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吐蕃的隐患

作品:《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最新网址:www.xs.fo</p>东宫暖阁的地龙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狄奥多西披着李承乾赐的蜀锦披风,目光无意识地划过案上的鎏金烛台。

    那烛台的花纹是典型的罗马卷草纹,算是她随嫁带来的嫁妆。

    “殿下,我……有件事想求你。”

    李承乾脸一黑。

    “驻兵罗马的事情,不要再说了。”

    狄奥多西声音低了几分:“殿下,你知道阿拉伯人又在小亚细亚集结兵力了吗?”

    “他们曾经兵临城下,若不是听闻我……听闻大唐可能出兵夹击,他们绝不会轻易退兵。”

    “可现在,他们只是暂时蛰伏,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还在承受着威胁。”

    罗马的消息传到大唐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狄奥多西也不知道君士坦丁堡那边是什么情况了。

    但只要她是太子的妃子,阿拉伯帝国就要顾忌不要全力攻打拜占庭。

    狄奥多西眼中带着恳求:“我知道大唐与罗马相距三万里,驻兵君士坦丁堡太过遥远。”

    “可……可若大唐能在中亚加强对阿拉伯的军事行动,让他们不敢再西顾,罗马就能喘口气了。”

    “就像去年那样,只要大唐的旌旗在葱岭以西多竖几面,阿拉伯人就会忌惮两面受敌。”

    李承乾看着她眼底的焦虑,心中了然。这位罗马公主从来不是只会撒娇的女子,她的请求里藏着拜占庭帝国的生死存亡。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从长安划到君士坦丁堡,又重重落在波斯故地:“你以为,去年大唐在葱岭增兵,是因为你的缘故?”

    狄奥多西一愣:“难道不是吗?当年阿拉伯使者在长安”

    “是,也不是。”李承乾摇头,语气沉了几分:“他们忌惮的不是你我之间的情分,是大唐的实力,是阿拉伯帝国自身的软肋。”

    “你该知道,阿拉伯灭了波斯后,已成为中亚霸主,他们的骑兵越过阿姆河,离我大唐的安西四镇不过千里。若让他们彻底吞并罗马,下一个目标就是中亚的商路,就是我大唐的西域疆土。”

    李承乾指着波斯故地:“大唐牵制阿拉伯,从来不是为了罗马,是为了自己。就像当年父皇扶持薛延陀制衡突厥,如今大唐需要让阿拉伯在东西两线疲于奔命,不能让他们在中亚一家独大。”

    “去年增兵葱岭,是因为他们的商队敢劫掠我大唐的丝绸商队;今年若再增兵,也只会因为他们的骑兵又靠近了安西四镇,这是大国博弈,不是英雄救美。”

    狄奥多西的脸微微泛红,却很快恢复镇定:“殿下说得是。可罗马的危机,确实因大唐的牵制而暂缓。我不敢奢求大唐远派驻兵,只求殿下……能让中亚的军镇再活跃些,让阿拉伯人知道,大唐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那里。”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恳切:“君士坦丁堡的百姓,还在等着下一次解围。”

    李承乾看着她,忽然笑道:“你倒是坦诚。不过你说的活跃,与孤的打算不谋而合。”

    拿起笔,李承乾在中亚的怛罗斯画了个圈:“我已下令,让安西军镇在怛罗斯建一座新的军镇,再增派五千精兵,配五十门重炮。下个月,就让商队把大唐将在河中地区设护商军镇的消息散出去。”

    他看着狄奥多西眼中亮起的光,补充道:“但你要明白,大唐的军事行动有自己的节奏。我们会牵制阿拉伯,却不会为了罗马赌上大唐的兵力。若拜占庭想长久安稳,终究要自己变强。”

    狄奥多西怔怔地看着他,忽然屈膝行礼:“我明白了。”

    李承乾扶起她,指尖拂过她鬓边的碎发:“放心,只要阿拉伯人还惦记着中亚的商路,大唐的兵就不会撤。至于罗马……”

    他笑了笑:“或许有一天,大唐的水师能绕过阿拉伯,与罗马的商船在红海相遇。那时,就不是谁护着谁,是真正的盟友了。”

    吐蕃逻些城的赞普宫殿里,酥油灯的光芒忽明忽暗,映着禄东赞紧锁的眉头。

    他手中捏着从西域商队换来的密报,上面“大唐在焉耆驻兵三千”“龟兹建火器工坊”“林邑港泊大唐水师”的字样,像冰锥一样刺进这位吐蕃丞相的心里。

    “赞普。”禄东赞声音低沉地开口,将密报呈给端坐主位的松赞干布。

    “大唐这是要把兵戈插到万国的土地上!西域、南海、极北……到处都在驻兵,连黠戛斯那样的极北小国都请来了大唐天兵,他们的野心太大了!”

