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剧本通过
作品:《华娱:从怪兽电影开始》 最新网址:www.xs.fo</p>洛杉矶伯班克,《碟中谍4》Sdos
好莱坞的规矩,每个电影项目都会注册一个专用的工作室,这样方便结算,如果电影项目出了什么问题,也更容易撇清关系。
叮咚,叮咚~
门铃声响起,助手安娜走过去打开门,门外是联邦快递的投递员。
“您好,女士,迪拜来的包裹~”
安娜签收,投递员离开,安娜重新关上门。
“是剧本到了吗?”屋内传来阿汤哥的声音。
“是的,克鲁斯先生。”
“太好了,放在我桌上,我马上过去,对了,安娜,再给我来杯水好吗~”
“好的,先生。”
汤姆克鲁斯正在健身,听到是剧本送过来后他停下动作,拿起手边的毛巾擦了擦汗,来到办公桌前。
桌子正中间,放着装有剧本的牛皮纸袋,阿汤哥拿起,指尖却感受到超出预期的重量。
原本以为只是常规厚度的拍摄剧本,入手却像抱着半块实心砖。
拉着绕线转了两圈,翻开封口,第一页白色标题页印着醒目的“SSO:POSSBLE–OSPROOCOL”。
将剧本抽出,这才发现,原来氛围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剧本,另一部分则是手绘分镜稿。
汤姆克鲁斯来到沙发旁坐下,开始细细研读。
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的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危机爆发(俄罗斯篇)
通过越狱-重组团队-潜入克里姆林宫的三连击,快速建立“不可能任务”的基调。
接着用失败作为叙事动力,克里姆林宫任务的失败(密码文件被抢、红场爆炸)导致F被解散、团队被通缉,更通过“体验式植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反派亨德里克斯的威胁——他能截获通讯、嫁祸特工,甚至预判F的行动路线。
第二幕:全球追击(迪拜篇)
迪拜塔的攀爬戏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垂直战场的隐喻。张辰将伊森的每一步攀爬与团队的实时支援,如班吉破解门禁、简制造干扰等交织,形成多线蒙太奇。
在《007》里最亮眼的高科技装备,在《碟中谍4》却被设置为笑料,这种反常规的操作很容易成为这部电影的记忆点。
第三幕:终极对决(印度篇)
时间倒计时的嵌套,卫星密码获取的5分钟,核弹发射前的3分钟,伊森与亨德里克斯肉搏的1分钟,这种时间嵌套让观众始终处于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而班吉修复服务器的支线则提供了短暂的喘息空间。
整体来看故事并不复杂,但悬念迭起,汤姆克鲁斯闭着眼在脑海中幻想剧本里的情节,只是幻想都觉得很带感。
这时他才想起还有分镜稿,翻开分镜稿,铅笔勾勒的人物动作线条锐利如刀锋,蓝色马克笔标注的镜头角度旁还有着各种说明,用小字标注着光线参数和演员走位提示。
“有点意思~”
他低头查看,不自觉的被分镜图上的内容所吸引。
那是迪拜塔的剖面图——图纸上用红色箭头标出的攀爬路线,不仅标注了从123层到138层的精确楼层,还在每个转折点旁画了小小的示意图:
哪里是玻璃幕墙的承重节点,哪里需要提前安装隐形安全扣,甚至连阳光在不同时段的照射角度都用虚线标注出来,避免演员面部出现过强阴影。
阿汤哥眼中露出一抹惊讶,这么细?
好莱坞推崇工业化流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也不那么绝对。
《碟中谍》第一部拍摄的时候,甚至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
第二部的时候,吴白鸽也很喜欢现场加戏,直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稍微正规了那么一些。
可与眼前的分镜相比,又逊色不少。
张辰的分镜做的非常细致,27个关键镜头的时间轴更是细致到极致:
“镜头12:手部抓握特写(2.3秒)”
“镜头15:俯瞰城市全景(1.8秒)”
还旁边还特别标注着“此处切换需配合心跳声效渐强”。
继续往下翻,到了沙尘暴追击段落时,他干脆坐直了身体,指尖沿着分镜里的动线慢慢移动:
黄沙漫天的废弃市场被分成了三重层次:
近景是伊森亨特沾满沙尘的袖口特写;
中景是他在货摊间穿梭的侧身剪影;
远景则是滚滚沙尘吞噬街道的壮阔画面。
每个爆破点都用橙色虚线框标出,旁边用红色小字写着“摄影机位距爆破点15米,采用高速快门1/1000s”。
甚至连风沙掠过演员面部的特写都做了三种方案:
“方案:侧光突出沙尘颗粒”;
“方案B:逆光勾勒面部轮廓”;
“方案C:柔光削弱风沙刺眼感”,便利贴上还补充了“可根据当日实际风沙强度调整”。
随着分镜稿的翻阅,一幕幕画面在张辰脑海中呈现,这可比自己刚才的凭空幻想要具体的多。
看到这里,阿汤哥已经惊为天人,张辰怎么可能将分镜细致到这种程度的,他没看勘景,怎么可能做到的?
