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万国请求大唐驻兵

作品:《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最新网址:www.xs.fo</p>侯君集及其党羽被处死,没有株连。

    其实李承乾也不是没想过将其发配,然复辟的影响太过恶劣。

    这已经是谋逆了,若是这样还不处死,岂非是告诉别人谋逆的代价很低。

    侯君集及其党羽的死,在朝堂稍微有些波澜,但不大。

    毕竟本身侯君集也没处于权力中心,说是吏部尚书,实则吏部这块的权力,早就已经被架空了。

    侯君集事了,李承乾更多心思放在教化万国上。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出无名,毕竟直接派兵驻扎,那些属国怎么想,大唐又要开疆扩土了?

    东宫书房的烛火映着李承乾沉思的面容,西域舆图上的焉耆、龟兹等地名被朱笔圈了又圈。

    看着“商路被劫”“水渠遭毁”的密报,忽然想起后世里那些属国求庇的记载。

    当外邦自身无力维稳时,往往会主动请求强国驻军,既求保护,又能借势巩固自身统治。

    “或许不必纠结师出无名,可以让外邦自己递梯子。”

    李承乾眼中闪过亮光,对侍立的内侍道:“传鸿胪寺卿韦挺立即来东宫。”

    韦挺风尘仆仆赶到时,还带着西域诸国的贡单。

    他有些紧张。

    不知道太子殿下叫他来干嘛。

    李承乾示意他坐下,开门见山:“韦卿常年与外邦打交道,该知道西域诸国的难处,马匪劫商路,小部族抢粮田,他们自己兵力不足,又怕大唐趁机吞并,所以遇事多是瞒着不说。”

    韦挺听到这话心下一松,现在面对太子殿下,总是会有些惶恐,似乎龙威更甚。

    闻言点头:“殿下所言极是。上个月焉耆使者私下哭诉渠水被上游部族截断,却不敢明求援助,怕被斥为引狼入室。”

    李承乾把密报让文忠交给韦挺。

    “这就是关键。”

    “孤要你做一件事:借着接见外邦使者的机会,‘不经意’透露出朝堂的意思。”

    “大唐念及属国情谊,见商路不宁、农桑受扰,有意派精兵‘助其护路保田’,但需属国自行恳请。”

    韦挺一愣:“殿下是说……要属国主动开口请咱们驻军?”

    “正是。”李承乾起身走到舆图前:“你想想,焉耆靠水渠吃饭,渠被截了,他自己修不了、抢不回,迟早要饿死。”

    “龟兹是丝路枢纽,商路被劫,他的关税少了一半,国库都快空了。他们不是不要保护,是怕请神容易送神难。”

    “咱们把话放出去,表明‘只护路保田,不占城夺地’,给足他们安全感,总有急着活命的会先开口。”

    随即叮嘱道:“分寸要拿捏好,不能说得太急切,免得他们起疑;也不能太隐晦,要让他们清楚,大唐有能力、也有意帮他们。”

    “可以说‘前几日朝议,房相、长孙尚书都忧心属国灾情,说若有请求,可派军护商’,把朝堂之意摆出来,显得不是孤一时兴起。”

    顿了顿,李承乾接着道:“当然,若是大唐派兵驻扎保护,粮草肯定是要他们提供,且必须按大唐的标准来。”

    韦挺瞬间明白:“殿下是想借属国之请,给驻军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他们主动开口,就怪不得咱们兵临城下。咱们应请而去,既显仁德,又能实控商路,一石二鸟。”.

    “然也。”李承乾笑道:“外邦最讲究脸面,咱们给他们一个借兵平乱的体面,他们才好顺坡下驴。”‘

    “你只管把话递出去,看看反应如何。若焉耆、龟兹有回信,立刻报给孤。”

    “若暂时没动静,也不必急,马匪不会歇着,他们的粮田水渠也不会自己好起来,迟早会来找咱们。”

    李承乾指着舆图上的军镇位置:“等他们真的求上门,咱们再谈驻军规模,焉耆最多三千,龟兹两千,疏勒一千,全是护路保田的精兵,配火铳火炮,但对外只说是帮他们剿匪护渠。”

    “补给就让他们负责,既合情理,又能绑住他们的利益。”

    韦挺躬身领命:“臣明日就召见诸国使者,按殿下的意思透话。臣会让译语官仔细观察他们的神色,回来向殿下禀报。”

