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两手准备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最新网址:www.xs.fo</p>至于自己的诉求——什么黑吕后,抬生母薄太后,亦或是通过自己的优秀,来衬托出自己入继大统的正确性,太宗皇帝则都没有急于一时。
吕太后的是非功过,太宗皇帝交给了历史去评判;
自己的优秀,太宗皇帝更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身体力行的给出了证明。
而在太宗皇帝百年,先孝景皇帝驾崩,文景之治已经在汉室天下,绽放出一朵朵灿烂的花,结出一颗颗美味的果实后,当年那件事的政治定性,似乎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诸吕或许有错;
——功臣们大抵有功;
太宗皇帝,或许原本不该被迎立。
但今天,人们回想起当年之事,只会说:还好是太宗皇帝被迎立,才有的这文景之治,才有的这天下人安居乐业的盛世。
放到现如今,刘荣打算在朝鲜半岛有所动作,便要先给当年,卫满颠覆芥子朝鲜政权一事定性,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具体作何定性,在千百年后——甚至在短短数十年后,便不再会有人在乎。
尤其是在刘荣推动汉家对朝鲜半岛的掌控,并顺利将朝鲜半岛纳入华夏文明的怀抱之后,更没人会在意刘荣,对卫满颠覆芥子朝鲜一事,究竟做出了怎样的政治定性。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都是从事后,从结果出发倒看过程。
然若是从起点出发,从事态即将开始的眼下,来看到这一政治定性,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芥子朝鲜早已灭亡,芥子朝鲜末代君主所建立的马韩政权,也同样回到了马韩人自己的掌控。
所以,刘荣做出这一政治定性,是不需要考虑芥子朝鲜政权的立场的。
说白了,就是不用照顾芥子朝鲜政权的感受。
毕竟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死人的感受是不需要在意的,死人更是不需要‘给交代’的。
政权也同样如此。
灭亡的政权,和死亡的人一样,无法开口说法,无法为自己正名,无法为自己辩解,更不需要有人给其一个‘交代’。
反倒是卫满朝鲜,在颠覆芥子朝鲜,鸠占鹊巢之后,政权非但延续至今,还成为了朝鲜半岛数一数二的庞大势力。
如今的朝鲜半岛,与亚洲大陆相连的北半岛,几乎完全在卫满朝鲜的掌控之下,作为卫满朝鲜疆土而存在。
剩下的南半岛,以及南、北半岛交界处,还有被半岛与汉室燕东地区的接连处,则被辰韩、马韩、真番、高句丽等大大小小的政权所瓜分。
故而,在作出这一政治定性之前,刘荣必须要考虑清楚:如何定义卫满朝鲜政权。
是将卫满朝鲜,直接归为叛王臧荼余孽,颠覆芥子朝鲜所建立的非法政权?
还是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卫满朝鲜政权的建立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粉饰、对卫满朝鲜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承认和认可?
这两种选择,将会导致汉室未来,对朝鲜半岛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
如果刘荣选择前者,那汉家‘正义’的形象,无疑会让朝鲜其余政权,对汉家产生更高的认同感。
他们会认为,汉家是讲道理的,是愿意主持公道的。
但这一选择,会将如今,占据朝鲜半岛半壁江山的卫满朝鲜,直接推向汉室的绝对对立面,一场中等规模、烈度的战争,将不可避免。
若刘荣选择后者,则是截然相反。
——汉家在朝鲜半岛各政权心目中的形象,会逐渐朝着‘罔顾事实,只故自身利益’的负面方向靠近,汉家未来在朝鲜半岛开展工作,必然会遇到许多无形当中的阻力。
得不到这些政权,尤其还是土著政权的认可,汉家掌控朝鲜半岛的进程,必然会被大幅放缓。
甚至就连得了便宜,得到汉家示好的卫满朝鲜,也未必就会领情。
而是大概率会想:都说汉家怎么怎么强大、怎么怎么牛逼,怎么怎么正义之士、师出有名;
到头来,还不是给我卫满朝鲜跪了?
汉家强大,吹的吧?
