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给夸父工程添上血肉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最新网址:www.xs.fo</p>伴随着“夸父逐日”方案的成功立项,还有一件事迫在眉睫,那就是项目各领域的带头人要如何定夺。

    领导的那句“要人给人”可不是说说而已,不动则已,一旦决断可谓是举全国之力来支持这一项目。

    只是支持不意味着要把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派过去,且不说用不用得上,保密性也根本没法得到保证。

    那么人选筛选就是一大难关。

    通常各个科研项目都是经过概念设计与预研阶段,这一阶段可能就耗费不下五年时间了。

    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物理预研与模拟、各领域的负责人、以及各分组项目间的预算等。

    结果这起码五到十年的一大关,被洛珞一纸方案书给直接略过了。

    是的,相比于其他项目的启动书,一步步谨小慎微的摸索着前进,洛珞的方案里压根就没有什么B计划,C计划的,完全是一条路走到黑。

    在一些设计方面构思之大胆,即便是那些浸淫这一领域几十年的老专家们,也不禁暗暗咂舌。

    毕竟方案前面出错可就是满盘皆输,谁会笃定自己每一步都走的那么正确,一点不给自己留后路呢?

    洛珞:我能。

    无论他们苦思冥想都想不通这个方案的自信心是从哪来的,但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没有人能反驳的了。

    以至于……预研工作整体跳过,步入到了工程设计与原型验证上。

    不过这一步,也让洛珞一个人完成了大半。

    核心系统的设计已经完成了七七八八,只待他努力把设计和系统要求的差距缩小,直到他口袋里的积分刚好够的时候,就一举花掉。

    用【流形重构】来最终完成系统设计。

    剩下的就只剩原型部件测试了。

    而材料方面更是重中之重,洛珞作为总设计师,不仅要总揽调配全局,还要根据项目进展不时的修改方案,哪里能事事躬亲。

    所以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就至关重要了。

    ……

    窗外,七月底的合肥烈日炎炎,炽热的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窗外树梢上不知疲倦的蝉鸣,发出一阵紧似一阵的嘶鸣。

    万明远院士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桌上摊开着他熟悉的ES装置图纸和一些前沿物理论文。

    他的眼镜搁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按压着眉心,显得有些疲惫。

    科工委的张云超书记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神情十分严肃。。

    气氛,比窗外凝固的热浪更沉。

    张云超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像投入深潭的石子:

    “万院士,‘火种’工程已经立起来了,箭在弦上,洛总师那边,方案是骨架,理论是灵魂,但血肉骨骼,还得靠咱们聚变领域最坚实的肩膀。”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万明远:

    “项目架构搭建在即,核心攻关小组的负责人选,至关紧要,您是国内聚变领域的定海神针,识人最明,眼光最准。”

    “这个担子,无论如何,需要您帮着掌掌舵,推荐最合适的人,去顶住那些关键隘口。”

    万明远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甚至还有那么点不可思议。

    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啊!?

    他伸手拿起茶杯,啜了一口早已温凉的茶水,那苦涩的味道似乎直入心底。

    “夸父逐日……”

    万明远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指尖敲了敲那份他早已熟稔于胸的方案:

    “张书记,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它走的路子,跟我们ES,跟国际上托卡马克这条主流,几乎是……背道而驰。”

    他将茶杯重重放下,陶瓷杯底与桌面碰撞出清脆却沉重的一响,仿佛也在诉说着他内心巨大的冲击波。

    “这计划要是动起来,要人、要钱、要资源,从哪儿来?”

    万明远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自嘲和悲愤:

    “还不是得从我们这些已有的锅里往外舀!ES怎么办?ER的进度怎么追?几百亿砸进去的项目,不能说停就停!”

    他的目光直视着张云超:

    “您这是让我……从我自己的碗里把肉抢走,送到别人的锅里去煮,煮好了可能还要分不清是我的锅还是别人的锅!抢了钱,还要我帮忙点人头送去?!”

