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造船业的好日子

作品:《非洲创业实录

    最新网址:www.xs.fo</p>对于当今世界海军的发展情况,未来东非想要应对,或者说收割战果,东非海军规模是远远不足的。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爆发必然消耗大量资源、财富,除了军工企业可能短时间受益外,原油、黄金、金属材料等都会价格上涨。

    尤其是东非未来可能应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人类历史空前的战争,如果现在不提前准备,彼时只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代价。

    简单理解,战争期间就是卖方市场,各类物资都会因为战争创造的需求,价格上涨,而且许多东西可能有钱也买不到。

    恩斯特说道:“在八五期间,东非要开始储备战略物资,尤其是钨矿,橡胶,石油等资源,即便用不着,也可以转手挣一笔差价。”

    钨矿这种全球都十分稀缺的资源就不用多说了,即便目前世界钨矿价格偏高,但是真等到战争爆发,需求只会更大,且供不应求。

    而东非的钨矿资源也并不充裕,产区集中于大湖区和刚果盆地中间的山区。

    1934年,世界主要钨矿出口国,分别是远东帝国,葡萄牙,缅甸,玻利维亚,西班牙,澳大利亚除此外,剩余国家中也只有几个有少量产出,且基本满足自身需求,比如东非和美国,虽然都本土有储量和开采,但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橡胶这种东西,东非倒是不缺,毕竟东非本土就是橡胶重要产区,但是,橡胶本身在国际上就一直供不应求,这源于其应用范围广,使用和需求量大。

    而石油,东非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但是,东非的石油开采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分布于海外殖民地。

    就比如波斯湾和南洋两地,这两处的石油资源,在战时是有可能受到影响的,这两个地区都属于势力错综复杂的地区,是各国势力激烈争夺的区域。

    像波斯湾,北有苏联,南有东非和英国,德国凭借奥斯曼帝国,也在当地插上一手,所以,一旦战争爆发,波斯湾的安全性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南洋就更不用说了,汇聚英、法、美、东非、荷兰、日本各方势力。

    目前,东非的海外石油开采,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中东,南洋还有委内瑞拉。

    前两者可能受到战争的威胁,委内瑞拉也并不一定安全,毕竟,前世德国的潜艇是活动于整个大西洋地区的。

    至于,东非为什么现在就会将德国当做潜在敌人,这实际并非东非取决于和德国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日本和德国的关系,日本在东非世界战略的剧本中,命运已经注定,因此,日本未来的合作者,也要受到牵连,成为东非的敌人。

    而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最有可能和日本成为盟友的国家,就是德国。

    德国本身和东非,其实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哪怕德国征服欧洲,其实也能让东非勉强接受,只要其不进一步向北非,中东扩张。

    所以,对于德国,东非未必一定要喊打喊杀,两国之间未来的关系,完全取决于未来德国的战略取舍。

    不过,现在在阿道夫领导下,德国和东非的关系,就变得更差了一些,并且还在持续走低。

    要知道自从一战结束后,德国就对东非积累了不少仇怨,认为东非窃取了德国的财富和殖民地,在德国国内出现了反东非情绪,现在这种情况和阿道夫倡导的人种优越论结合,进一步被扩大化。

    阿道夫其《奋斗》一书中明确表示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认知错误:认为黑人或者黄种人可以变成德意志人,因为他学会了德语,并愿意在将来讲德语,他就能成为德意志人,我们永远不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德意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去德意志化’……这种过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毁德意志民族的元气……”

    这些话,可以说处处插在东非人的心头上,毕竟东非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国度,并且宣扬德意志文化认同。

    按照他的话说,东非所谓的德意志化,就变成“去德意志化”,东非根本就不成为德意志国家。

    不过,阿道夫的这种思想,在德国还是收获了不少认同的,在他之前,威廉二世也没有少对东非有所微词,对于东非这种“杂血”,德国就一直看不上眼。

    现在,德国对东非的态度,就更类似前世对苏联开战前的态度,东非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

    前世,从一战战败到巴巴罗萨计划以前,德国和苏联明面上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德国的许多研究放在苏联,甚至德国士兵训练也放在苏联进行,二战爆发后,两国更是瓜分了波兰。

    可能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才导致了前世,苏联领导人约瑟夫一直到两国开战前,还错误的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不可能和苏联翻脸。

    因此,恩斯特必须把德国侵略东非,作为一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北非和中东地区。

    苏联有石油,中东同样如此,更别说中东还有苏伊士运河这条世界海上贸易大动脉。

    而前世,德国是切切实实把手伸到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尤其是北非,还打响了“沙漠之狐”这种世界名将的名号。

    总而言之,东非和德国的关系维持在一个脆弱的平衡,只要德国触动了东非的敏感神经,两国关系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之相比,还是奥匈帝国更对东非的胃口,可惜,奥匈帝国现在自身难保,东非在欧洲的这最重要的盟友,极有可能在近期内彻底被颠覆。

    之前,奥匈帝国稳定的时候,其实,还能起到润和东非和德国关系的作用,现在,没了这个中间人,东非和德国关系只会更加恶化。

    当然,对于这种恶化,恩斯特现在并不关心,他已经在心里提前给德国判定上了“死刑”。

    因此,现在东非在战争准备上的两个研究重点,分别就是日本,还有德国,东非国防军未来应该具备压制两国的实力。

    恩斯特说道:“国防军武器装备研发,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一要盯紧欧洲方面,二要盯紧南洋海域。”