别是个纸老虎,连我都能给戳破的吧?
就算不到这个程度,卫满朝鲜对汉家,也很难生出多少亲近之意——甚至就连原有的敌意,都未必会减弱多少。
没办法,这纯属历史遗留问题。
卫满朝鲜‘燕王臧荼部将,叛贼余孽’的出身,使得作为反面角色的卫满朝鲜,天然就对正面角色的汉家饱含敌意。
哪怕汉家释放善意,哪怕知道自己没资格拒绝,卫满朝鲜也大概率会虚与委蛇,明面上和汉家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包藏祸心。
这两个选择,说不上哪个绝对好、那个必然坏。
前者从长远角度有利于汉家,却会让汉家在短期内,陷入一场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后者则能在短期内,为避免这样一场战争的发生,但在长远角度,却会为汉家埋下很多隐患。
如果,汉家还是过去的汉家——还是过去,那个无所不用其极,只顾着别和匈奴人打起来,其他什么事都顾不上的汉家,那最好的选择,无疑是站边卫满朝鲜。
具体操作也很简单;
以芥子朝鲜窝藏燕王臧荼余孽,对宗主国汉家阳奉阴违,包藏祸心为由,将芥子朝鲜被颠覆一事,归为‘咎由自取’,纯属苍天有眼。
至于卫满朝鲜,则可以扯几句‘已经知道错了’‘先祖的罪不该由后人承担’之类,将如今的卫满朝鲜,与那个隶属于燕王臧荼的余孽卫满分割。
再说些卫满朝鲜恭顺汉室之类的场面话,这场政治定性便算是定下了。
只可惜,这都是‘如果’。
如果汉家还是曾经,那个羸弱贫穷的汉室,如果汉家还忙着稳住匈奴人,暗中苟发育,刘荣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但事实却是:如今汉室,前所未有的强大,在匈奴人面前前所未有的硬气,对匈奴人这一外部威胁的担忧,也是前所未有的约等于零。
——如今的汉家,是能够腾出手,不惜以一场战争为代价,来处理包括匈奴人在内的所有外部问题的。
用最直白浅显的话来说,便是如今汉室,连和匈奴人打一仗都不怕,还能怕你卫满朝鲜?
对于如今汉室,对于天子刘荣而言,在朝鲜半岛打一仗,真正需要顾虑的,并非是这场战争本身;
而是这场战争,是否会让匈奴人有可乘之机,让汉家陷入两面开战、双线作战——甚至连岭南也掺和进来,让汉家三面受敌的尴尬处境。
这就好比后世的龙哥和秃头鹰,双方都并不惧怕对方,也都不抗拒和对方摆开架势干一场;
但双方都担心:若双方打个两败俱伤,最终很可能会让北极熊、约翰牛之流渔翁得利。
如今的汉匈双方,其实也是一样的。
——至少汉家完全不抗拒,甚至希望匈奴人能别跑,能和汉家摆开架势打一仗。
匈奴人虽然抗拒,但也绝对不到‘怕’的程度。
至于汉匈双方开打后,汉家也完全不担心朝鲜半岛、岭南百越会乘机发难。
反倒是汉家若在这些地方开战,或许就会让匈奴人得到背后捅刀的机会,至不济,也能让匈奴人得到喘息之机。
刘荣很不喜欢做选择。
但无论是刘荣自己的体会,还是先帝老爷子曾经的谆谆教诲,都告诉刘荣:做皇帝,其实就是做一辈子的选择题。
底下的官员,不会把问题直接摆在皇帝面前,然后问怎么办;
哪怕官员真这么干了,皇帝也不能、更不应该亲自想解决办法。
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而皇帝需要做的,便是在官员给出的诸多选择中,选出那个相对性价比较高,且更有利于稳定的选项。
只不过,这都是对普通的,或者说是土著皇帝而言,才行得通的思维逻辑。
对于刘荣这样的穿越者皇帝而言,只做选择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穿越者皇帝想做、能做、该做的事,是不可能由封建时代的土著官员,送到皇帝面前去选的。
