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朕能怎么办?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最新网址:www.xs.fo</p>给卫满朝鲜,以及被卫满覆灭的芥子朝鲜政权,包括卫满朝鲜、芥子朝鲜两个政权,进行官方政治定性,其实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好比当年,吕太后在孝惠皇帝刘盈,以及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在位的十五年时间内,女身临朝,执掌汉室天下;
而在吕太后驾崩后,又发生了以吕氏外戚为‘首恶’的诸吕之乱。
彼时,为了给诸吕之乱,以及与吕氏外戚剪不断、理还乱的吕太后进行政治定性,太宗皇帝也同样是愁坏了脑袋。
因为政治定性这个东西,并非浅显、通俗意义上的,从客观角度判定是非对错这么简单。
政治定性,是必然会以政治立场为基准,而后进行的政治活动。
便说当年的诸吕之乱,以及诸吕外戚与吕太后之间的关联,如果单纯以事实、客观现实为依据,那事态自然是一目了然。
——吕太后在孝惠,已经前、后少帝在位期间,因天子年弱未冠而代掌朝政,并不违反程序合法性。
但在‘合法代掌朝政’的过程中,吕太后出于种种原因,对自家外戚吕氏进行过度的——过高频次、过高力度的提携和提拔,最终也间接导致了诸吕之乱的发生。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无论吕太后提携、提拔自家外戚的意图是什么——无论是为了宗庙、社稷,还是一家一姓的私欲,诸吕之乱的爆发,吕太后都有着难辞其咎的连带责任。
用后世人更能理解的话来说,便是诸吕之乱,直接发动的诸吕外戚为主责,让诸吕外戚得以掌握叛乱能力的吕太后为次责。
当然,这是以吕太后‘并无私心,提携吕氏皆为国家’为前提,所得出的结论。
如果将吕太后提携、提拔自家外戚,将自家外戚遍封为王侯将相,归类为吕太后给自己的娘家捞好处,那诸吕之乱的定性就又有不同了。
——居长乐而号太后,以权谋私,挖汉家墙角!
为了一己私欲,让吕氏这么一家没有德行、不配得到权力的外戚家族,最终掌握了足以发动一场政变的滔天权势!
甚至于,在临终前,未必没有授意吕氏外戚‘先下手为强’,亲自主导了那场诸吕之乱!
如果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定性,那诸吕之乱,吕太后就不再是‘次责’了,而是和发动叛乱的诸吕外戚,并列为主责。
或者应该说:在这套定性逻辑下,吕太后本身,也会被划入‘诸吕外戚’这一阵营。
以上,便是从事实、客观现实角度出发,能为诸吕之乱做出的两种定性。
但最终,这两种定性均为被采纳,均未成为汉家针对诸吕之乱,所做出的官方政治定性。
为什么?
因为政治定性,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立场。
而且,当年的诸吕之乱,让汉家的权力中枢:长安朝堂,不得不同时处于三个立场;
长安朝堂最终,针对诸吕之乱得出的政治定性,必须同时符合这三方立场,才能真正让此事翻篇。
——第一个立场,是汉家、老刘家的立场。
从这个立场上来看,吕太后作为高皇帝刘邦的发妻正室,孝惠皇帝刘盈的生身嫡母,其实是和汉天子一样,属于理论上‘不能有错’的特殊身份的。
在这个时代,皇帝不会有错,也不能有错,就算真错了,也是这个天下错了,是这宇宙星辰错了。
原本,天下人公认有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
结果太祖高皇帝刘邦一句‘我咋记得还有个黑帝?’,四帝便此变成了五帝。
刘邦又问了一句:既然有五帝,那怎么不见黑帝庙,只有其余白、青、黄、赤四帝庙?
底下的官员只能回答:是咱们的工作疏忽,居然忘记建造黑帝庙了,实在不应该。
马上修!
马上建……
这就是皇帝不能有错,谁错都不会是皇帝的错这一说法最真实、最直观的写照。
而从汉家、老刘家的立场来看,吕太后,也同样是不会错、不能错的。
因为只要吕太后‘错’了,那就要衍生出许多问题。
——这么一个‘错’的人,太祖刘邦为什么要娶?
