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斟酌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最新网址:www.xs.fo</p>即便是在后世,这也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土地。
这里遍地黑土,却常年冰封;
这里山河锦绣,却银装素裹。
对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华夏文明,以及北方草原、朝鲜半岛的文明而言,这片区域,就像是一个被冻在冰块里的大西瓜。
好吃吗?
当然好吃。
哪怕没吃过,光是看看那卖相,就不难看出其有多好吃。
但再好吃,也从没人吃到过、品尝过这个西瓜的香甜。
因为在这个西瓜外部,有着一整块冰,砸不开,融不化,撬不动。
——尤其是作为穿越者的刘荣,是最清楚这片被后世人成为‘黑土地’的区域,是有多大的发展潜力的。
但即便如此,在来到这个时代后的前二十年里,刘荣都没有将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投向这片沃土片刻。
在太宗皇帝年间,刘荣无视东北黑土地,还可以说,是彼时的太子刘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皇长孙刘荣更是完全的透明人,在汉室政坛根本没有存在感。
先帝年间,得立为储君太子之前,仅仅只是皇庶长子的刘荣,似乎也没有能力去动东北黑土地的心思。
可奇怪的是:先帝在位的后三年,刘荣得立为储,甚至太子监国,而后更是继承皇位,为汉天子!
在汉匈河套-马邑战役——尤其是在汉匈高阙之战后,刘荣更是威仪已立,大权在握!
彼时的刘荣,已经有能力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将所有可能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奇迹,给兑现为现实了。
但刘荣并没有这么做。
刘荣有这么做的能力,却并没有这么做,那就只剩下一种解释。
——不是刘荣不想,也不是刘荣没这个权利和资格去推动,而是这件事,本身就办不成。
就好比蘑菇蛋,刘荣想不想搞?
当然想搞!
如果刘荣非要搞蘑菇蛋,那能否调动起当今汉室所有的必要资源?
当然可以!
但问题在于:搞不定。
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连土法水泥、土火药都属于‘黑科技’范畴的落后时代,别说是蘑菇蛋了;
单就是性状稳定,可以成建制装备并应用于战场的军用爆炸物,就足以在这个时代,掀起一场不亚于工业革命的科学大进步。
在东北搞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
——刘荣当然知道,这片土地只要利用的好,那是能养活上亿人口的!
而当今汉室人口,满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万!
这就等于说,只要能把东北黑土地开发出来,那汉家除了在这片地区种地外,其他所有地方都可以退耕!
甚至就连这片土地,都不用每年都耕种——只须黑土地一年丰收,就够天下汉家子民吃两三年!
这,还只是这片黑土地,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潜力。
在工业方面,作为穿越者的刘荣,更是对这片地区垂涎三尺,并寄予厚望。
但说过来说过去,还是那句话:这个大西瓜,很甜,很香,却根本吃不到嘴里。
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位于后世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代的代国,就已经是‘北方苦寒之地’了;
哪怕是位于汉室版图最东北的燕国,对应的也是后世河北、京城地区,而非‘更东北’的关外三省。
对于后世人而言,东三省很冷,河北京城就还好,再往南一点,其实就算不上冷了。
但在这个时代,燕国——尤其是燕东右北平,以及燕北地区,却是华夏文明认知中最为寒冷、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永冻区。
对于当今汉室而言,燕国以北和北极,根本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人类无法生存,分分钟要被冻死的极寒之地。
燕国都冷的人类差点不能生存,代、赵都被归类为北方苦寒之地;
也就不难看出东北黑土地,对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
——在如今这个时代,底层民众的生存能力,以及生存物资获取能力,是无比底下的。
而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还没有在这个年代,体现出丝毫‘科技让人类生活的更幸福’的特性。
在寒冷的地方,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往往只能通过点燃篝火,然后坐在篝火旁取暖的方式,来驱散寒冷。
顶天了去,运气爆棚,也就是能找到像样点的泥瓦匠,搞一个墙壁与灶台相连的壁炉,勉强抵御寒冷。
更进一步——什么暖气不暖气,地暖不地暖,别说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了;
就连天子刘荣,都已经盘算着在宣室殿铺一层地暖,琢磨了好几年,愣是没想到像样点的办法。
更要命的是:除了暖气这种统筹形式的供暖方案,这个时代的民众,连棉衣这种个人御寒手段都不具备!
