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s.fo</p>刘义真作势北上,将难题抛给了奚斤等人。

    奚斤没有质疑长孙道生的说法,他同样清楚,如果自己坐视不理,刘义真大概率真的会进攻河内郡。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北魏没有水军。

    就目前来说,北魏的战略重心在吞并朔方,防备柔然之上。

    甚至,就算拓跋嗣成功夺取朔方,而后解决了柔然的威胁,短时间内也不会以淮南为目标,而是要侵占中原、关中,等到彻底统一了北方,才会大规模地建设水军,为南侵做准备。

    而东晋立国于南方,造船业发达,水军强盛。

    一旦东晋水军北上,魏军根本就没有能力突破水上封锁,除非能拖到冬季的枯水期以及结冰期,否则邙山上的魏军根本就逃不回去。

    如今还只是四月份,邙山上的粮食根本撑不了两个月,更别提熬到十月。

    当然,东晋水军北上,必然花费不菲,如果河洛地区的晋军主将是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等人之一,根本得不到刘裕这种力度的支持。

    可眼下是刘义真挂帅,奚斤、长孙道生、于粟磾等人都不怀疑刘裕是否会出兵。

    “可恨!倘若天子在平城,义真小儿安敢北上!”奚斤狠狠拍了拍几案,满腹委屈。

    正如他所言,拓跋嗣如果还在平城,刘义真敢于北上的话,必会调集重兵围剿河内郡的晋军。

    然而,拓跋嗣目前正在朔方,尽管留下了长孙嵩、安同等人留守平城,但这些人只能以稳为主,没有权力与胆魄调集河东、河北的重兵南下。

    帅帐内,叹息声此起彼伏。

    长孙道生示意亲信将自己搀扶起来,对众人道:“我听闻,刘义真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精锐只有万余,余者多为士族捐献的部曲,如何济得大用,如今既然不能取巧守寨,倒不如下山与晋军厮杀,胜,则全取河洛,擒杀义真小儿,败,则退保河内。”

    此前一直阻止长孙道生下山交战的于粟磾,如今却最先赞同:“长孙将军所言甚是!山阳公,南人擅舟楫,北人擅弓马,我们鲜卑儿郎如何不敢与晋人陆战!”

    当然,四万魏军中,只有于粟磾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

    但这番话触动了奚斤,他也是个有血性的人,此前决定坚守营寨,是为了充分利用地利,以最小的代价,击退刘义真的晋军。

    “说得好!我奚斤绝非怯弱之辈,区区一孺子,且看我如何擒他!”

    当夜,刘义真收到了朱超石派人送来的最新消息,也确认了魏军主帅的身份。

    “奚斤.”刘义真看到这个名字,忍不住笑出了声。

    他对将佐们说道:“魏国无人,竟以此人为主将。”

    王镇恶等人面面相觑,不知刘义真为何轻视奚斤。

    段宏好意提醒道:“启禀世子,奚斤是魏国重臣,追随拓跋翼圭、拓跋嗣两代,屡立战功,并非无能之辈。”

    奚斤确实战功赫赫,不然也做不到天部大人,但刘义真却很清楚,奚斤并非一个优秀的统帅。

    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脸面,极易丧失理智。

    最明显的例子是拓跋焘进攻胡夏一役,拓跋焘以奚斤为南线主将,由蒲坂攻入关中,占据长安,此后,奚斤趁胜进攻平凉。

    当时统万城已经被拓跋焘攻陷,胡夏皇帝赫连昌退守平凉,奚斤抵达安定后,监军侍御史安颉催促奚斤进攻赫连昌,奚斤却以军马遭逢瘟疫为由,不肯出兵。

    安颉便是安同之子,他认为军中尚有二百匹建康的战马,自请率领精锐出击,但奚斤坚持不许,安颉无奈,只得与另一员将领尉眷密谋,二人私自出战,果然生擒赫连昌。

    奚斤深以为耻,在恼羞成怒之下,决定只带三天口粮,追击胡夏溃军,魏军将领娥清提醒他,让他沿着水道进军,但奚斤已经被怒火冲昏头脑,他又一次拒绝下属的提议。

    最终魏军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被胡夏的残兵败将们击败,奚斤自己也成了胡夏的俘虏。

    待拓跋焘将他救出后,气愤之下,将奚斤贬作掌管膳食的小吏,让他一路扛着酒食回平城,以示羞辱。

    拓跋嗣派出这样一个性格存在明显缺陷的人作为河洛战场的主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北魏如今真的缺乏帅才,奚斤已经是矮子里拔将军,其他人还不一定比得上奚斤呢。

    此刻,刘义真成竹在胸,他信誓旦旦地对众人道:“奚斤非我敌手,魏军若敢下山,破之不难。”

    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激怒奚斤,让他丧失理智。

    这倒是一个问题。

    次日,刘义真还是留朱龄石、毛修之守卫金墉城,而后率军出城,直奔孟津方向。

    选择一处缓坡翻过邙山后,晋军驻扎在河桥旧址。

    “他日若能肃清中原,当在南岸、北岸,以及河中沙洲各筑一城。”刘义真站在黄河南岸,对谢晦说道。

    其余将领们都在安排营宿,唯独他们俩还有闲工夫临河怀古。

    刘义真所提及的三座城池,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河阳三城。

    其中,南岸的南城与北岸的北中城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修筑,而河中沙州上的中潭城则是东魏初年,由高王所筑。

    这三座城池原本是为了拱卫洛阳而修筑,但在后来,河阳三城自身的战略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洛阳。

    谢晦是谋臣,不像王修一样对军事一窍不通,听了刘义真的计划,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河阳三城的价值。

    “三城若立,不拔之,魏人不敢大举南下。”

    原因也很简单,魏军就算可以在枯水期涉水绕过河阳三城,但河阳守军却可以自由来往于南北两岸,肆无忌惮地袭扰魏军粮道,甚至断敌退路。

    谢晦说着,话锋一转,笑道:“翌日北伐,亦可借此转运兵马、粮草,输于河北。”

    刘义真微微颔首,当然,现在就提北伐,为时尚早,但在平定中原后,修筑河阳三城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