    送走韦挺后,李承乾重新铺开舆图。

    他知道,这步棋需要耐心——外邦的疑虑不会一夜消散,但生存的压力会推着他们做出选择。

    当第一封请兵护渠的文书从西域送来时,大唐的教化之路,才算真正有了刀盾护航的名义。

    鸿胪寺的庭院里,桂花香还未散尽,韦挺坐在主位,看着阶下乌泱泱的外邦使者,端茶的手微微一顿。

    他原以为最多西域两三个城邦会试探回应,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不过两日,不仅西域诸国使者挤破了门,连东南亚、极北的使者都捧着礼物候在廊下,个个满脸急切。

    “韦鸿胪。”焉耆使者率先躬身,语气带着恳求:“前日听大人说大唐有意护属国商路,我夜修了文书!焉耆渠水被上游部族截断半月,稻苗快枯死了,商队也被劫了三回,恳请大唐派天兵驻我焉耆,护水渠、剿马匪,我王愿以三成稻米充军粮!”

    他身后的龟兹使者立刻跟上:“我龟兹亦是!丝路枢纽被马匪搅得商队锐减,国库都快空了,愿献良马千匹,请大唐驻军护路,天兵所需粮草,龟兹全包!”

    西域使者们七嘴八舌,有的说“部族叛乱求镇抚”,有的道“商路不通求护行”,连之前一直观望的疏勒使者都捧着西域特产:“韦鸿胪,只要大唐驻军疏勒,葱岭以西的商队税,分大唐三成!”

    韦挺刚安抚好西域使者,廊下又传来通报:“林邑、水陆真腊、堕和罗使者求见!”

    东南亚的使者们穿着斑斓的绸缎,捧着象牙、香料上前。

    林邑使者操着生硬的唐话:“韦鸿胪,南海海盗太凶,我家国的商船十艘有三艘被劫,求大唐派水师驻我港口,护海上商路!我王愿年年献象齿、玳瑁!”

    水陆真腊使者各自补充道:“不仅海盗,内陆部族也常抢粮田,大唐天兵若来,真腊愿以稻米、胡椒抵军费,只求安稳种稻!”

    更让韦挺意外的是,午后竟有通译匆匆来报:“大人,极北的骨利干、黠戛斯使者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韦挺赶到偏厅时,只见两个裹着貂裘的使者正捧着一块黑沉沉的铁疙瘩。

    后来才知是极北特产的精铁,还有两张完整的白狐皮。

    骨利干使者粗声粗气却难掩恭敬:“韦鸿胪,漠北的薛延陀残部总来劫掠,我们的牧地被占了大半!听说大唐天兵厉害,求大唐派军驻我王庭左近,我们愿献良马、貂皮,还帮天兵养战马!”

    黠戛斯使者立刻附和:“我们黠戛斯与大唐同宗,更该互相帮衬!只要大唐驻军,葱岭以北的商路我们包管畅通,税利分大唐一半!”

    黠戛斯为李陵后裔。

    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背弃了国家。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情可原,汉武帝贸然诛杀李陵三族,确实伤透了李陵的心。

    李陵归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将公主下嫁给他,几百年后李陵的后代成为了草原大族。

    李陵被匈奴单于任命为右贤王后,被封在了坚昆一带,统领着这里的人民。

    最后病逝在匈奴,一生再也没有回国。

    到了唐朝时期,李陵的后代也成为了草原上的一支大族。演变成黠戛斯部落,是当时北方草原同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并存的草原大族。这时黠戛斯位于叶尼塞河上游,占据着水草丰沛的茂盛草原,拥有着强大的骑兵。

    史书记载,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即古之坚昆,唐初结骨也,后更号黠戛斯。

    在李陵之后,唐朝之前,李陵的后代还曾建立过坚昆国。黠戛斯部落黑发黑瞳,显然与附近的金发碧眼的部族不同,属于欧亚混血。

    唐朝建立后,尊奉李耳为始主,尊奉李广为先祖。而李陵的祖父就是李广,黠戛斯部落酋长是李陵的后代,因此与李唐宗室同出一脉。

    唐朝建立后,黠戛斯使团听说了李唐王朝建立的消息,来到唐朝朝贡。

    他们不远万里,穿越突厥人控制的区域,来到繁华的长安。

    李世民接待了他们,听说了黠戛斯部落的起源,李世民非常高兴,宴请了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黠戛斯酋长请求归属唐朝,李世民大手一挥,表示了同意。

    此后,唐朝在黠戛斯设立坚昆都督府,由燕然都护府管辖,李世民册封黠戛斯酋长担任了建昆都督。

    唐朝和黠戛斯,结成了友好的关系,友好相处了一百多年时间。

    在唐朝对突厥采取军事行动时,黠戛斯总是从背后袭扰突厥,给突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韦挺其实不想答应派兵去极北之地,毕竟太过苦寒不说,补给也是大问题。

    但面对黠戛斯的请求,他无法直接拒绝,只能上报太子殿下决断。

    韦挺让译语官一一记录,趁机询问他们为何如此急切。

    焉耆使者苦笑:“韦鸿胪有所不知,西域部族见大唐新政通商利,个个眼热,抢商队、毁水渠的事没少做,我们自己的兵打不过,只能求大唐做主。”

    “大唐天兵在,他们才不敢乱来。”

    林邑使者则直言:“南海诸国谁都怕大唐水师,但谁都想靠大唐护着做生意。有大唐驻军,不仅海盗不敢来,连周边小国都不敢欺负我们,这买卖划算!”