    松赞干布脸上闪过一丝不安:“大唐不是说‘应属国之请’吗?焉耆、林邑都是主动求兵,与我吐蕃何干?”

    “赞普有所不知!”禄东赞急声道,“焉耆离我吐蕃北疆不过千里,大唐在那里驻三千精兵,配火炮火铳,说是护水渠,可火炮的射程能打到咱们的牧场!”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农技官跟着驻军走,教外邦种稻、修渠,这是要让西域诸国都靠着大唐吃饭,将来整个西域,都会变成大唐的粮仓和兵源地!”

    他走到悬挂的雪域地图前,重重一点:“你看,大唐的安西四镇本就扼守着咱们通往西域的商路,如今又在焉耆、龟兹驻军,等于在咱们的脖子上又勒了一道绳!万一哪天他们说吐蕃商队劫掠,是不是也要来逻些城应请驻军?”

    旁边的大论,相当于大唐副相,也附和道:“去年大唐打败了阿拉伯,今年就在各国驻兵,他们的火器越来越厉害,听说一门火炮能轰塌石城。”

    “咱们与大唐虽有文成公主和亲,但边境的摩擦从未断过,万一……万一大唐把目光转向雪域,咱们的骑兵能挡得住火炮吗?”

    宫殿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吐蕃贵族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忧虑。他们世代生活在雪域,靠着骑兵的勇猛和高原的天险与大唐制衡,可如今大唐的兵戈不再是刀枪弓箭,而是能隔着山川轰来的火炮。

    大唐的扩张也不再是直接占领,而是用“驻军护商”“农技教化”的软手段,一点点把外邦绑上他们的战车。

    “那……那咱们该怎么办?”

    松赞干布皱眉问道。

    “难道要跟大唐开战不成?”

    “不可!”禄东赞立刻否决,“大唐如今国力正盛,连阿拉伯都要忌惮三分,咱们不能主动挑衅。但也不能坐视不理!”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咱们要让大唐知道,吐蕃不是焉耆、林邑那样的小国!立刻在吐蕃北疆增兵五千,在唐蕃边境的大小勃律修建堡垒,同时派使者去长安祝贺大唐驻军,顺便探探他们的口风。”

    顿了顿,补充道:“还要快马加鞭联络西域未请大唐驻军的部族,告诉他们‘大唐驻军看似护商,实则是要吸尽你们的粮草’,让他们联合起来抵制大唐的农技官,不能让大唐把西域彻底变成他们的后花园!”

    松赞干布重重点头:“就按丞相说的办!告诉北疆的将军,日夜警戒,不许大唐的兵靠近边境半步!告诉去长安的使者,一定要弄清楚,大唐的兵戈,到底会不会指向雪域!”

    酥油灯的光芒在贵族们脸上跳动,映出他们心中的恐惧与警惕。逻些城的寒风穿过宫殿的窗缝,带着雪域的凛冽,却吹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

    大唐在万国驻兵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进了吐蕃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里,藏着对未来的深深不安。

    他们知道,那个曾经只在中原称雄的大唐,如今正以一种更隐蔽、更强大的方式,将影响力伸向四面八方,而雪域高原的宁静,或许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

    深秋的安西都护府,城墙垛口的风裹着沙砾,刮得“唐”字大旗猎猎作响。

    郭孝恪站在箭楼之上,手中捏着斥候刚送来的密报,眉头拧成了疙瘩。

    蕃在北疆增兵五千,大小勃律一带筑起了三座堡垒,更有细作回报,吐蕃使者正穿梭于未附大唐的西域部族之间,散布“大唐驻军吸粮”的流言。

    “父亲,吐蕃这是明摆着要跟咱们对着干!”身后的郭瑾年轻气盛,按捺不住火气,“他们在勃律修堡垒,摆明了想掐断咱们通往葱岭的商路!要不要孩儿带一支骑兵过去,把那些堡垒拆了?”

