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启程!追赶太阳!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最新网址:www.xs.fo</p>科工委张云超的办公室里,厚重的防光窗帘隔绝了窗外刺目的阳光。
张云超摊开万明远院士亲笔圈定的名单,指尖划过一个个代表着各自领域巅峰的名字:
王启明、周建军、李卫国、陈光华……旁边,安全部门“特殊项目协调组”的负责人吴峻少校,面容如铁铸般沉静,眼神却锐利如鹰隺,审视着这份即将撬动华国核心科技力量的密钥。
“名单确认无误。”
张云超的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火种工程启动在即,这些同志……就要麻烦你们一趟了。”
吴峻点头,动作简洁有力,无声胜有声:
“保密条例已前置部署,行动组就位,我们将按照最高规程执行,过程漫长,但安全重于一切。”
他面前的加密公文包里,是早已准备好的一套套“密不透风”的征询方案和预案。
行动,在严格控制的时空中悄然铺开。
同一时间,沪上,中科院某尖端材料研究所深处。
特种抗辐照材料研究室主任王启明教授刚结束一个关于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内部研讨会,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
回到办公室,便看到所党官员神色凝重地站在门口,身旁是一位身着深灰色便服、气质冷峻、眼神平静如深潭的中年男子。
“王主任”
书记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肃穆:
“这位同志是上级派来的,有极其重要的任务要与你单独沟通,现在,请去三号保密室。”
王启明心中凛然,他经历过保密项目,但如此阵仗,由所党官员亲自引领并启用保密室谈话的,这还是第一次。
他没有问任何问题,只是微微点头,拿起笔记本跟在后面,廊静得能听到脚步声的回响。
三号保密室位于研究所最核心的区域,厚重的金属门开启又关闭,空气里弥漫着隔绝外界的静谧。
墙上除了必要的应急装置,空无一物。
便服男子——吴峻的行动组成员之一,并未出示证件,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某种权威的象征。
声音平和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王启明同志,我是代表国家‘特别项目协调处’与您沟通。”
他用词极其精准,避开了任何具体名称:
“一项对国家未来具有极高战略价值、且具备极强探索性和开创性的科研任务急需您的专业技能与经验,该任务级别为最高保密等级,任务周期无法预估,可能需要您长期离开现有岗位。”
王启明的心脏猛地一沉。
最高保密等级,意味着一旦踏入,几乎等同于与原有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暂时剥离。
他下意识想了解任务性质,但立刻遏制住了冲动,这恐怕是违反纪律的事,对方也不会回答他的。
“任务地点?”
王启明的声音有些干涩。
“保密,任务内容细节,在您签署保密承诺并完成必要前置程序前,恕我无法透露一丝一毫。”
便服男子的目光直视着他,带着审视与等待:
“这项任务挑战前所未有,风险极大,可能需要付出超出想象的心血和时间,个人与家庭都将受到严格限制,但它的意义,对国家,甚至对人类未来的探索,都至关重要。”
便服男子的话语像冰冷的刻刀,不带任何煽情,只是清晰地勾勒出任务的轮廓:
一条无法回头的征途,只有巨大的责任和无尽的未知。
“我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王启明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握紧了桌上的笔。
“通讯管制,与外界所有非项目人员的联系中断,直系亲属将知晓您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但不知地点内容,归期未定。”
铁鹰声音平稳:
“个人设备、网络访问、学术交流完全受限。您的思维和经验,将是唯一的武器和工具,一切物质和人力,国家将倾力保障。”
沉默在小小的密室里弥漫,空气仿佛凝固了。
任务性质、任务时间、任务地点一概不知道,他能回答的只有去或者不去……
王启明眼前闪过家人忧虑的脸庞,闪过实验室日夜攻关的场景,闪过毕生投身材料抗辐照研究的初衷……抵御亿万度高温和中子轰击的铁壁,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这份沉重背后,或许是他学术生命所能触及的最佳途径?