    现在的大唐水师,可以说是海洋绝对霸主。

    在海面上,海盗看见就闻风而逃,根本不敢进入大唐水师巡逻的海域。

    骨利干使者的话更直接:“薛延陀残部怕大唐,就像怕狼的羊。只要大唐天兵在我们牧地插上旗帜,他们连靠近都不敢,我们献马献铁,换个安稳放牧,值!”

    漠北地区最为强大的东西突厥,他们可汗都被抓到了长安。

    大唐在草原的威名,可谓是真正的天可汗。

    韦挺看着堆积如山的礼物和厚厚一迭请兵文书,心中感慨:太子殿下果然算得准!外邦不是不要保护,是怕引狼入室。

    可当生存和利益的需求压过疑虑,他们比谁都渴望大唐的兵戈护航。

    这些使者嘴上说感念仁德,实则个个打得精明算盘。

    借大唐的威,护自己的国,用粮食、特产换安全感,这笔账他们算得比谁都清。

    三日后,韦挺带着满满一箱文书和使者礼单赶赴东宫。李承乾正在看农桑司的新种试种报告,见韦挺进来,笑着问:“韦卿这几日被使者围得脱身不得吧?”

    韦挺将文书呈上,满面笑意:“殿下神机妙算!西域焉耆、龟兹、疏勒等六国已递来请兵文书,愿以粮、马、商税抵军费。”

    “东南亚林邑、真腊、堕和罗、室利佛逝四国求水师驻港护商,献象牙、胡椒、稻米;连极北的骨利干、黠戛斯都主动求驻军,愿献精铁、良马、牧地养兵!”

    韦挺怕太子殿下不知晓黠戛斯的来历,特意说明了一下。

    李承乾略微沉吟就同意了。

    驻兵黠戛斯确实没啥收益可言,但还有其他的意义,那就是建立前往美洲的驿站。

    这显然需要极北地区国家的帮助,也需要把大唐的影响力扩散过去。

    韦挺递上礼单:“这是各国使者送的礼,臣没敢收,全带来了。他们说只要大唐应请,以后年年有重礼。”

    李承乾翻看文书,见焉耆写“愿献渠水周边良田千亩给农技官试种”,林邑提“愿开放港口给大唐商船优先停靠”,骨利干承诺“帮大唐养战马万匹”,眼中笑意渐浓:“他们倒是会提条件,不过也算有诚意。”

    随后对韦挺道:“回复各国:大唐念及属国情谊,准其所请。但驻军规模按所需来定,西域三镇按之前的规制,东南亚先派两千水师驻林邑港,极北暂派一千精兵驻骨利干与黠戛斯边境,名号都叫助剿军,对外只说应属国之请,帮其平乱护商。”

    “另外,”李承乾加重语气:“让他们在文书上写明驻军期间,大唐农技官可自由传授耕种、修渠技艺,建立学堂,把驻军和教化绑在一起,他们要兵,我们要通路教化,各取所需。”

    韦挺躬身领命:“臣这就去办!各国使者还在鸿胪寺等着,定能喜出望外。”

    看着韦挺离去的背影,李承乾走到舆图前,用红笔在西域、东南亚、极北的驻军点画了圈。

    这些红点像一颗颗钉子,将大唐的影响力牢牢钉在万国版图上,而撬动这一切的,不过是一句应属国之请。

    他知道,真正的教化万国之路,从这些主动求来的驻军开始,才算真正迈开了脚步。

    窗外的秋阳正好,照在舆图上,仿佛已照亮了那条由兵戈护航、利益铺就的文明之路。

    然而让李承乾没想到的是,不仅是这些属国,罗马公主狄奥多西也跑来了。

    请求大唐驻兵君士坦丁堡。

    李承乾很是无语:“你来凑什么热闹。”

    君士坦丁堡距离大唐长安,按照实际行程,约莫有三万里地,单单路程就要一年多,途中还有大量风险。

    况且大唐跟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不好,显然不会同意大唐派兵借道过去。

    水路还没有开凿苏伊士运河,远洋更是风险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