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

作品:《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最新网址:www.xs.fo</p>洪武时期!

    建元洪武已久的朱元璋,看着天幕视频,眼底忍不住浮现出往昔的痕迹。

    他犹如又回到那个刀光剑影、与群雄逐鹿的年代。

    在那些揭竿而起的队伍中,他当时几乎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一个乞丐,勉强混进义军,从最底层的卒子做起,再带着徐达等兄弟一路拼杀,才终于打出自己的地盘。

    能从叫花子走到真龙天子,难道只是运气?

    这一路的血与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其中许多场景,直到如今仍深深烙在心里。

    他记得长子朱标出生时,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喜悦。

    那一刻,他才真切觉得自己有了根,有了延续。

    孤苦半生,终于不再是孑然一身。

    他也记得鄱阳湖那一战。

    陈友谅声称要“一战定乾坤”,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

    那一役打得极其艰难。

    当听到陈友谅殒命的消息时,他心中的激荡难以言喻——天下稳了!

    还有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硬是凭一己之力死守百日,撑到他回援。

    那简直就是奇迹!

    可惜,文正后来背叛,让他心中始终遗憾。

    说到底,朱文正叛乱,他自己也有责任。

    毕竟是宗亲,却多少亏待了。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朱标才是储君。

    文正功劳太大,又正值壮年,已经位至五军大都督。

    若继续往上提拔,岂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正因如此,他不得不防。

    可没想到,这一防,竟逼出了叛逆。

    事后他也反思过,但最后仍告诉自己:为大明稳固,别无选择。

    “遇春啊,你走得太早了。”

    念及常遇春,朱元璋仍旧感慨。

    他和徐达,乃是自己打天下的两大支柱。

    偏偏常遇春未等开国便撒手人寰,那时他痛彻心扉。

    后来,他让常遇春的女儿成为太子妃,也算是抚慰老部下的忠魂。

    沉浸往事许久,朱元璋才缓过神来。

    “父皇创业不易,儿辈当铭记于心。”

    朱标开口,先是训诫弟弟们做人要守规矩,随后又扫视群臣。

    殿中大臣,多是当年跟随太祖征战的功臣。

    这些年,虽有不少人被处死,但那都是咎由自取。

    若想得善终,就必须安分守己。

    臣子们自然听懂了太子的言外之意,纷纷俯身表忠。

    朱元璋望着殿下这些人,眼中怅然转瞬即逝。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

    【朱元璋在位时,于政治、军事、经济上均进行整顿。】

    【胡惟庸任丞相后权势膨胀,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

    【地方上,他废行省,设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三者分立、互相牵制,并设巡检司查缉奸伪。】

    【他设立锦衣卫,授予侦察、缉捕、审问、处置等权力。】

    【军事上,废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分权于兵部,军权集中皇帝一人之手,并确立卫所制。】

    【经济方面,移民屯田,修水利,减赋税,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复兴科举,开创“洪武之治”。】

    【但其晚年三大案,屠戮开国功臣,导致后继缺乏名将,埋下靖难祸根。】

    每一位开国之君,都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朱元璋亦然。

    在制度上,他虽继承前朝框架,但做了深刻调整。

    首先,废丞相制!

    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到他这里画上句号。

    皇权集中,君相并制,优劣并存。

    遇到勤政英明的君主,尚能治理;若是怠政之君,国家便陷停滞。

    此举又催生了后来的内阁,进而引发宦官干政——犹如连锁反应。

    但皇权因此大大增强。

    明朝或许有短命帝,却绝无傀儡皇!

