何良策?”

    连刘皇叔也面露迟疑,轻声探问。

    “火烧新野。”

    话音方落,刘皇叔愕然。

    再度火攻?军师,莫非您仅擅此道?博望坡之事,其结果如何,无需多言。

    “咳咳……”

    面对刘皇叔质疑的眼神,孔明轻咳掩饰。

    “主公,上次实为意外。此番火烧新野,能歼敌最佳,若不成,亦可阻敌追击,为我军撤离赢得时间。”

    孔明未提此计能否制敌夏侯惇大军。

    博望坡之败后,他深知夏侯惇帐下智士不弱,只能图拖延,非胜敌之策。

    “嗯,军师言之有理。”

    刘皇叔沉吟片刻。

    我不可得,你也休想染指。

    烈焰熊熊,新野化为乌有。

    百姓已随军撤走,无需顾虑声名。

    “既如此,即刻筹备。”

    “好。”

    随即,刘皇叔点头,关将军领两千铁骑,星夜兼程赴江夏,助刘琦攻城。

    成功后,即遣船只接应众人及十万民众。

    一时之间,新野城内繁忙异常。

    居民虽不情愿,却也不得不离。

    城中遗粮、布匹、财宝,刘备皆派人收集,由辎重营带走。

    数日之间,新野民众尽迁,十几万人随刘备前锋而去。

    而诸葛亮与刘备等人仍留城中,暗中布置火油、焦炭等易燃物,静待夏侯惇大军入城,一举焚之。

    刘备甚至已备说辞:此乃曹军泄愤,烧毁新野。

    彼时攻城者为夏侯惇部,曹操无从辩解。

    “主公,是否于新野四门设伏?曹军中计,则伏兵封门,狙杀敌军;若不上当,则点火油焚城,趁其救火时突袭。”

    撤离前夕,诸葛亮于刘备耳畔低语。

    “这……再设伏,若被曹军察觉,岂非枉送性命?”

    上次博望坡之火让刘备心存恐惧。

    那次袭击损失重大,两千伏兵几乎折半,幸存者多带伤。

    诸葛亮安抚道:“主公无忧,夏侯惇虽智囊众多,却料不到我们撤走百姓后仍设伏。即便被发现,曹军忙于救火,我们亦能安然撤离。”

    刘备望向赵云:“子龙,你领两千精兵执行此任务。”

    “遵命!”赵云领命而去。

    部署迅速完成。

    赵云率两千人留守,准备伏击曹军,其余人随刘备加速前往前锋部队,带领百姓撤离。

    两日后,夏侯惇大军抵新野城外,只见城门紧锁,城墙空荡,心生疑惑。

    “文长先生,你看,新野城寂静无声,实在古怪。”夏侯惇马前驻足,侧耳细听,却连人声都未闻。

    对于这座拥有十万人口的大城而言,此景不可思议。

    除非城中无人。

    空城!夏侯惇急忙查阅锦囊,双目圆睁,惊呼:“丞相竟预知此景。”

    勿入空城。

    这不正是现状?

    陈群内心更为震惊,深知锦囊非丞相所作,必有高人。

    谁能预知半月后事?若非亲见,谁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