随即,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安娜,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安娜这时候正好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张辰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他就说嘛,不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这次,我们真的能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安娜递来的水杯,阿汤哥一口饮尽。
想了想,他又摸出手机,找到张辰的号码。
电话接通,阿汤哥语气里都多了几分轻快:“张,你的分镜剧本我收到了,非常棒,尤其是迪拜塔的那段,是我见过最好的分镜稿~”
“哈哈,你满意就好,不枉我专门跑一趟~”
“你在哪?迪拜?”
“是的,迪拜塔还在装修,我表明了身份,找了迪拜旅游局,他们才带着我进去参观的,不然你以为那些数据我怎么来的?”
“你可真是个敬业的家伙~”
“和你这么个敬业的家伙合作,我不敬业不行啊~”
“哈哈~”
“好了,伙计,我得登机了,等我回到洛杉矶再详聊,对了,剧本我也一并寄给了华纳和派拉蒙,不过你手里的是手绘的原始版本,一定要保存好,回去后我要收回的~”
“哈哈,不可能,这是我的珍藏了~”
玩笑中,阿汤哥挂断了电话,心里对张辰大为满意,同时又想起一个人——大卫·埃里森。
在半年前的选角会议上,就是大卫·埃里森向他们强烈推荐了张辰,这个富二代别看是个纨绔,但还挺有眼光的。
当时他指着《飓风营救》告诉所有人,这人就是当今最好的动作片导演,《碟中谍4》我们应该找他执导。
像《碟中谍》这样的大P,一般不会选择大导演,因为很容易造成成本暴涨。
不管是派拉蒙还是阿汤哥当时想的都是从刚冒头的导演中挖掘,至于怎么确认对方的能力,很简单,看他以往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叙事节奏和镜头把控能力就好了。
这两点没问题,这个人就大概率是合格的。
本来张辰并不在备选名单中,但大卫·埃里森强烈推荐,他们就拉片式的分析了《飓风营救》,然后张辰就进入了他们的备选名单。
这家伙对叙事节奏和镜头的把控实在是太强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共识。
《飓风营救》全片几乎没有废镜头,尤其是那个两分半的长镜头,好莱坞在这方面比他强的屈指可数。
节奏方面也很优秀,媒体对《飓风营救》的评价是全程无尿点。
大卫·埃里森说的没错,这个人真的非常合适,唯一不合适的是价格。
那个时候张辰已经有了《环太平洋》和《2012》两部代表作,属于成名的大导演,如果邀请他加盟,片酬肯定不菲。
派拉蒙一开始出于成本考虑,没有邀请张辰,等找了一圈发现没有合适人选后,再回头找张辰,对方却因为有自己的拍摄计划,拒绝了《碟中谍4》,事情就这么耽搁下来。
直到阿汤哥看了《白宫陷落》后,最终确定就是张辰,派拉蒙这才决定促成此事。
……
同一时间,大卫同样在审读剧本,他一眼就看出张辰剧本中的亮点:
“F解散,全员被通缉,靠废旧设备单兵作战”——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主动剥夺主角权力的写作策略。
传统特工片里,主角总能背靠庞大组织:最新卫星实时定位、防弹西装能挡子弹、总部随时有人提供情报支援,观众早被“装备兜底”的安全感喂熟,知道“主角光环”会化解一切危机。
但张辰偏要反着来:F没了,昔日特工成了过街老鼠,通缉令贴满机场航站楼,主角揣在兜里的“高科技装备”也并不是那么可靠,在关键时刻居然掉链子。
这种“剥夺”是精准的——抽走观众习以为常的“装备安全感”,让每一次行动都悬在“不确定”上。
身份上F变成了黑户,再加上“没了靠山、没了装备”的窘迫,让每一次成功都带着“绝处逢生”的重量。
可偏偏是这种“窘迫式战斗”,酿出了更扎实的爽感。
他们不靠枪林弹雨硬刚,不靠超能力开挂,靠的是“绕开硬墙走窄路”的智力逆袭。
迪拜塔与敌人接头那一段真是太精彩了,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李代桃僵,空手套白狼。
最后成功时,就连大卫这种阅片无数的人都不禁发出“原来还能这么干”的感慨,这种智斗环节比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有回甘。
更难得的是,剧本里每一场戏都踩着“任务-意外-突围”的闭环走,没有半分浪费。
比如迪拜段落,高科技手套居然在关键时刻失效,逃生用的消防水带偏偏短了一截,追击恐怖分子的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突然来了沙尘暴……
大卫知道,这些“小插曲”不仅为了制造紧张感,还与主线紧密嵌套,成了“剧情加速器”。
大卫最意外的是张辰笔下的群像戏。
好莱坞群像电影不多,为什么?