别忘了;
这个时代,可还没有棉花!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要等到至少百十年后,原始版、未经改良,只能作为观赏作物存在的棉花,才会从西域传入华夏。
而后经过数百上千年的育种改良,才最终成为了可用作御寒的衣物、被褥填充物。
换而言之:在如今汉室,想去东北——甚至是燕国走一圈,那纯纯就是在拿小命开玩笑。
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更没有棉衣棉裤,丝绵被褥;
衣物、被褥,都只能以‘絮’作为填充物。
有钱人家的公子哥还好说——什么鸭绒、鹅绒之类的稀罕物,暖炉、马车之内的配套设施,怎么都冻不死。
但若是孑然一身,身无长物的农人,去如此苦寒之地,那真就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这种情况,不单存在于底层民众之间,也同样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朝堂中枢,对这片冻土的开发规划。
——好比刘荣如今盯上的朝鲜半岛,气候寒冷程度丝毫不亚于东北的冻土。
在后世的偶像剧当中,欧巴们也总是风衣、围巾,张嘴说话就是漫天热气。
这就导致刘荣未来,如果想要通过武力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首先就要保证出征将士的御寒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了:河套-马邑之战,汉家将士在河套奔走,难道就不冷了?
尤其高阙之战——腊月凛冬奇袭高阙,汉家将士难道就不冷了?
刘荣只能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汉匈河套-马邑战役,是在秋中时节爆发,于入冬前彻底结束的。
且河套地区,对应的其实也是后世内蒙、宁夏、陕西三省交接——冷归冷,但总归还在可以忍受的程度。
至于高阙之战——高阙,却是位于后世的‘北方苦寒之地’内蒙。
但别忘了;
高阙之战,并非是一场旷日持久,战线延绵的拉锯战,而是一场突袭战、闪电战。
在战役爆发不到十日内,汉家便成功掌握了高阙要塞,基本结束了整场战役的‘进攻阶段’。
而且,在攻下高阙之后的第一时间,河套北部的博望城,就开始源源不断的往河对岸的高阙,转运从长安送来的御寒过冬物资了。
甚至于!
即便做了如此周全的准备,那一战,汉家也依旧遭受了不下数千人的非战斗减员,均是极寒天气所导致!
而朝鲜半岛,却不同于河套和高阙。
——朝鲜半岛的面积,比河套更大,且地形比河套更复杂、更‘跌宕起伏’;
如果说,汉家谋夺河套是‘声东击西’,奇袭高阙是‘攻其不备’,那朝鲜半岛,汉家就只能堂堂正正的从燕国东出,平平无奇的一路推过去。
而且,朝鲜半岛和河套,还有一点不同。
——河套地区,只有难免有黄土高坡为天堑。
其余三面,虽说均有黄河作为‘护城河’,这也正是河套这一名称的由来,但河套地区的黄河流域,本质上也只是一条缓冲带、预警线。
汉家想要跨过去,就肯定能跨过去,区别只在于动静大小,时间快慢。
而且度过去之后,便是大片大片的平原,再也没有第二道天然阻隔。
这就导致曾经,掌控着河套地区的匈奴人,需要将河套与西部的河西、北部的幕南,以及东部的还是北地郡隔离开。
哪怕河西、幕南皆为匈奴人所掌,也同样如此。
因为河套水草丰美;
无论是河西部族,还是幕南的部族,都想在河套咬下一块肉,更或是举族迁居河套。
