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洪武三百年祭(13)

作品:《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最新网址:www.xs.fo</p>今日的孝陵彩旗招展,兵戈林立,唯有天公似乎不做美,雾气弥漫,虽然天光大亮,红日初升,但却是大明南京少有的大雾天气,也不知道是不是旁边新城工地的原因。

    南京城里的禁令有些松懈了,在隔离大营刚刚放出来的,吃了大明七八天白饭,还打了两天白工的百姓遥望孝陵方向,默默祈祷。

    太祖爷行行好吧,让大疫赶紧结束。

    这场大疫改变了南京许多事,无论官民都有点难以置信,对于所有的不确定充满了恐慌,神通广大的太祖爷是南京人心中最大的定海神针。

    有不少人甚至在自家门口摆出祭品,希望供奉路过的皇明太祖。

    新城工地今日停工,从南京郊县来的民工和流民们都有些不相信,不干活能给吃的?前几天小雨都不停呢,他们纷纷围住自己的工头。

    “停,真停。工钱照发,伙食照开,皇上亲自下的命令,别多想。今天,太祖爷过生日。”

    龙江码头商船漕船兵船官船停泊,不过这里依然有大量士兵聚集,外地人也不少。不少人远远望着来阁老停在这里的官船,都是天启车船,这种船跑得快。

    北京来的船工很受欢迎,连安庆卫的水兵都接近他们。

    “好使吗?”

    “开始不好使,现在好使了,三班倒,昼夜不停。就是有点费腿,还要给齿轮上油,一般人家哪里舍得。”

    “别乱说,吉庆的师傅说桐油也可以。”

    “桐油也要钱啊。”

    “军爷今天没上孝陵?”

    “哈,哪轮得到我们,皇上二十万新六卫呢。”

    “应该要淘汰不少,我们其实有机会。”

    “屁,每天二十里,就你那瘦猴模样,能跑吗?喏,那边几个漕兵就是被淘汰的。银子不是那么好赚的。”

    “就是就是,年景不好啊!希望太祖爷保佑。”

    “我们也给他老人家上柱香吧。”

    安庆卫的水兵羡慕能上孝陵的新六卫,新六卫也分三六九等的,大部分没选上的羡慕选上的,大金门的羡慕文武方门的,文武方门的羡慕祾恩殿的。

    朱慈炅曾经想给新六卫制作统一礼服,但钱他有了,松江的棉布场还没有跟诚意伯刘孔昭谈好。

    诚意伯的诚意太大了,棉布商们都不愿意,甚至抱团抗拒勋贵的收购行动。

    这导致诚意伯连大祭都没有参加,还在松江收拾这帮奸商。他收购不了现成的纺织场,就直接洒银子收技术工人,双方矛盾瞬间激烈,几乎兵刃相见,松江知府方贡岳压力山大。

    没有礼服的新六卫士兵直接甲胄上身,这也是礼服,更霸气。太祖爷行伍出身,说不定更喜欢,至少他们觉得自己这身甲胄比锦衣卫的飞鱼服、旗手卫的龙纹服都霸气。

    孝陵卫相对寒碜,他们只有统一的红袄,但这是他们的主场,不管穿什么样,太祖爷都喜欢的。

    此次九卫出动了三万人,从下马坊一路铺设到祾恩殿,前所未有的隆重。随着大祭时间临近,他们渐渐严肃,绷直腿杆,按刀持枪,希望太祖爷神灵醒来时能够看到。

    大明新军依然守护着这片山河,雄姿豪迈不输当年红巾。

    被安置在神道两侧的皇家宗亲分成了无数方队,能够靠近石像的都是有福的,有些方队甚至已经排出了孝陵地界,皇室宗亲太多了。

    今天是正祀,已经无需官员士兵维持纪律,他们除了孩童全部自动肃立,安静等待。

    他们都是太祖苗裔,对太祖爷更有一种别样情感,无论贫穷富贵。逢年过节,那怕再穷,也是拿出最好的东西先请太祖爷吃一口,然后才动嘴的。

    即便留在治疗大营的一百多人,恢复力气的人依然搀扶状态更差的人,遥望着孝陵宝顶的方向,默默祈祷。

    求太祖爷大发慈悲,保佑子孙渡过此劫。

    事大明太祖最诚的人其实都在外围,文武方门前集结的大明文官,勋贵武将,亲王郡王其实很多人的心思都不在祭祀上。

    他们三五成群,小声低语,说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事。

    亲王郡王们换好了服装,衮冕九章,冕旒五彩,青衣纁裳,玉圭九寸二分,倒是严格按照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没有遵从成祖和道爷的两次改制。

    刘一燝和来宗道看着站到了队列中央诸王,心情复杂。

    老刘小声的问老来。

    “黄立极会支持此事吗?”

    老来也一脸严肃。

    “必然支持。说不定他已经知道了,他和皇上有特殊渠道联络的。”

    老刘扫了眼后方一直脸上如挂冰霜的李标。

    “没什么特殊,飞鸽传书,老夫也知道。朝臣反对声浪必然巨大啊,皇上此举是一举两用,对朝臣多有不信任。”

    来阁老微闭双眼,叹了口气。

    “皇上亲眼目睹钱龙锡弹章将先帝气吐血,小小年纪,你觉得他有没有阴影?都是党争闹的,皇上现在不处理,大了也必然报仇。

    这种事,不是钱龙锡死了就一了百了的。我反倒觉得现在引入亲王废掉都察院,比将来皇帝大了,力量更强了再处理更好。”

    刘一燝颇为意外的看了一眼来宗道。

    “你也支持?”

    “支持。”来宗道抬眼。“至少让皇上先出口气,比憋在心里好,有利于皇上的身心健康。”

    刘一燝笑了。

    “你是觉得督政院迟早也会变成都察院?”

    来宗道默然。

    “这是大势,皇上也改变不了。”

    刘一燝摇摇头。

    “不一样的,不一样了!这一代亲王或许划水,下一代却未必了。况且,千人千面,亲王和亲王也是不同的。你看看襄王和周王的排位?”

    来宗道看了看排在第一的襄王和排在第三的周王,有些不解。

    按照督政院设定,襄王是总召,朱由崧是监国兼副使,周王也是副使,信王瑞王都不在,他排第三不是合理合规吗?

    这排位有什么问题?

    此时,太监王之心引领着一群人也来到了文武方门外,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到了他们身上。

    他们虽然衣裳皆新,但脸上都掩盖不住职业本色,一群老农,老工匠,甚至其中还有一个老牧民打扮的蒙古人。

    更让人吃惊的是,王之心将这群人安置在中间,亲王队列的左手,自大明太祖改制起,左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