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暗流涌动

作品:《风入松歌

    杜福等人被擒的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晋朝堂和世家大族间激起千层浪。谢府内,气氛凝重而紧张,谢安端坐在主位上,神色严峻,下方依次坐着谢玄、谢真石、谢道韫、王凝之,以及新晋的陈绍明。

    “杜家此次私藏兵器,绝非一时兴起,背后必然有庚家、褚家等外戚势力支持。”谢安目光如炬,扫视众人,“他们这是在试探我谢家的底线,妄图打破如今的权力平衡。”

    谢玄握紧拳头,沉声道:“叔父,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此次杜家栽了跟头,他们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定会伺机报复。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准备,扩充府中护卫,联络王家等盟友,以防不测。”

    谢道韫轻轻点头,补充道:“玄弟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能只靠武力。如今朝堂之上,舆论也极为重要。我们需得让陛下知晓杜家的恶行,让他们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王凝之也接口道:“道韫说得对。我会修书一封,让父亲在朝堂上适时提出此事,揭露杜家阴谋。”

    谢真石却皱着眉头,有些担忧地说:“可是,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杜家这批兵器的真正用途,以及他们和庚家、褚家的具体计划。盲目行动,只怕会中了他们的圈套。”

    众人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陈绍明。谢安微微颔首,问道:“绍明,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陈绍明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作为穿越者,他对东晋的历史走向有一定了解,但具体细节还需谨慎分析。“谢公,依在下之见,杜家这批兵器,或许不仅仅是为了针对谢家,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在局势动荡时,能够掌控朝堂,甚至……”他顿了顿,目光坚定,“甚至扶持新君,彻底颠覆现有格局。”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惊。谢安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凝重:“绍明,此话当真?若他们真有此野心,那问题就严重了。”

    陈绍明继续说道:“如今陛下体弱,太子年幼,庚家、褚家作为外戚,势力庞大,早就对权力觊觎已久。杜家此次行动,很可能是他们计划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确凿证据,揭露他们的阴谋,同时加强对皇室的保护,以防他们狗急跳墙。”

    谢玄沉思片刻,道:“绍明说得有理。我们可以从杜福等人身上入手,严刑逼供,看能否问出更多线索。另外,派人密切监视庚家、褚家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

    谢安点头同意:“就这么办。玄弟,你负责审讯杜福;真石,你安排暗卫监视庚、褚两家;道韫、凝之,你们与王家沟通,筹备朝堂之事;绍明,你协助玄弟,一同审讯杜福,若有什么想法,随时提出。”

    众人领命而去。此时,丫鬟匆匆来报:“夫人,小姐吵着要见您,已在花园等候多时。”谢真石闻言,歉意地看了众人一眼:“是小女蒜子,年纪小不懂事,诸位莫怪。”

    谢安笑着摆摆手:“孩子心性,无妨。正好也让蒜子过来,一家人许久没聚齐了。”不多时,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迈着轻快的步子跑了进来,她穿着鹅黄色的襦裙,发间别着两朵新鲜的蔷薇花,见到谢真石便扑进她怀里:“母亲,你怎么才来,我都等好久啦!”

    谢真石刮了刮她的鼻子,温柔道:“有正事要忙,我的小淘气。快来见过诸位长辈。”褚蒜子转着大眼睛,有模有样地给众人行礼,最后停在陈绍明面前,歪着头打量:“你是新来的哥哥吗?眼神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陈绍明被她的话逗笑,蹲下身与她平视:“是啊,蒜子小姐觉得哪里不一样?”褚蒜子伸手比划:“说不上来,就像……就像爹爹书房里那面铜镜,能照出好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谢真石眼中闪过惊讶,没想到女儿能有这般形容。

    王羲之抚掌大笑:“蒜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日后必是不输道韫的奇女子。”谢道韫也笑着点头,慈爱地看着褚蒜子。

    这时,仆人前来禀报王羲之携幼子王献之到访谢府,正于墨香阁举办书法雅集,邀请谢家众人同赏。谢安微微皱眉,思忖片刻后道:“如今局势紧张,但王羲之在文坛与朝堂影响力深远,此次雅集不可不去。绍明,你也一同前往,或许能从王右军处寻得启发。”

    墨香阁内,檀香袅袅,案上摆满宣纸、砚台与各色毛笔。王羲之宽袍广袖,手持狼毫,正挥毫书写《兰亭集序》片段,笔走龙蛇间,气韵非凡。一旁年仅数岁的王献之,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专注地看着父亲写字,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满是崇拜。

    谢安等人带着褚蒜子步入阁中,王羲之搁笔起身,微笑着行礼:“安石兄,诸位来得正好。献之近日痴迷书法,吵着要我带他来谢府,说想见识谢家的墨宝。”他目光扫过众人,敏锐察觉到气氛凝重,“不过看诸位神色,怕是有烦心事?”

    谢安轻叹一声,将杜家私藏兵器之事简略告知。王羲之闻言,神色一凛:“庚、褚、杜三家勾结,野心昭然若揭。朝堂风云变幻,我虽醉心书法,却也知此事关系东晋存亡。”他踱步至窗边,望着远处的山峦,“王家与谢家同气连枝,定当共渡难关。”

    说话间,褚蒜子挣脱谢真石的手,跑到王献之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手中的毛笔:“小弟弟,你会写漂亮的字吗?我也会哦!”说着便拿起一支小毛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平安”二字,虽然笔法稚嫩,却透着一股灵动之气。

    王献之眼睛一亮:“写得真好!我们一起写好不好?”两个孩子很快玩闹在一起。陈绍明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模样,想到即将到来的危机,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趁着气氛缓和,陈绍明看向王羲之:“王右军,如今我们需寻得更有力证据扳倒庚、褚两家。以您在江湖与朝堂的人脉,不知能否助我们一臂之力?”

    王羲之抚须沉思:“我与不少江湖隐士交好,或许能从他们口中探得消息。不过此事需暗中进行,切莫打草惊蛇。”他转头对王凝之道:“凝之,你速回王家,告知你父亲,让他留意朝堂动向,若有风吹草动,即刻通报。”

    之后陈绍明跟着谢玄来到地牢审讯杜福,谢真石安排暗卫监视庚、褚两家。当谢真石派出的暗卫传来庚家、褚家可疑动向的消息时,褚蒜子抱着自己的布偶,站在谢真石房门口小声说:“母亲,我听到下人们说外面不安全,你出去一定要小心。”谢真石心中一暖,紧紧抱住女儿,更坚定了要查清真相,守护家人和东晋安宁的决心。

    谢道韫和王凝之回到谢府商议对策时,褚蒜子趴在桌子上,用木炭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小人,一边画一边嘀咕:“要是我快快长大就好了,就能帮母亲一起打坏人。”她稚嫩的话语,让在场众人心中泛起涟漪,也为这紧张压抑的局势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情。

    陈绍明领命与谢真石一同执行打入江湖势力内部的危险任务时,回头看了眼在谢府门口向他们挥手的褚蒜子,知道自己背负的不仅是谢家的安危,更是为了守护像褚蒜子这样的孩子能在和平中成长。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带着这份牵挂与责任,陈绍明和谢真石踏入了暗流涌动的江湖,探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