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大燕意图崛起
作品:《慕容金刀》 正如慕容超所猜,这北魏国送给慕容超的贺礼正是之前暂居平城的后燕大将呼延平遗孀母女二人。
前文书讲到,呼延平本是大燕第一悍将,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原王慕容恪(生卒于公元320年~367年,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大臣、政治家、战略家,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的弟弟)的得力部将。呼延平曾经追随慕容格南征北战,为大燕帝国打下了大片疆土。慕容恪英年早逝后,呼延平就追随了慕容垂。
后来,呼延平为搭救慕容超身死,只留下呼延氏和女儿呼延婧二人,慕容超由于要去统万城,只得托付独孤聪和辽西公主贺兰朵将其二人接到北魏加以照看。
慕容超正想着过去这些事的时候,北魏使者已经搀扶着呼延氏走到金銮殿,呼延氏旁边紧随一位清秀俊丽的少女,年方不过十八。慕容超一眼就认出,正是呼延婧。
由于慕容德并不认识呼延母女,慕容超略微欠身冲着慕容德道:“叔父容禀,这正是大将军呼延平遗孀母女......”
慕容德听到呼延平二字,是两眼一亮,再后来又听闻慕容超说起这是呼延平遗孀母女,不由得从龙椅上欠了一下身。
呼延氏和呼延婧冲着慕容德就是行跪拜大礼,慕容德眼见故人之后,不由得想起当年如日中天的大燕帝国,想起父兄,想起太原王慕容恪,想起北海王慕容纳,想起慕容垂......是一阵子的感慨。
慕容德起身走到呼延氏母女身边,伸手搀扶起呼延氏,冲着二人道:“快快平身,朕与呼延平素来有旧,后来之事朕亦知晓,你们来到这里就是到家。”
慕容超在一旁也是眼眶湿润,冲着呼延婧频频点头示意。呼延婧脸颊绯红看了一眼慕容超便低下头去。
慕容德的一番话,让呼延氏母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尊重。呼延氏抬起头,眼中也是湿润,却也带着坚定,她知道,自己和女儿的未来,或许将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陛下仁慈,妾身感激不尽。"呼延氏的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子不屈的坚强。
慕容德轻轻点了点头,转而看向呼延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呼延婧,你的父亲是大燕的忠良,朕听闻你自幼聪明伶俐、能文能武,颇有你父亲的风范。。"
呼延婧听闻慕容德称赞,连忙欠身施礼:"陛下,呼延婧虽为女子,但也愿为国效力,不负父亲之名。"
慕容超见状,心中也是感慨万分。他知道,呼延婧的这番话,不仅是对慕容德的承诺,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他上前一步,对慕容德说道:"叔父,呼延婧不仅聪明,更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若能得陛下栽培,必将成为我大燕的栋梁之才。"
慕容德点了点头,"朕自有安排。你们母女二人,先在宫中安顿下来,随后朕会再做详细安排。"
呼延氏母女再次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慕容超也在一旁默默点头。
金銮殿内,气氛一时温馨而庄重。慕容德的宽厚与仁慈,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燕帝王的风范。而呼延氏母女的到来,也给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带来了一丝新的生机与希望。
慕容超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对呼延平遗孀的一份尊重,更是展现大燕帝国宽仁、慈悲的风范。
北魏和大夏来使告退之后,呼延氏母女也在宫内太监宫女簇拥下暂且回到住处,不提。
且说,散朝后慕容德拉着慕容超又是一阵絮叨。
慕容德老无子,这次慕容超的出现让他欣喜若狂,本身亲叔侄的血缘关系,再加如今大燕朝中现状,不由得慕容德对慕容超给予了厚望。
慕容德询问慕容超对天下政局的看法,毕竟自慕容超从张掖慕容王府逃出来后,一路之上历经千辛万苦,各地风土人情也是尽收眼底。
慕容超沉思片刻,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深沉,他缓缓开口道:“叔父,天下政局如今风云变幻,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自大燕国破之后,中原大地分裂,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渴望安定。”
慕容德微微颔首,示意慕容超继续说下去。
慕容超接着说道:“然而,在这乱世之中,亦有英才辈出。比如东晋的谢安,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干,稳定了东晋局势,抵御外患,深得民心。而北方的拓跋氏,虽然出身鲜卑,但其治下的北魏,却能吸收汉文化,推行汉化政策,逐渐壮大。”
慕容德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知道慕容超虽然年轻,但见识不凡,对天下大势有着自己的见解。
慕容超继续分析道:“但无论是东晋还是北魏,都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东晋内部士族争斗,权臣当道,而北魏则需警惕周边的柔然、高车等民族的侵扰。此外,南方东晋也在暗中积蓄力量,意图北伐。”
慕容德问道:“那你如何看待我们慕容氏的未来?”
慕容超眼中闪过一丝坚毅的光芒,他坚定地回答:“叔父,虽然大燕已逝,但我们慕容氏的血脉并未断绝。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广结盟友,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复兴。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的生活,赢得人心,这才是长久之计。”
慕容德听后,心中暗自点头,他对慕容超的见识和胸怀感到欣慰。他知道,慕容氏的未来,或许就寄托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两人的谈话在夜色中继续,月光洒在皇宫的庭院中,映照出两个身影,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坚定和高大。而慕容超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等待着他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