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政策风波

作品:《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最新网址:www.xs.fo</p>朱慈炅看起来非常爽快的提笔给刘一燝写下手令,准许刘一燝进入昭武卫拘押大营,提审释放官员。

    王坤捧过朱慈炅的重启短剑,收起剑穗,将剑首印在红色印泥里,递给朱慈炅。剑首里藏了一方玉印,是一块非常少见的白玉雕成的。

    这块玉不知出处,但通透无杂质,非常小巧漂亮,是一位朵颜牧代官献给他的天可汗的。经过平辽总监王世德之手,辗转来到朱慈炅手中,朱慈炅在天津时将此玉制成了他的私印。

    他还将这枚私印装在了重启短剑剑首,于是这印就进化成了新六卫的调兵虎符,新六卫调令必须加盖此印。

    结果要加印时还比较麻烦,短剑也有长度啊。朱慈炅自己当然不用印,别人要进出军营,甚至任命调令,都需要加印。

    在运河上时,朱慈炅又想将这枚印扣出来,当时陪在他身边的李若琏和温如孔都表示反对,说扣出来效果就大打折扣,于是就有了这枚特殊的剑印。

    印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团火焰包裹的太阳。新六卫启用后,又在右下角边框加了个很小的篆体令字,合起来就是“炅令”剑印。

    新六卫军官都喜欢收集盖有这枚剑印的的文件,要是还有朱慈炅亲笔手书,那就要供起来了。据说可以保佑家中小儿平安,万一娃娃那天中邪了,将此书烧成灰给娃娃服下,便可让诸邪避让。反正三岁亲征大胜的天子已经不是凡人了。

    朱慈炅加印顺手就直接交给了刘一燝。

    “国事劳刘先生费心了。先生病好了吗?”

    刘一燝郑重收起,很是恭敬。

    “多谢皇上关心,好多了!早上遇到张景岳,说还要服两日药,把病根除。”

    朱慈炅温和点头。

    “那就好,先生还要保重身体。朕还希望先生再为大明健康工作二十年呢!”

    刘一燝乐了,差点笑弯腰。

    “那老臣不就真成了严惟中,不妥不妥!”

    朱慈炅请刘一燝入座,亲手相扶,是一以惯之的以师相事,给足了他最在乎的面子。反正让刘一燝自己都觉得,自己要是敢背叛小皇帝,自己都不放过自己。

    小皇帝初次见面就以刘一燝全家相威胁,直接在他身边安插东厂番子的芥蒂,老刘不自觉的早已放下,反而觉得家里有个太监侍候,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殊遇。

    “昨日朕见景岳先生步履匆匆,都没有陪朕来孝陵,他在忙什么呢?”

    “哈哈,皇上可能这几日都见不到他了,他在忙着和人‘吵架’。他们那架势,老臣都得退避三舍。”刘一燝伤寒初愈,加上小皇帝刻意讨好,脸上都是笑容,心情那是相当愉快。

    朱慈炅愣了一下,随即醒悟,也算理解。是哦,张介宾难得有机会遇见如此多的名医交流,那是棋逢对手,皇帝都先放一边了哦。

    “那很好,这种‘吵架’应该越多越好,各行各业皆是如此。闭门造车永远不能推动技术进步,朝廷应该多多支持此类交流,朕相信他们每吵一次大明的医学事业就会前进一次。

    刘先生,除了医学,我们还有很多行业都可以提供类似的交流机会,让百工皆进步。”

    刘一燝笑容收敛,朱慈炅对于他插手《通报》的事避而不谈,反而故意东拉西扯。

    很明显,小皇帝已经意识到舆论武器了,这种历来为文官掌握的话语权被皇帝收编,眼前的小娃娃未来无人可制了。

    刘一燝个人觉得他的学生慧质天成,是能够改变大明颓势的明君圣主,但是掌握舆论武器的小皇帝给他一种浓浓的不安全感。

    朱一冯前天还是清官好官,一份《通报》就成了居心叵测,勾结奸商的恶吏,被万民咒骂了。连死都不放过,这种处置对朝臣而言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大恐怖。

    试想,连他刘一燝都心中不安,朝臣心中会是什么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朝廷会是什么模样。刘一燝要插手《通报》,并不是侵夺皇权,他是希望凭借自己阁老的威望来缓和朝臣的紧张,维持国家机构的稳定,和释放涉案官员是一脉相承的两步。

    怎么说,小皇帝一点就通,毫不犹豫的给了他手令,但是又对《通报》之是绝口不提。

    刘一燝充满了无力感,但也很快接受。他调整策略,暂时放下此事,未来再找机会让小皇帝不能再用这种手段了。

    两人闲聊,是老狐狸和小狐狸的默契,通过琐事增进双方关系。本是闲事,没有想到小皇帝能从闲事中快速找到国事之要,这实在让老刘叹服不已。

    “陛下此言有理,不过若要实施也挺难。朝廷总不能再制造百工疫情,给百工发勤王令吧,那不成了烽火戏诸侯?”

    这老刘,就不能正经说话吗?

    什么叫制造疫情?疫情本来就有,朕只是因势利导,你就说大明的卫生防疫重视程度有没有上一个台阶吧?未来的公共安全有没有进步吧?重启十七年的北京大疫能不能避免吧?

    朕烽火戏诸侯?朕来之前,南直几成域外,留都堪比魔都。一场军事管制,应天府才是朕的应天府。你就说,黄册人口是不是清晰明了,为大明之最?甚至应天府的卫所问题朕也解决了,应天诸卫无不欢欣鼓舞,好处多不多?

    算了,朕小人大量,不合你这老头计较。

    “刘先生不能抱残守缺,思维僵化啊。这场医者大会以令驱动,百工大会,朝廷可以以利驱动嘛。

    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大明神农奖,奖励粮食增产增收的技术方法,那么朝廷就可以凭此推动农业技术交流。

    我们也可以设立天工院鲁班奖,朕愿意将父皇留给朕的遗产捐出部分,推动大明的木工技术。诸如此类。”

    刘一燝看朱慈炅无可救药了,还骂老夫,改天给你讲讲什么是道,什么事持正。

    小家伙,你长歪了!

    不过,农业用大明之名,木工为何冠以天工院?——啊,天启木工院。

    刘一燝非常憋屈,难道小皇帝也知道了老夫木工房阁老的外号?

    刘一燝不想跟朱慈炅扯这个话题了,花钱不讨好还废心力的事他才不想办,推给黄立极再说,不是说他才是正经首辅吗。

    “陛下言之有理,不过,此事由北京推动方合正朔。对了,老臣昨日收到一份地契,陛下可以解说一二吗?”

    说完从袖中掏出一张红纸地契递给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