所以,穿越者皇帝们,往往只能违背‘皇帝只做选择题’这一潜规则,亲自去主导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让官僚系统感到不适,甚至将穿越者皇帝批为独夫,乃至于暴君。
刘荣不想做独夫,更不想做暴君。
不是因为刘荣在意身后名,亦或是历史评价之类;
而是刘荣认为,只有自己的名声足够好、历史地位足够高,自己为华夏文明所布的局、所指的路,才会被后人更加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一个暴君的改革,是不可能被子孙后代沿用的;
——一个独夫的律令,是不可能得到后世子孙的坚持的。
只有太宗皇帝这样的‘在世圣人’,才能让后世子孙心甘情愿——甚至是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沿用、去坚持自己所制定的政策。
刘荣不怕成为史家口中的独夫、天下人口中的暴君;
但刘荣担心自己成了独夫、暴君,就会导致自己所有的成就,都会成为独夫的政策、暴君的律令,从而被历史修正回原本的轨迹。
出于这些考虑,刘荣平日里总是格外注意。
有些事,哪怕是刘荣决意去动、去做的,刘荣也会尽可能将其,粉饰为‘底下某个官员偶然发现,朕这才不得不去解决’的模样。
而眼下,刘荣几乎是毫无征兆,且毫无必要的,主动要去动朝鲜半岛的心思,而且起手就是关乎卫满朝鲜、芥子朝鲜的政治定性;
此事,有直接关乎到太祖高皇帝——毕竟当年,卫满颠覆芥子朝鲜,是在太祖高皇帝眼皮子底下发生,却根本没有得到汉家任何干涉的。
刘荣不确定自己的这个举动,能否得到这个时代、得到朝堂内外的理解和支持。
只是穿越者的本能——穿越者‘必须做点什么,以改变华夏文明的走向,避免华夏文明走弯路’的本能,让刘荣还是艰难的下定了决心。
“拟诏。”
“着:卫氏朝鲜国君卫右渠,王太子卫建,又卫氏朝鲜国相、内史等,入长安觐见。”
“太常、典客有司属衙,以待外藩之礼,出长安十里以迎之。”
“又真番、马韩、辰韩、弁韩、高句丽等诸国之君,皆朝长安。”
话音落下,御榻旁的郎官笔走龙蛇,飞快记下刘荣的口谕,并将其落在纸上。
将纸上墨迹吹干,送到刘荣面前检阅,待刘荣微微点头,那郎官便双手捧着纸张,快步朝着宫门的方向——朝着宫外尚冠里的丞相府小跑而去。
而在宣室殿的御榻之上,刘荣却是缓缓站起身,望向殿门外的天空,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刘荣这一举动,看似是有意亲近卫满朝鲜,为当年之事,做出‘芥子朝鲜自作自受,卫氏朝鲜罪不至死’的政治定性。
但熟悉刘荣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喜欢做选择题的刘荣,把问题抛了出去。
——此番,得到刘荣召见的,不止卫氏朝鲜;
还有和卫氏朝鲜或多或少处于敌对的朝鲜半岛其余政权的国君。
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横行霸道惯了,又远离中原华夏多年,免不得就要生出什么乱子。
比如一言不合,打杀了某位朝鲜半岛政权的国君,亦或是和过去几十年一般,堵住道路,不让这些政权的国君、使团去长安觐见。
到底怎么做?
能不能忍得住?
哪怕再怎么敌视汉家,卫氏朝鲜此番,又能不能把对汉家的敌意,给完完全全埋藏在内心深处,尽可能不表现出来?
如果可以,那刘荣也不介意对卫氏朝鲜这个‘非法政权’,提供聊胜于无的支持——比如承认其合法性之类。
毕竟卫氏朝鲜再怎么着,也是‘华裔’政权,无论是用还是灭,都比外人更顺手。
至于卫氏朝鲜不承这个人情,仍旧我行我素,视汉家为无物,那就是给刘荣递了把刀,好让刘荣更轻松的杀自己了。
两手准备,刘荣都做好了。
剩下的,就看卫氏朝鲜——就看那所谓的‘朝鲜王’卫右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