    在地方,他推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避免权力独大。

    在军政,他让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为制衡:兵部能下令却不统兵,都督府掌军却不得调兵,确保军权归于皇帝。

    然而,随着功臣凋零,五军都督府渐成虚设。

    到英宗北狩时,于谦改革,兵部直接掌控军权,自此大明帝王想再夺回,难如登天。

    在社会架构上,他提出“粮本位”,以盐为硬通货,配合“开中法”。

    同时施行卫所制与藩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移民政策。

    将东南人口迁至荒凉之地,进行二次开拓。

    宗王驻守边疆,卫所兵屯垦戍边,既是军队,也是农夫。

    实际上,明军多以种田为主,真打仗的仅三成。

    边镇为“三兵七屯”,内地则是“二兵八屯”。

    大体来说,老朱的那一套,相当于古代版的“西部大开发”。

    只不过他不用讲什么政策口号,直接靠皇权发令,让皇子们带兵去边地强行开拓。

    靠着这种手段,大量耕地被开辟出来,明朝的粮食储备也就稳稳地保证住了。

    本来洪武时期的农税就已经很低。

    再加上地方不仅有百姓自建的义仓,还有官府设立的公仓。

    另外军队也有专门的卫仓,而且储备量极高。

    三重保险叠加在一起,粮食供应自然无忧。

    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让百姓吃饱饭。

    于是乎,大明的粮价整整稳定了两百多年,几乎不曾大幅波动!

    在古代,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洪武年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福利最好的阶段之一。

    老朱不仅实行养老制度,还把教育搞得风风火火。

    如果要总结他的执政风格,那就是“外宽内猛”。

    对待臣子,老朱从不手软。

    但凡查出贪腐,直接依律严惩。

    该流放的流放,该砍头的砍头。

    可对百姓,他却表现得极为宽厚。

    老朱最大的功绩,首推一统山河,并收复了失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当时南北汉人已经几乎要彻底分裂成两个群体。

    若不是老朱将其收回,后果怕是极为惨烈。

    而在称帝之后,他对汉文化更是大力推崇。

    主持编纂洪武正韵,禁绝胡俗服饰,全面推行汉制,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当然,他并非没有过错。

    天幕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老朱的政治清洗,确实过于血腥。

    历代杀功臣的事不少见,可他下手的狠辣,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四大案,牵连死亡数以十万计,不止开国勋贵本人,连带的家族、亲朋,几乎血流成河。

    那种高压之下,满朝文武早已是风声鹤唳,几近集体PSD。

    锦衣卫的设立,更让官场人人自危。

    虽说本意是监察,却难免制造冤狱。

    科举取士,本是好事,可他推行的八股文,却也把读书人的思想彻底禁锢。

    更别提那部大明律,动辄死罪,贪污六十两就得人头落地。

    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吏,出发点虽好,可冤案接连发生。

    文字狱更是让人心寒,谁若敢取笑他“秃头”,往往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藩王制度,初衷是让皇子们世代镇守边疆,拱卫大明。

    可这种安排,也埋下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祸根。

    藩王们权力过大,朝廷难以制衡,日后反成累赘。

    宗室人口还被大养特养,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再有就是海禁。

    老朱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直接切断了海外贸易,让大明彻底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在文治与武功上,他都极为出色。

    甚至可以说,文治还要高于武功。

    但一提经济,他就明显短板了。

    尤其是那场“货币改革”,洪武宝钞一发行就开始贬值。

    到后来,连拿来擦屁股都嫌生硬。

    等朱允炆还给自家十二叔安安扣个“私印宝钞”的罪名,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便是老朱的过失。

    然而相比之下,功绩依旧大过于过失。

    毕竟若是换到当时的环境,他所做的决策,其实已是最优解。

    尤其是他对汉民族的贡献,是真真切切、无法抹去的。

    随着天幕讲述完明太祖一生功过,是非已然清晰。

    接下来,便轮到了众帝王们的点评。

    ……

    大秦!

    “明太祖不仅武略卓绝,治政同样出色。”

    “对臣下严酷,对百姓宽仁。”

    “在他手中,皇权被大大巩固。”

    嬴政一边分析,一边暗暗点头。

    他尤其对“废丞相”一事兴趣浓厚。

    自战国以来,列国皆设相国。

    大秦灭六国后,他也推行中央集权,废弃分封,采纳李斯之策设郡县。

    当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全部听命于皇帝和中央。

    而在官制上,他也有所扩充,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政务与军事。

    相较于战国乱局,这套官僚体系已算成熟。

    可若和后世相比,仍显不足。

    始皇这些天看天幕视频,对各朝的制度渐渐了解。

    许多东西,完全可以拿来为己所用。

    毕竟后世各朝,正是一步步吸取前人教训,才逐渐臻于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