    “在欧洲,如果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非就是最后压轴出场的决定性力量,要尽可能把我们的伤亡和损耗降到最低。”

    “欧洲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是帝国陆军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南洋,拓展到整个太平洋,海岛,丛林作战是我们主要研究方向。”

    “这两个地区,前者更重视军队规模,大兵团协作性,还有装甲部队机动性,后者更侧重武器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欧洲方面的战争,更适合常规化作战,而南洋地区,就更适合特种化了,就南洋那个地形和气候,常规军队想要发挥作用也缺乏合适的环境。

    恩斯特接着说道:“不过,对于帝国而言,最根本的还是海军发展问题,没有强大的海军,帝国军事力量就很难投射。”

    “东非毕竟是海洋帝国,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以及其附属的地中海海域,所以在海军力量筹备,是帝国军事扩张的重点方向。”

    “但是,现在东非海军扩张并不适合公开化,而应该悄悄的进行,以免引发国际社会紧张,扰乱地缘平衡,这样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弗里德里希皱着眉头问道:“如果想悄悄的扩张海军规模,对我们而言可不容易做到,毕竟盯着东非的国家太多,我们东非本身因为国情,也不容易隐瞒。”

    这里,弗里德里希所指的国情就是东非海岸线和港口条件,想要秘密建造军舰,并且不被敌人勘测到,就必须具备隐蔽性。

    日本海军秘密扩张,这方面就具有地理上的优势,首先就是日本海岸线曲折,优良港口众多,多峡湾,其次日本山地多,这使得日本海军造船厂的隐蔽性很高。

    而日本的优势,就是东非的劣势,东非港口相对缺乏,且沿海港口缺乏遮蔽物,一些东非造船厂从海上就可以被发现一些情况。

    恩斯特说道:“我们是不好公开建造大型军舰,但是伦敦条约限制主力舰艇,可海军并不仅仅是由主力作战舰构成的。”

    “尤其是辅助性军舰,我认为这可以是我们插手的一个主要方面,比如运油船,医疗船,冷藏船,修理舰,补给舰等。”

    “这些舰船的建造,并不会受到限制,我们完全可以大规模建造。”

    前世,美国海军的辅助性舰艇总吨位就高达数百万吨,支撑起二战美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因此,在这种辅助性舰艇的建造方面,东非的可操作空间很大,这样既可以为未来战争提供保障,又不会引起别国的戒心。

    恩斯特说道:“我们可以以支撑三百万吨吨位规模海军全球远洋作战能力为参考,来制定八五期间,帝国造船业的发展规划,这样,即便短时间,帝国海军扩张到三倍,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百万吨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数字,因为前世,一直到二战结束,美国海军的总吨位甚至超过了一千万吨,相当于现在美国海军规模扩张十倍还多。

    而三百万吨规模的海军,这其实一战英国海军巅峰期就能达到这个水准,而英国和东非的工业体量对比,东非如果极限动员,显然可以轻松达到英国的三倍以上。

    就算前世,同时期的美国,在工业能力上都比东非差许多,毕竟东非光是人口就高达两亿,两亿人口动员起来,工业产能的爆发只会更加夸张。

    恩斯特接着说道:“其次,是对帝国造船业的资源整合,在八五期间应该进行统筹,这些年来,帝国造船业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期,现在,也应该进行整顿了。”

    东非的造船业,在一战时期快速扩张,而一战结束后,因为欧洲造船业的恢复,东非造船业的好日子就到了头,仅仅是英国一家,在造船业上就能给予东非极大的压力。

    除此外,还有军事订单的减少,也是东非造船业在一战后,就进入长期萧条的原因,在一战之前,东非海军的规模是在一直持续扩大的,而在一战爆发后,东非海军也没有停下脚步。

    毕竟,东非当时要保证海军能够维持在世界第二梯队,而一战中,各国海军疯狂建造军舰,东非想维持第二梯队,就必须选择跟进。

    至于第一梯队当时只有英国一个国家,不过第二梯队的德国,美国和东非,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至于为什么要维持在第二梯队水平,这是因为第二梯队在战争后期,就能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否则的话,在战争末期,东非协调欧洲停战,没有足够的海军实力背书,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效果。

    调停国自身的拳头硬,其他国家才能乖乖的坐到谈判桌上。

    因此,在一战中,东非虽然从始至终没有参战,但是海军规模却也在日益增加,以此来维持东非的世界影响力。

    而伦敦条约之后,世界海军进入大休假时代,东非海军规模也直接夭折,失去军事订单的造船厂,很多都直接陷入经营困难的局面,同时,他们还要面临欧洲造船业的恢复,想要转型也十分困难。

    同时,在二十年代,为了应对战后经济危机,东非政府忙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让东非造船业进一步受到创击。

    许多造船厂因为产业升级这个国家经济大战略,被淘汰或者兼并,长远来看,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可在短时期里,确实让东非造船业受到了重创,产能大幅度萎缩。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在,毕竟等到转型阵痛过去后,又遇到了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本来应该大干一场的东非造船业,因为世界需求萎靡而不得不暂时蛰伏。

    但是现在,随着恩斯特打算重整东非造船业,可以预见在八五期间,东非造船业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这次调整显然和二十年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十年代的产业升级,说到底就是政府限制造船业的野蛮生长,而这次,东非是打算支持和鼓励造船业整体的发展。

    就比如之前恩斯特提到的辅助性舰艇建造计划,这就是一个大蛋糕,相当于另类的军事订单,如果能落实,就可以养活一大批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