因为很难拍出彩。
但《碟中谍4》是个例外,群像聚而不散,更难得是团队配合不降智。
每一个角色都有技能分工和情感投射,让“F小队”成为真正的主角,而非伊森·亨特的独角戏。
……
几天后
张辰返回洛杉矶的第二天,派拉蒙就牵头举行了剧本研讨会。
华纳的人,派拉蒙的人,阿汤哥等人分坐长桌两端,目光紧紧盯着桌中央的投影幕布。
而张辰站在幕布前,手里捏着激光笔。:
“我必须强调一点——电影里每个高科技装备,如磁力手套,都必须有‘故障时刻’,以增加戏剧张力。
例如,攀爬哈利法塔时手套突然失灵的情节,既符合道具逻辑,又强化了生死悬念。”
阿汤哥突然前倾身体,声音带着点兴奋:“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段,太与众不同了~
伊森爬到70层,手套突然‘滋啦’一声断电,他整个人挂在半空中,只能用另一只手去掰开关,指甲都要抠进玻璃缝里。
这时候观众会想:他能摸到开关吗?另一只手套会不会也失灵?
之前看的特工片,装备永远好用,观众早没悬念了。
你这故障设计,刚好把‘生死线’拉到最紧。”
张辰点头同意:“关于《碟中谍》,我仔细思考过,如何与《007》《谍影重重》作区分,很简单,就是反套路。装备的反套路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人物定位~”
张辰又切换到幕布上的人物设定图,伊森亨特的头像旁,原本“孤胆英雄”的标注被划掉,改成了“团队领袖”。
“伊森的定位必须变。”
他用激光笔圈出图中伊森身边的几个角色:
“班吉是技术专家,搞笑担当;
阿布是格斗专家,武力担当;
简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兼职情报分析;
以前伊森是‘孤胆英雄’,一个人闯龙潭虎穴,但这次不行,要让他变成团队领袖。
他不再是‘自己搞定一切’,而是团队的大脑,做判断,做决定,要扛着团队的安危做事。
这样一来,他的‘英雄感’会更厚重——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判断力和责任感。”
“那会不会削弱主角的高光时刻?”华纳兄弟的发行提出疑问。
张辰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比如沙尘暴那场戏,伊森要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沙暴里,指挥团队分头找卫星接收器,自己还要对抗反派的追击。他既要顾着队友的通讯,又要应付眼前的危险,这种‘两难’反而能让他的领导力更突出。”
张辰看看众人:“如果大家对人物定位没有异议,那我就接着说技术问题,这部戏,我想引入X来拍摄。”
听到提起X,华纳方面的人可太熟了,“诺兰导演就特别喜欢使用这种技术,《蝙蝠侠》全程使用X拍摄,X在展现宏大场景方面的确很有特点~”
听到对方如此评价,张辰也点点头:“X的1.9:1的宽画幅可以完美呈现塔体的垂直高度与玻璃幕墙的细节,观众甚至能清晰看到阿汤哥手套的纹路、玻璃反光中的城市全景,以及从123层滑落时失重的真实感……
沙尘暴那场戏,X可以更好的呈现沙尘暴的广袤与车辆失控的混乱,让近景中飞扬的木屑和车辆碰撞的金属变形都极具临场感。
同时,它对动作戏的呈现也有不错的效果。
追车戏中车辆侧翻、翻滚的长镜头,以及伊森与反派在沙尘暴中的肉搏,X的细节捕捉能力都可以强化力量感。”
“没问题,这方面我们没有意见。”
涉及到技术,这是导演的权利,电影公司并不会过多干预。
整场剧本审读会开下来,参与的三方居然难得的都对张辰这版剧本非常满意。
剧本几天前就发给了他们,预算部门也针对性的给出了预算计划表,制片成本居然高达1.45亿。
这不奇怪,几年前的《碟中谍2》成本都1.25亿了。
这只是制片成本,而不是总投入。
总投入指的是制片成本+宣发成本。
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宣发成本通常为制作成本的50%-100%,《碟中谍4》作为全球发行的P大片,宣发投入较高,按制作成本的80%测算,估算约为1.16亿美元。
那么总投入(制作+宣发)约为2.61亿美元。
全球票房中,约50%归影院(放映方),10%归发行方(服务费),剩余40%左右为制片方可获得的分账收入。
若仅依靠票房回收成本,需满足:
制片方分账收入=总投入(2.61亿美元)
则所需全球票房=总投入÷制片方分账比例=2.61亿÷40%≈6.5亿美元。
这片子原时空的全球票房是6.9亿美元,光靠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盈亏平衡,甚至还有得赚,这其实非常难得。
更多的大片,光靠票房是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的,都得靠非票房盈利来找补。
在好莱坞,大P电影项目,票房盈利只占总盈利中的30%-45%,连一半都不到,大头其实是非票房盈利,不然你一部大片动不动一两年的制作周期,好莱坞六大脑子抽了才做这种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