几十秒的沉寂后,王启明缓缓抬起头,眼神中疑虑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燃烧的、近乎决绝的专注:
“我接受”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三个字,重若千钧。
便服男子不易察觉地点了下头,从随身携带的加密金属盒中取出两份文件:
“请签署这份《国家特别使命意向书》和《保密前置承诺声明》,后续保密培训与协议签署将在抵达集结点后进行。”
……
西南某核工业基地深处。
高级工程师李卫国刚从巨大的托卡马克装置维护栈桥上下来,布满油污的手套还没来得及摘下。
基地负责人的加密专线便打了进来,声音前所未有的凝重:
“卫国,立刻回办公室,最高密级指令传达,有两位同志在等你,执行静默纪律。”
最后一句话,如同冰冷的铁律。
李卫国心中警铃大作。
“静默纪律”——意味着禁止询问、禁止记录、禁止与任何第三方沟通,只接受指令。
他快步返回,办公室里已有两位神情肃穆、身姿如松的军官等待。
其中一人递上一个没有任何标识、只印着一个复杂暗记的厚重牛皮纸信封。
“李卫国同志,奉国家最高指令,现征调您参与一项战略性科研项目。”
军官的声音没有起伏,字字清晰如同宣读判决书:
“此项目关乎国家未来核心战略,保密等级最高。”
牛皮纸信封里只有一页纸,抬头是加密编号和一行小字:【项目指挥部】,内容简洁到冰冷:
经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批准,兹调李卫国同志加入“夸父逐日”项目组工作,即刻生效。本项任务属国家最高机密。
落款:国家特别项目协调处签章是一个无法辨识的加密代码。
“李工,请立刻与我们动身,您的个人物品稍后会由基地专人整理经严格安检后送达,现在,请交出所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含存储功能的任何物品。”
另一名军官打开一个屏蔽箱。李卫国默默摘下手表、掏出手机,一样样放入。
金属屏蔽箱盖合拢的轻响,像是切断了过去生活的某种宣告。
他看着那位年轻军官冷静的动作,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了那份压在字里行间的沉重。
……
上海光机所,超强激光实验室的偏执狂殿堂。
高功率激光参数调试进行到白热化阶段,陈光华院士嘶哑着喉咙指挥着最后微调。
实验室厚重的铅门被无声推开,所党官员和两位同样深色便装的男人静立在门口阴影里:
“陈教授”
……
首都西郊,秋日的晨曦穿透戒备森严的梧桐枝叶,照在了一座十分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上。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寂静,除了荷枪实弹的卫兵如雕塑般凝固的身影,只有车辆驶入时轮胎碾过路面的沙沙声。
一辆辆贴着深色车膜的考斯特鱼贯驶入内部庭院。
车门推开,一位位穿着各异——有便装夹克、有半旧西服、甚至还有带着实验室白大褂气息——年龄多在四十至六十岁之间的学者、工程师们走下。
他们的气质沉稳,眼神锐利或深邃,无不透露出顶尖头脑的锋芒,不过此刻却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切的困惑。
王启明教授紧了紧略显宽大的外套领口,一下车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老陈?”
他看着刚从隔壁车下来的陈光华教授,后者脸上也是一副仍未回过神的模样,眼下还带着淡淡的青黑。
“启明?你也在这儿?”
陈光华压低声音,快步走近,眼神扫过四周:
“这阵仗…比当年搞‘两弹’时我看过的保密级别还邪乎,签了意向书就被一路带到这儿,连去哪儿、见谁都不告诉,只知道代号‘火种’…”
他语气里有一丝资深学者被完全蒙在鼓里的不满,但也深知其中的分量。
“彼此彼此”
王启明苦笑着摇摇头,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却带着凝重:
“我也是,刚做完辐照实验的汇报,就被到这儿了,看这架势,非比寻常啊,能把我俩同时薅来的,整个材料界和光学界,还能是什么事?”
他联想到自己那份关于“仿生蜂巢基板”的新研究,心里隐隐有些猜测,却又觉得太过骇人听闻。
“老王,老陈!”