    郭孝恪回头瞪了他一眼,声音沉如寒铁:“糊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才几年,和亲的情谊还在,朝廷三令五申‘唐蕃无战事’,你拆堡垒容易,若激起战火,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他虽年近六旬,腰杆却挺得笔直,当年平高昌的锐气仍在,只是多了几分沉稳。

    部将们围拢过来,议论纷纷。老将王翼沉声道:“都护说得是,不能轻举妄动。但吐蕃的动作确实反常,增兵、筑堡、联部族,三步棋都冲着咱们安西来的,若不应对,他们只会更嚣张。”

    “王将军说得对。”另一位部将补充,“昨日焉耆的农技官报,有吐蕃支持的部族偷偷毁了半里水渠,虽被咱们的护渠兵赶走,可这苗头不对,他们是想搅乱咱们教外邦种稻的事。”

    郭孝恪摩挲着腰间的佩刀,目光扫过面前的舆图,落在唐蕃边境的“赤岭”:“吐蕃怕的不是咱们的骑兵,是大唐在西域的教化驻军双管齐下。他们见焉耆、龟兹靠着大唐农技增产,怕周边部族都归附,才急着搞小动作,想把水搅浑。”

    顿了顿,郭孝恪对郭瑾道:“你带三百斥候,分五路潜入吐蕃北疆,查清他们的兵力部署。”

    “尤其是勃律的堡垒,看清楚是土筑还是石砌,有没有囤积粮草。记住,只侦察,不接战,若被发现就说是‘巡边护商’,别给他们挑事的由头。”

    郭瑾躬身领命:“孩儿明白!”

    “王翼,你带五千精兵去焉耆军镇,协助那里的驻军加固城防。”郭孝恪转向老将:“把咱们新到的二十门轻火炮架在渠边高地,白天操练,晚上灯火通明,不是要打仗,是要让吐蕃的探子看见,咱们的火器足够护得住水渠和稻田,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王翼应声:“都护放心。”

    “还有部族联络的事。”郭孝恪看向负责西域部族事务的部将,“你立刻去龟兹,召集已归附的城邦首领,告诉他们‘大唐护渠护田,谁敢毁渠劫粮,军镇必严惩’。”

    “再拿出三成新收的耐旱麦种,分给那些摇摆的部族,让他们知道跟着大唐有粮吃,跟着吐蕃只有刀枪。”

    郭孝恪最后强调道:“所有人都记住,咱们的底线是‘不主动开战,但绝不示弱’。”

    “吐蕃筑堡,咱们就加固自己的军镇;他们联部族,咱们就用粮种和农技拉拢人心;他们增兵,咱们就亮火器,把局势稳稳按住,同时快马奏报长安,让太子殿下定夺。”

    箭楼的风还在呼啸,郭孝恪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那里是吐蕃的方向。

    他知道,文成公主用和亲换来的和平脆弱如薄冰,吐蕃的异动像投在冰面上的石子,稍有不慎就会碎裂。

    但安西军镇的将士们,就是要做那块压冰的巨石,用足够的实力和克制的智慧,让这层和平的薄冰,能撑过这个多事的深秋。

    三日后,安西都护府的奏报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上面写着:“吐蕃增兵北疆,筑堡扰边,已加强侦察与防务,未起冲突,静候殿下示下。”

    东宫,李承乾得到消息后,面色阴沉。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和亲、会盟等和平交往,也存在长期的军事冲突和边境摩擦。

    其中吐蕃对唐朝边境的侵扰乃至大规模叛乱性质的军事行动屡有发生。

    贞观十二年,吐蕃以唐朝拒绝和亲为由,进攻松州被唐军击退,此后双方暂时和解并确立和亲关系。

    历史上,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吐蕃势力扩张,开始大规模进攻唐朝西域、河西走廊等地,试图夺取唐朝控制的西域都护府及边境重镇,形成类似叛乱的军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