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89章 惧怕突厥 皇上太子同患软骨病
作品:《大唐公主之无敌战神》 皇帝就是皇帝,想要什么就来什么!还真的有人搬梯子来了,及时地搬来了,就在此刻!
给老李搬梯子的是突厥人。
边境发来了战报:突厥大可汗颉利亲自出马,与小可汗突利联合出兵,倾全国精锐之师南下,兵锋直指原州,显然有入侵关中、进逼长安的企图。
听到这个紧急消息,李渊此刻没有着急,反而是宽心了,因为他终于可以在三个嫡子面前体面下台了。
他不仅当即停止了对秦王的责备,还像耍变脸术一样,他怒容顿消、笑容骤起,起身走到二郎跟前,一把将他扶起,还说了几句慰勉之言,并帮他戴上王冠,系好腰带,最后和颜悦色地要李世民留下来与自己和太子一道商议对付突厥的策略。
次日,李渊诏来当朝重臣,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抗突方略。
会议上,居然有人提出了迁都的动议,也就是要把都城从长安迁到内地,以远离与突厥的边境线,有效避免突厥对帝国政治心脏的战略威胁。这些人还建议在迁都前,一把火焚毁长安城。利用是只要突厥人没有财帛可抢,日后自然就不会再犯大唐了。
如此“丧都辱国”、软弱畏敌、消极荒谬、匪夷所思的提议,任何一个有点骨气的帝王和臣子都会不假思索地嗤之以鼻,甚至会当即将提议者拉出去斩首示众。
然而,让所有人都失望的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李渊不知道是因为年老缺铁缺钙而得了“骨质疏松软骨病”,还是在胡人面前吓得阳痿不举加间歇性弱智,居然采纳这个迁都提议。
老李素来患有“软骨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此之前,他曾经两度有过意欲放弃“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投降主义历史:第一回要追溯到他起兵南下路程中所遇到的第一道难关———霍邑之时,他怀疑“革命的红旗还能够扛多久”,对前途持悲观态度而想半途而废;第二回是在龙兴之地晋阳被刘武周宋金刚占领后,失去保卫李唐发源地的信心而决定放弃河东。
虽然此时的大唐还处于建国初期,才刚刚重新统一华夏没有多长时间而结束战争,要对付强大的突厥人,的确是还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然而,毕竟现在大唐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总不至于在还没有开始商讨御敌策略之前就自己先认怂了吧!
作为唐朝第一大臣,尚书仆射裴寂不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给皇上出主意,排忧解难,反而是主动传染上了皇上的“软骨病”,赞同迁都。
而作为一国储君的太子李建成竟然也举双手赞成迁都提议,眼睁睁地看着父皇要将依靠无数唐军将士的鲜血打拼下来的京城、无数百姓的汗水
建设起来的大都,拱手送给北狄突厥人,而全然没有一点怜恤之意。
满朝文武的心,都在颤抖,连朝堂都被颤抖得摇摇晃晃!
将来李唐江山交托到这么一个年纪轻轻就已经患了“骨质疏松软骨病”的人,还有希望吗?“软骨病”再持续下去,太子不就要从哺乳动物,退化成软体动物了吗?
不用说也能够猜到,齐王李元吉也附和父皇,赞成投降。他的态度没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跟随太子,看父皇眼色行事,本就是他的唯一抉择。
就这样,大唐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一小撮人物,达成了一致决议:迁都乡野,溜之大吉!
这就等于向突厥人举起了白旗、递上了降书:尊敬的颉利可汗,尊敬的突厥大人们,我们卑下的唐民们翘首期盼你们的到来,我们暂避乡野,请你们入主长安!
李渊当即下令,命中书侍郎宇文士及次日出发,越过南山,前往樊、邓今湖北襄樊一带考察新都地点。
一时间,整个太极殿仿佛发生了7级地震,那九根要34人才能够环抱的大柱子仿佛在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随时都可能折断倾倒,诺大个殿堂摇摇欲坠,顷刻就要坍塌!大殿里的人们也随时准备着起跑,争先恐后走上逃生之路,让大唐帝国及其子民走上逃亡之路。
在这面临京城生死存亡、新朝兴衰主奴的抉择之际,天佑大唐不灭!秦王李世民在此挺身而出,他高喊:“万万不可!放弃长安,就等于放弃大唐!”
他跪倒在父皇面前,义正言辞地劝谏:“戎狄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的祸患,有何可惧!陛下圣明英武,晋阳兴兵,鼎定中原,立大唐王业。如今已有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岂能因为胡人骚扰一下边境,就忙着迁都躲避,给今人带来耻辱,让后人百世耻笑!当年霍去病不过汉代一员武将,犹能立志消灭匈奴,而我身居藩王之位,岂可不战而自降,臣敢请求数年期限,到时定当缚住颉利可汗,拴住他的脖子牵到宫门正法。如若不成,再迁都也不晚。”
太子对敌“骨质疏松”,对待自己人可没有“软骨病”,反而是“铁骨铮铮!”他不屑地瞥了秦王一眼,抢在父皇之先,呵斥他说当年西汉的樊哙也曾大言不惭,在朝堂上信誓旦旦说要率十万部众横扫匈奴,结果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秦王今天的话与樊哙的豪言壮语何其相似。
李世民没有在意太子的嘲讽,而是据理力争,并明确表态:不出十年,他必定摆平突厥!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李世民此言绝无虚妄,贞观三年,李世民一举灭了东突厥,活捉了颉利可汗,囚禁于长安,直
至其在狱中郁闷而死。
其实,当庭的许多朝臣们在内心都是反对迁都提议的,认为那是一个动摇国本、瓦解军心的馊主意。
但是,鉴于大唐三大权利人物都已经抢先定了调子,他们即使不想和弦伴奏,也只能保持缄默,不敢犯言直谏弹反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