——这岂不是遇人不淑,识人不明?
还有孝惠刘盈——有这么一个‘错’的母亲,太祖刘邦为何还要与立孝惠皇帝?
这样一来,逻辑就非常通顺了。
太祖高皇帝不能有错。
所以,太祖高皇帝娶吕后是对的,和吕后生孝惠刘盈是对的,与立刘盈也同样是对的。
故而,孝惠刘盈不能死‘错’的皇帝人选,吕太后也不能是‘错’的太后人选。
既然吕后是‘对’的太后人选,那吕太后所做的一切,便也都是对的。
包括但不限于:遍封诸吕。
这就使得诸吕之乱结束后,汉家针对诸吕之乱的政治定性,绝不能把吕太后给牵连进去。
为了维护汉家,以及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的正面形象,吕太后唯一可以和诛吕之乱扯上关联的点,便是‘一时不察,没能在临死前提前规避这一风险’。
顶天了去,也就是所托非人,没能看清吕产、吕禄等人的狼子野心,所托非人——错误的把汉家的政权交接事宜,交到了不该染指如此权利的贼子手中。
说白了,就是让吕太后做不粘锅。
哪怕吕氏外戚把天捅破了,也绝不能让吕太后,和此事扯上哪怕半点关联。
这,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立场:汉家、老刘家的立场。
第二个立场,是彼时,几乎全员参与诛灭诸吕的满朝公卿大臣、元勋贵戚的立场。
从他们的立场上来讲,诛灭诸吕,包括迎立代王,都必须是无比伟大、无比正义的——尤其重要的,得是‘合法’的举动。
因为倘若不这样——倘若诸吕不正义、不伟大,甚至不合法,那就会让事态直接倒向另外一个极端;
会让‘诸侯大臣里应外合,共诛诸吕’,变成‘叛王贼臣内外勾结,颠覆社稷’。
所以,他们平灭诸吕,杀老吕家满门,迎立代王,都得是对的。
反之,发动诸吕之乱,被诸侯大臣所平定、诛灭的吕氏满门,就都得是‘错’的。
而且,因为诸侯大臣共诛诸吕,是伟大、正义,合法的,所以被灭满门的诸吕外戚,就必须是罪大恶极、获罪于天,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说白了,就是为了全面认可‘诛吕功臣’群体的功劳,必须全面否定诸吕外戚。
包括但不限于: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等一代先祖,在汉家开国过程中的功劳,乃至于,吕氏外戚崛起过程中,吕太后所提供的帮助……
只有这样——只有把老吕家,包括吕太后在内的所有吕氏子弟,都归为‘罪无可恕’的大逆贼,才能让共诛诸吕的诸侯大臣,被钉死在功臣簿上;
并彻底掩盖他们,通过非法手段——通过发动政变颠覆长安朝堂,甚至插手‘天子废立’之事的本质。
到这里,事态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老刘家要脸,要维护自家,尤其是太祖高皇帝的颜面,所以必须要把吕太后,从诸吕之乱的漩涡中‘摘’出来;
而诛吕功臣要自己的性命、要把诛吕之功焊死在脸上,所以必须把吕太后也拉下水,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正确性。
——如果不是吕太后如此倒行逆施,这般逆天而为,我们也不至于通过这种方式,来评定关乎社稷存亡的诛吕之乱!
这就使得这两方的立场,站在了绝对的对立面。
偏偏这两方立场,还不是被两波人各占其一,而是绝大多数人,都得同时兼顾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立场。
——作为诛吕功臣之首的陈平、周勃等功侯元勋,也同样是汉家的臣,也同样需要维护汉家、维护太祖高皇帝的颜面;
与汉家荣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也都多半参与了平灭诸吕的行动,也都需要维护自己‘诛吕功臣’的功臣身份。
也就是在这错综复杂,令人眉头直皱的对立立场中,第三个立场的出现,更是彻底把水搅混了。
——太宗孝文皇帝的立场。
这一立场,无疑是最为复杂的。
首先,太宗孝文皇帝,是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子嗣;
而太宗皇帝得以入继大统,也同样是因为‘太祖子嗣’这一血脉身份加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太宗孝文皇帝,是需要维护太祖高皇帝的。
与此同时,作为自代地入继大统的汉天子,太宗皇帝也天然需要维护汉家的颜面。
如此说来,太宗孝文皇帝,似乎也需要把吕太后,从诸吕之乱的漩涡中摘出来?