所以本质上,曾经属于匈奴人的河套地区,是需要‘三面戒敌’的。
反观朝鲜半岛,显然就没有这层顾虑率。
——能被称之为‘半岛’,便足以说明朝鲜半岛三面临海;
唯一与大陆接壤的西侧,甚至都还和汉室版图,隔着一条马訾水。
马訾水,或许听上去有些陌生。
其古称:浿水,更直接就是生僻字。
但在后世,这条河流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名称。
鸭绿江。
从如今的还是燕国地区出发,东出右北平,跨过鸭绿江,便可以踏足朝鲜半岛。
而踏足朝鲜半岛的同一时间,也将直接踏足卫满朝鲜的版图西部。
以此为出发点,从军事角度来看,如果汉家要武力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那大军的行军路线,也基本是定死了的。
——长安朝堂从南、北两军,以及羽林、虎贲二卫中,挑选出两到三个校尉作为骨干;
从关中大规模征召兵丁,以南北两军、及羽林虎贲二卫骨干担任军官,组建起一支十万人左右的远征军。
而后,大军自长安出发,一路向东,出函谷,经河、洛;
自梁国折道向东北,过赵国而抵燕。
于燕国稍作休整,再配备足够数量的燕国郡兵,来作为向导和极寒求生指导,方大举东进。
如果一切顺利,大军或许能撑着卫满朝鲜反应过来之前抢先渡江。
当然,哪怕反应过来了,卫满朝鲜也大概率不敢在汉军渡河、踏足自家版图之前先动手。
第一场战斗,大概率会爆发在马訾水东畔,汉家才刚踏足朝鲜半岛,情况不明、立足未稳之际。
之后的发展,就要看每一场战斗的结果了。
而眼下,刘荣一纸诏书,把朝鲜半岛有名有姓,拿得出手的‘君主’都给叫来了长安。
这些人的行动路线,就是完全反着的了。
首先,领土位于马訾水以东,与汉家隔马訾水向往,却被卫满朝鲜唯独在角落的真烦人,大概率能顺利渡河,踏足燕国。
而其他政权的使团——如辰韩、马韩等,要从南半岛出发,一路北上,然后想办法通过卫满朝鲜所掌控的北半岛,才能踏足汉室版图极东北的燕国。
这里的‘想办法通过卫满朝鲜版图’,无疑就是刘荣给卫满朝鲜君主:卫右渠下的套了。
——辰韩、马韩等国使团,要借道去长安觐见,沿经你卫满朝鲜领土,你放不放人过去?
无论放不放——你自己来不来长安?
刘荣敢打包票:卫右渠自己肯定不敢来。
但也肯定不敢不派使团,且大概率会派几个有分量的人,来组成觐见长安的使团。
刘荣大胆猜测,使团中至少会有卫右渠的一个儿子——且很可能是卫氏朝鲜太子;
另外,还会有一名卫氏朝鲜重臣——极大概率是相国。
然后,事情就会变得有意思了。
等卫氏朝鲜使团抵达长安,刘荣先可以揪住卫右渠的小辫,好好责问卫氏朝鲜使团:朝鲜君为何不朝长安?
这事儿聊完,使团少说要脱一层皮。
再接下来,刘荣就要问问使团:其他使团,为什么还没到/为什么没能踏足燕国?
是不是你卫氏朝鲜从中作梗,阻止外藩忠臣觐见宗主国?
这一指责,卫氏朝鲜使团但凡给不出个像样的交代,刘荣这便是有了‘出师之名’。
——小弟来给我这个大哥磕头,这狗东西不让我小弟下跪?!
——它不死谁死?
当然,卫氏朝鲜也有更为理智的选择:忍辱负重,放所有借道的使团过去,并一同前来长安觐见。
可即便是这样,刘荣也还是有话说。
咳咳;
获取数十年来,朝鲜诸藩,屡屡要朝长安,却多半未能成行。
怎么回事呢?
刘荣也不确定这其中,是不是——是否总是卫氏朝鲜在使绊子。
但没关系;
刘荣完全可以厚着脸皮,毫无顾忌的喊出一句:朕说你是,你就是!
你卫氏朝鲜,是降,还是亡?
是给朕滑跪,还是继续执迷不悟?
好自‘斟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