    他摊了摊手:

    “钱从我碗里抢,人还要我帮忙凑啊!这简直是…”

    后半句话他硬生生咽了回去,但办公室里的空气已经紧绷到了极点。

    窗外的蝉鸣此刻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尖锐的噪音。

    他可是搞全超导托卡马克的,跟磁箍缩惯性约束可不是你侬我侬的关系,即便不说敌对,那也是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

    现在上面摆明了觉得这条路走的太慢,或者可能走不通,想要尝试另一条路了。

    这么大的项目经费可不是个小数目,单是初期的启动资金估计就不下百亿,这钱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填上的,大概率是从其他项目上削减了,至于这一刀会砍在哪……还用想吗,九成是要砍在他的大动脉上了。

    所以现在钱从他这抢,人还得让他帮忙凑啊!

    张云超闻言没有丝毫愠怒,他理解万院士的不甘,但这不是理由。

    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依旧沉静如渊,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知道,万院士,我知道您的难处,知道ES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但国家战略面前,没有小家,只有大业!”

    “那份方案的理论价值您比我清楚,那份液态金属流型拓扑图,那份动态浸润平衡的临界曲线,那份撕裂模控制的频率图谱……不是空中楼阁,是有严密逻辑支撑的、指向另一种聚变可能性的启明星!”

    张云超的声音斩钉截铁:

    “这条路,是国家决定要闯一闯的新路!新路难开,缺的不是开路的决心,是开路的利斧!这斧子,就是人!最顶尖的人!”

    “您问我ES怎么办?ER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只有华夏手里握着真正的聚变火种,我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无论哪条路先点燃太阳,都是华夏的荣耀!”

    长时间的寂静。

    万明远脸上的不甘、忧虑渐渐沉淀下来,被一种更深沉的东西取代。

    他重新拿起眼镜戴上,目光变得专注、锐利,仿佛回到了审视实验数据的时刻。

    他确实很想看到聚变之火点燃的那一刻,而且在此之前他其实只想在自己负责的ES上看到这一幕。

    但是现在……

    他深吸一口气,那份属于学者的冷静和责任感重新占据了上风。

    他的手指,点向了摊在桌面的一份内部通讯录和人员评估报告。

    “路总要有人走……”

    万明远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割舍后的决断:

    “材料关,是的第一道命门!多层仿生蜂巢结构,极端的辐照、极端的温度、动态的液态金属浸润……这事,非王启明不可!”

    指尖重重落在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标识旁。

    “他对这方案的精妙之处一眼洞穿,更知其实现的艰难,只有他扛得起这面旗,也只有他能把那套理论框架压进现实,建专用的极端辐照环境测试平台,不计代价攻关材料!”

    张云超眼神一亮,立刻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下这个名字:

    “好!王启明,担纲第一壁材料体系!科学院保障到位!”

    万明远的手指如棋手落子,没有丝毫犹豫,又精准地向下滑向另一个名字:

    “能量循环的血脉——液态LPb三合一的流动、散热、氚增殖,在强磁场下的稳定闭环和精密流控!这份流型图谱的精妙与凶险,只有一个人能驾驭:周建军,给他建磁场下液态金属的专用实验回路!边建边探,摸清稳定性的边界!”

    “明白!”

    张云超立刻记下。

    “束缚那亿度核心的笼子——微型高强超导磁体!”

    万明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流畅,手指点到了西南物理研究所:

    “磁箍缩的瞬时强场不是稳态约束!微型化集成的死结、高温超导的极限、电磁力的平衡、毫秒级的控制响应,这系统工程,只有李卫国这个老工程师能捋得清!”

    “他扎根大型装置几十年,最懂得如何让复杂的蓝图扎根大地!让他牵头,整合全国尖端的超导团队,成立联合攻关组!”

    “李卫国!磁体与动态约束系统总负责!协调由西南所统筹!”

    张云超的再次写道。

    万明远的目光最后落到激光系统要求那骇人的指标上:

    “点火之矛!超强脉冲激光阵列!毫秒级的精度,10^22W/c的狂暴!这几乎是要再造一套激光系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陈光华!”

    “他对高能激光的狂热和执着,能点燃这把‘太阳’前的引信!启动预研,新材料储能、真空强场开关、光路同步控制,基础环节重新来过,这任务他接得住!”