不;
还没完。
从以上这个方面来讲,确实如此。
但换个角度来讲,却又不是如此了。
——从‘太祖皇帝子嗣’‘汉天子’的角度,太宗皇帝是得维护吕太后的;
但偏偏太宗皇帝,并非吕太后所生。
这就使得太宗皇帝,又需要尽可能弱化、淡化,甚至黑化吕太后,从而抬高自己的生母:孝文薄太后。
得维护自己的父亲,却又不能维护自己的嫡母;得维护家族的颜面,又不得不为了亲妈,把后妈黑一黑——左右脑互博了属于是。
再有,便是太宗孝文皇帝之所以能从代地入继大统,是由于诸吕之乱,让汉家的后少帝被归为‘吕氏淫乱后宫所出’的野种。
作为诛吕行动的受益者,太宗皇帝,理论上是要和作为诛吕功臣的陈平、周勃等元勋老臣站在一边的。
也就是说,因诸吕之乱而收益的太宗皇帝,是要感谢平乱的功臣们,并尽可能和他们站在同一立场的。
即:认可诛吕功臣们是伟大的、正义的,合法的。
但~是;
又一个但是。
但是,这是在太宗皇帝,从代地入继大统之前。
——我还没做皇帝,我还只是代王,你们要接我去长安做皇帝,那我肯定要感谢你们。
但去了长安,我就是皇帝了,你们就不再是‘扶我坐上皇位’的功臣,而是阻止我执掌大权的权臣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无疑和你们站在对立面,你们想干什么,我就该阻止你们干什么。
一边感谢陈平、周勃扶立自己,一边又因为陈平、周勃专权而敌视他们——又一层面的左右脑互博。
到这里,三方立场才总算到齐。
汉家、老刘家的立场;
诛吕功臣的立场;
太宗孝文皇帝的立场。
这三方立场,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规避、可以不去管,不去满足的。
因为诸吕之乱结束后,汉家还在,老刘家还在;
而诸吕之乱,是诛吕功臣们所平定,彼时的汉家,也因此掌握在他们手中;
至于太宗孝文皇帝——再怎么没有权利、再怎么泥塑雕像,也好歹是汉天子。
三方立场都有不得不满足、不得不照顾的理由,而三方立场、诉求又都截然相反,南辕北辙。
怎么办?
最终,太宗孝文皇帝只能决定:和稀泥。
——汉家的颜面,老刘家的体面,太祖高皇帝的遗德,是必须照顾的;
但吕太后,却是可以尽量少提,降低其存在感,即不批判,也不赞扬的。
孝惠皇帝,也是可以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的。
——诛吕功臣们的功劳,是必须要认可的。
但作为反派的诸吕外戚,却也是可以尽量少提,甚至不提的。
诛吕固然有功;
那咱们就只说功。
至于诸吕之罪,死都死绝了,还提他作甚?
什么?
吕太后?
不是说好了少提的嘛……
至于自己的立场,太宗孝文皇帝,则采取了非常高明的做法。
——和朕没关系。
——朕什么都不知道
诸吕之乱是怎么个过程,少帝兄弟到底是谁家的种,最后又是怎么死的,朕都不知道;
朕在晋阳做代王做得好好的,突然就被这些人接去长安,说要做汉家的天子了。
等朕到了长安,吕太后驾崩了,诸吕没了,朕稀里糊涂就成了天子。
朕能怎么办?
还不是只能听他们的话,替死去的老爹刘邦、哥哥刘盈,稍稍看顾一下这汉家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