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两个世界
作品:《秦人的悠闲生活》 最新网址:www.xs.fo</p>项梁本不在意李牧后人之事,只不过在偶然回想起李牧的下场,觉得可惜而已。
项伯继续讲述着他从各地的人脉中得到的消息,这些消息多数带着夸大也好,或者是真假难辨也罢。
这些事距离楚地还很远,并且皇帝距离楚地更远。
项梁最担忧的还是楚王负刍。
自从王翦抓了负刍入秦之后,这位楚王就一直活在咸阳,并且得到秦人的照拂。
项梁也自然清楚,宴席上如同宋义或者桓楚这些人,他们真的愿意一起起兵吗?
说不定楚王负刍不愿复楚,宋义也会放弃起兵,这是项梁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而因这位楚王,也就导致了范增老先生不来会稽郡相见,却只让他的弟子前来。
项伯说完各地的情形就离开了,项梁独坐在堂内,神色多有忧虑。
项梁知道张良是项伯的好友,至少项伯每每出远门,总会去见张良,但这一年间张良却像销声匿迹了一般。
不仅仅是秦军找不到他,就连各地的旧贵族都不知道他的音讯。
一桩桩不对劲的事,却也显得无关轻重,这些事绝大多数都与项梁的复楚计划无关。
会稽郡乃至吴中的梅雨季节很漫长,尤其是今年雨水下了有半月,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湿漉漉的。
虽说会稽郡没有支教的夫子,但会稽郡外还是有秦派来的支教的夫子。
这位支教夫子叫作荆。
荆是一个从关中出来的支教夫子,在吴中支教有些年月了。
闲暇时,项羽与桓楚出门在外,见到了那个站在草棚下,给一群衣衫同样破落的孩子教书。
这位夫子的衣裳像是补了又补,但看得出这位夫子很年轻。
甚至,这个支教的夫子比项羽还要年轻。
项羽坐在马背上,看着那个支教夫子似乎讲完了课,他想起了叔父为自己寻找的老师。
叔父为自己寻找的老师是楚国的名仕,也算是楚人贵族中较为有名望的。
为了让对方答应收为弟子,叔父还拿出了不少的财宝,并且毕恭毕敬。
可结果呢,那位夫子还是拒绝了。
项羽也听说过有关支教夫子的事,他询问道:“这些支教夫子都这样吗?”
桓楚在琅琊县认识过一个支教夫子,他叫稂。
除了这一位,桓楚还看过其余的支教夫子,他们虽说各有不同,但多数人都像稂一样,是个好人。
“他们都一样,过得贫穷,却以此为乐。”
项羽追问道:“难道他们从不为自己考虑吗?”
桓楚低下头,似乎是打心里面对这些支教夫子有些不自信,这当然是不自信的,因这些人真的是无私的。
面对项羽的问话,桓楚回道:“有一些人会为了自己的考虑,有些人即便是公子给他们许诺了很好的将来,可还是愿意留在外面继续支教,我认识几个支教夫子。”
桓楚去过很多地方,也认识很多豪杰名仕,自然也认识一些支教夫子。
如果能够理解他们,也可以与他们成为朋友。
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即可。
桓楚又道:“回去吧。”
正要拉着缰绳让马儿掉头,回头看去又见到项羽已翻身下马,朝着书舍走去。
见状,桓楚也只好下马,跟着走上前。
在书舍的后方有一片菜地,地里的菜像是刚长出来不久,他从书舍旁的地里拿了两颗青菜,而后洗着。
他将米倒入陶锅中,而后将陶锅放在炉子上。
项羽走到了近前,道:“听闻夫子是从关中而来。”
闻言,刚喝下一口水的荆站起身,笑着道:“是啊,我从关中渭南郡来。”
项羽道:“项籍,见过夫子。”
荆笑着道:“不用如此,你我年纪相仿。”
项羽走入书舍中,打量着这间屋子,这位支教夫子看起来很亲和。
并没有会稽郡那位名仕显得高傲。
荆也不在意一个陌生人走入自己的书舍,平日里来书舍的人也不少。
项羽见到有个妇人提着篮子,冒着雨而来,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
那妇人走到书舍门前停下脚步,从篮子中拿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端给身边的孩子,让孩子端给夫子去。
屋檐还在滴着,雨水滴到这个孩子的身上,他还缩了缩脖子,脸上带着笑意的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放在夫子面前。
“我娘说给夫子吃,夫子总是天天吃菜。”
言罢,这个孩子不等夫子说话,就快步跑着离开了。
那妇人也领着孩子回去了。
这一幕看得项羽也露出了笑容,很显然这个支教的夫子与吴中的乡民相处得很好。
但项羽也想不明白,为何叔父如此讨厌这些夫子。
荆道:“你们要一起吃吗?”