    “陈光华!激光点火系统负责人!”

    张云超继续写道。

    万明远没有停歇,语速沉稳,又接连点出几个关键位置:

    “理论模拟与验证平台,洛教授和水木大学这边搭建最佳,需要超算专属通道……强辐照环境电子系统集成,非秦峰院士不可……爆发能量的收集转化,谢红兵研究员的工程经验无可替代……还有靶丸制造与燃料注入时序控制,赵海波教授……”

    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横亘在“夸父”路上的雄关隘口;每一项任命,都意味着一个领域的尖端力量将被集中调动。

    办公室里的空气从凝滞、对抗,终于变成了高速运转的齿轮。

    沙沙的书写声取代了激烈的言语,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也变得规律起来,仿佛在为这场决定华夏聚变新道路的关键“点兵”伴奏。

    张云超放下笔,厚厚一叠记录已写满人名与职责。

    他站起身来,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名单,神情无比的郑重:

    “万老,感谢您的支持!”

    万明远点了点头,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依旧,却又添了几分忧虑:

    “张书记,名单我给你了,人也调给你了,但最后,我还是要多嘴问一下,夸父工程的总设计师是……?”

    “水木的洛珞教授,这个方案也是出自他一人之手。”

    之前还一个字都不愿意多透露的张云超,时隔一个多月,此刻却丝毫没有犹豫的把洛珞的名字说了出来。

    虽然项目依旧是秘密进行,但这次洛珞首次担任总设计师,就意味着要正式走到台前来了。

    还没有哪个科研项目的总师连面都不露的,而且这次项目涉及的内容太广太杂,再想让洛珞像以前那样隐居幕后指挥,或者查缺补漏是不能了。

    洛珞的身份信息依旧是高度机密,但随着他这次担任总师,起码在项目上和整个聚变工程体系内,乃至核工业集团和这边的物质科学研究院,他的身份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

    尤其是对于万院士这样的学术带头人来说,现在已经可以直说无妨了。

    “果然是他,后生可畏啊。”

    即便之前就有所预料,但此刻得到证实,万明远还是大为震撼,尤其是对于整个方案都是出自那位洛教授一人之手的话,他就更加惊讶了。

    只是……

    “他一个24岁的年轻人直接做总师?”

    震撼归震撼,但该发表的疑问他还是要说。

    即便对于那位洛教授在学术上的成果,他是从心底里佩服,也为华国数学界、物理界有这样顶尖的人才诞生感到庆幸,但学术和研究是两回事。

    在这一点上,国内所有的“老教授”们应该都是同样的想法。

    张云超沉稳的目光迎上万明远惊疑交织的眼神。

    他丝毫不意外对方的反应,甚至觉得这反应比预想中要克制得多——换做是他,乍一听闻此事,心中惊涛骇浪恐怕只会更甚。

    不过他没有立刻反驳或解释,而是先将手中那份写满名字和职责的名单,轻轻推到万明远面前,纸张边缘平整地压在ES装置的图纸上,新旧两个世界的蓝图在这一刻微妙地重叠。

    “万老”

    张云超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我知道这个年龄,在这个位置上意味着什么,如果是别人,我甚至比您更难以置信。”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在茶杯边缘摩挲了一下,仿佛在斟酌字句的份量。

    “但洛珞……他不是‘别人’。”

    张云超抬起眼,锐利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万明远的疑虑:

    “您仔细看过这份方案了,不是吗?那份‘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临界曲线图’,那份撕裂模抑制的频率窗口图谱……您跟我说过,那是需要对物理本质的洞察力达到某种高度,才能描绘的界限!”

    万明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终究化成一声意味不明的轻哼,算是默认。

    他确实被那些图表的精妙逻辑所震撼,原以为是另一支秘密团队的杰作,没想到居然是出自洛珞一人之手。

    “经验可以指导执行,可以规避风险,可以传授技术。”

    张云超凝视着万明远:

    “但引领一次颠覆性的探索,需要的是足以照亮未来的智慧,洛珞,他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者,他就是那个能创造奇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