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 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品:《李二读心我慌,高阳追夫泪狂

    最新网址:www.xs.fo</p>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这八个字如同八记重锤,狠狠敲在亭内四人的心坎上。

    魏叔玉脸上的讥讽笑容瞬间凝固,随即像是听到了什么极其荒谬的事情,竟“噗嗤”一声直接笑了出来。

    “哈哈哈……我当是什么高论!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这算什么大道?长安侯,你莫不是在与我说笑吧?这等粗浅之言,田间老农都懂得要看天吃饭,量力而行!”

    他原以为林平安会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煌煌大言,没想到竟是这般朴实无华,甚至显得有些“土气”。

    林平安看着魏叔玉那充满嘲弄的脸,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带着点“孩子你还是太年轻”的笑容。

    “粗浅?魏小郎君,这世间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藏在最朴素的言语之中。”

    “你说田间老农懂?那我问你,若官员治理地方,不察民情,不管实际,只知照搬古籍,空谈仁义,能让百姓吃饱穿暖吗?若将军指挥作战,不探敌情,不量己力,只知背诵兵书,能打胜仗吗?”

    他语气渐重:“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情况!求是,就是探求其内在规律!不凭空想象,不因循守旧,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便是实事求是!”

    接着,他目光转向那一片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红梅:“而经世致用,便是要求学问、本事,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束之高阁,夸夸其谈,或是只用于吟风弄月,粉饰太平!”

    他指着亭外梅林:“梅花傲雪,精神可嘉,但若只知赏其风骨,赞其高洁,却不能将其精神化为励精图治、解决现实困境的动力,那这欣赏,与叶公好龙何异?”

    “我所献水泥,是为修路筑城,便利交通。制曲辕犁,是为提高耕效,多产粮食。平抑粮价,是为活民无数。”

    “乃至改造石炭,研制化肥,无不是遵循此道——立足现实,解决问题,造福于民!这,难道不比几首诗词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大道吗?!”

    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在小小的凉亭内回荡。

    魏小婉和李雪雁彻底呆住了,她们怔怔地看着林平安,他那清朗的面容在雪光梅影的映衬下,仿佛散发着一种睿智而坚定的光辉。

    原来他想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实实在在的国计民生,是脚踏实地的“大道”!

    裴氏亦是心潮澎湃,看着林平安,心下暗叹:“老爷常言此子不凡,今日方知其眼界格局,已远超同侪!”

    “如此少年英杰,心系苍生,身体力行,真乃百年难遇之奇才!可惜……唉!”

    她心中那份撮合之意更浓,却也知其中阻碍重重,不由得更添惋惜。

    魏叔玉张了张嘴,脸上的嘲笑早已消失无踪,他不得不承认,林平安这番话,如同在他固有的认知世界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那些他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大道理”,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这八个字面前,竟显得有些空泛。

    他内心其实已然被说服了大半,但少年人的倔强和那份对姐姐“可能受委屈”的不忿,让他不肯轻易低头。

    他梗着脖子,冷哼道:“哼!说得倒是冠冕堂皇!谁知道是不是沽名钓誉?你若真有才学,何必藏拙?连一首应景的梅花诗都作不出来,还敢妄称诗仙?岂非可笑?!”

    他试图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诗词,来挽回些许颜面。

    魏小婉这次是真的动了怒,脸色沉了下来,看着自己的弟弟,厉声道:“叔玉,你放肆!长安侯志在经世济民,所思所行皆为国为民,岂是你能妄加揣测、肆意评判的?还不快向侯爷道歉!”

    裴氏也看不下去了,蹙眉呵斥道:“玉儿!休得胡言!平安之能,陛下与满朝文武有目共睹,岂容你在此质疑?再敢无礼,家法伺候!”

    魏叔玉被母亲和姐姐联手训斥,顿时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下去,低着头,不敢再言语,只是偶尔偷偷抬眼瞪一下林平安。

    林平安见状,一脸无语。

    (这小子,还真是个姐控啊!不过心眼不坏,就是轴了点。)

    这时,一直安静旁观的李雪雁,鼓起勇气,抬起那双小鹿般清澈又带着仰慕的眸子,怯生生道。

    “长安侯,你就作一首梅花诗嘛……雪雁,也想听听……”她想到魏小婉珍藏着的那首“我见青山”,羡慕不已,也渴望能得到一首属于自己,或者说,因自己请求而作的诗词。

    魏小婉也望向林平安,眸中含着歉意和一丝期待。

    林平安看着李雪雁那娇憨又带着恳求的模样,又瞥见魏小婉眼中的光芒,再看到连裴氏都含笑望着自己,心中暗叹。

    (罢了罢了,抄诗虽无耻,但哄女孩子开心,尤其是漂亮女孩子,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他当下也不再推辞,洒脱一笑,目光转向亭外那片在风雪中愈显精神的红梅,略一沉吟,朗声念道。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整首诗吟罢,凉亭内外,万籁俱寂。

    亭内四人,此刻仿佛被施了定身法,彻底石化当场,呆若木鸡!

    魏叔玉嘴巴张大都能塞下一个鸡蛋了。

    他所有的挑衅、所有的质疑,在这首如同天外飞仙般的诗句面前,被轰击得粉碎。

    尤其是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将梅花之魂勾勒得淋漓尽致,美得令人窒息!

    魏小婉和李雪雁更是痴了。

    她们怔怔地看着林平安,仿佛在看一个降临凡尘的谪仙。前者眼中柔情万种,后者满目崇拜星光。

    她们反复回味着那“疏影”、“暗香”,只觉得心神俱醉,世间再无第二人能写出如此清绝脱俗的咏梅诗!

    裴氏亦是震撼不已,她虽不专精诗词,但也知此诗绝非凡品,足以流传千古!

    过了好半晌,魏叔玉才像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无比的艰涩和一丝残留的震撼,喃喃道:“疏影……暗香……这……这……”

    他看着林平安,神色复杂到了极点。

    他终于明白,对方说“诗词是小道”并非狂妄,而是真的志不在此!

    人家随口一吟,便是这等千古绝唱,这等惊世之才,却一心追求那“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大道……

    魏叔玉所有的骄矜之气,在这一刻,被这首《山园小梅》彻底击垮,他低下头,心悦诚服,再也生不出半分挑衅的念头。

    林平安看着四人震撼失语的模样,摸了摸鼻子,心中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