项羽依旧面带笑容,摆手道:“不用了。”
荆点着头,自顾自吃了起来,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桌上的书。
而书舍内,也整整齐齐放着一排排的书,这些书有些是纸制的,还有的是竹简的,项羽伸手想要翻看这些书,又觉得没有礼数,将手收了回来。
荆看出了这位客人的意图,又道:“无妨,可以看。”
闻言,项羽又释然一笑,也没有去拿桌上的书。
倒是桓楚拿起一卷书,就看了起来。
荆吃着饭食道:“你们也是来让孩子读书的?”
项羽摇头道:“听说此地有一个夫子,就来看看。”
闻言,见对方只是来这里看看的,荆也就没再多言,自从来吴中之后,来这里看看的人也有,谁都想要知道支教夫子是什么样的。
对此,荆已习惯了。
项羽问道:“夫子如今有弟子多少?”
荆嚼着口中的米饭,片刻之后又咽下,回道:“有六百余人。”
闻言,项羽迟疑道:“六百余人?”
“六百三十人,不会有错的。”
项羽抬头看了看草棚搭出来的屋顶,又道:“你有这么多弟子,却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你的弟子不为你做点什么吗?”
荆三两口吃完了碗中的饭,又在炉子上煮上水,回道:“我的弟子呀,都是穷苦人家,我来楚地之前听说楚人不喜我们这些支教夫子。”
先前确实有这样的传言,项羽颔首。
“直到,我来到了这里,我才发觉其实没这么多楚人抗拒支教夫子,其实来这里之后,我一直过得很好,愿意来读书的孩子也很多。”
项羽狐疑地看着荆,接着道:“你来支教是为了什么?”
陶壶中的水还烧着,荆坐在屋檐下洗着自己的碗筷,正在思考着如何回答这话。
项羽就站在这个夫子身后,等待着回答。
安静了片刻,荆才将碗筷放在了边上,他道:“人们都有各自的活法,我们这些支教夫子其实很少相聚,多数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听从县吏调配的,你说我为了什么,我可能是为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桓楚站在一旁,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中的书,他其实还听过另一个支教夫子的回话,他说是为了使命与职责。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包括稂与荆也是不一样的。
荆或许不会在吴中久留,他在此地三五年之后,可能就会离开。
支教夫子越来越多了,可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人,但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一样的。
项羽又问道:“若给你一个很好的宅邸,你想要吗?”
荆道:“就算给我一座很好的宅邸,我也住不了多久,我的老师希望我们这些人都走出去看看,去看看世间的人,去看看这天下各地的景色。”
“你就想这么一直贫穷地过下去吗?”
“穷,对我来说不是生存的必要。”
项羽蹙眉看着对方,实在是不理解对方的想法。
饭后,又有孩子回来了,他们陆续来上课。
荆从书架上挑了一卷书,递给了项羽,道:“送你了。”
项羽拿过这卷书,眼看着荆与孩子们聚在一起,便离开了。
重新翻身上马,在前往会稽郡的路上,项羽一路上无言,想着那个支教夫子的话。
桓楚策马跟在后方,低声道:“其实也不用太过在意,这些支教夫子不会影响我们的事。”
这个事就是复楚的事。
说这话时,桓楚是有点心虚的,他不想项梁去对付这些支教的夫子,而且他内心里也是十分敬仰这些人的。
项羽回到了会稽郡的住处,身上还挂着雨水,衣衫也湿漉漉的,他打开手中的这卷书仔细翻看着。
正在看着其中内容,这卷书中所言的是爱民。
坐着看书累了,项羽就侧躺着,蹙眉看着书中的理念,这卷书中所言最多的就是爱民与为民。
桓楚正在应付项梁的宴请,并且刻意没提项羽去见了支教夫子的事。
当宴席结束之后,桓楚就离开了会稽郡,其实项羽不懂荆的话语,是有原因的。
是因楚地距离关中太远,距离琅琊县也太远。
秦一统六国之后,保留了诸多楚地贵族,与项羽或者项梁往来的都是当年的贵族。
项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其实即便是琅琊县,对项羽来说是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