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超导工程专家李卫国匆匆走过来,他那件沾了些许油污的工装夹克显得格格不入,神色却最是焦急:
“你们知道点情况不?我刚从西南基地下来,托卡马克还在停机检查呢!就被两个军官一路‘护送’过来,通讯都掐了!连家里老伴儿都不知道我去哪儿了…只说是最高任务。”
他摊开双手,满脸的“离谱”。
三人对视一眼,眼神交流间,一种“同病相怜”又被无形巨力捏合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弥漫开来。
彼此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平常在各种国家级评审会上也常碰面,此刻的遭遇和周围的肃杀氛围,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远超以往任何科研攻关项目。
“周工呢?他那个液态金属流体力学,指不定也跑不掉。”
王启明朝入口张望了一下。
这时,一位身着笔挺制服、神情严肃的工作人员快步走过来:
“请各位专家立刻进入会议室签到,并再次接受保密检查,会议即将开始,请勿交谈。”
此话一出,刚才还在三三两两的交谈立刻停止,一种无形的凝重取代了最初的困惑和嘀咕。
专家们默默地在登记簿上写下姓名和代号,再次走过安检门,交出所有电子设备,鱼贯进入会议室。
会议室内部比预想的要简洁现代得多。
长条形的深色会议桌占据中央,灯光被精准调校过,明亮却不刺眼。
墙上悬挂着大幅投影幕布和一块传统的书写白板。
最引人注目的是会议室正面那扇厚重的隔音门,以及无处不在的、几乎隐没在墙壁里的监控探头。
空调无声地送着恒温空气,让整个空间显得异常安静。
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一个印着红头的保密文件夹和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上面贴着“项目工程-阅前签署保密承诺书”。
专家们带着一种履行庄重仪式的沉默签署文件。
空气几乎凝结,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他们心中波涛翻涌,都在等待着揭开谜底的那一刻。
突然,会议室侧面的一扇门无声滑开。
科工官员张云超身着熨帖的深色中山装,步履稳健地走了进来。
他神色凝重,眼神锐利,扫视全场,没有寒暄,直接在主位落座。
他带来的气场瞬间让所有的细碎动作都消失了,几位认识他的专家教授都微微点头致意,目光中充满探询。
“诸位,请入座。”
张云超的声音低沉有力,清晰地穿透安静的空间:
“时间紧迫,我直接进入主题。”
他环视一周,确认所有专家都已准备就绪。
“我知道,在座各位专家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平时也都很忙。”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过去半个月乃至更短时间内,各位都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被征召、被护送,甚至被‘断联’,来到这个地方,大家心里有困惑,有疑虑,这很正常。”
张云超顿了顿,没有选择卖关子,而是开门见山的说出了会议的主题:
“因为你们即将接触的,是国家当前乃至未来能源战略格局最核心、最机密也最具颠覆性的尝试——夸父工程,它的核心目标就是:点燃可控核聚变的第一缕稳定之火!”
尽管内心已有模糊猜测,但当“可控核聚变”这个终极命题被如此清晰、严肃、带着明确工程目标的在保密最高级别会议上提出来时,在座专家们的心脏还是像被重重锤了一下。
王启明下意识地握紧了笔,陈光华的身体微微前倾,李卫国吸了一口气,周建军眼中闪过一丝狂热的光芒……
他们之前都是帮忙论证过夸父逐日的部分试验内容的,所以来之前就已经有所猜测了。
只是没想到进度居然这么快,上个月还在论证预研阶段,这个月居然就立项了,哪位大佬这么有能量,居然让上面如此支持。
万明远?
不少人心中都浮现出了这个名字,但又很快的否决掉了。
如果真是万院士的话,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搞这么一出了,他们的ES已经建造两年了,哪里还需要这么神神秘秘的,肯定是个新的任务。
果然,张云超的话印证了他们的猜测。
“我们不是在跟随西方,不是在重复ES。”
张云超语气更加坚定,“我们在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路径的核心方案就在各位面前的文件袋里,它已经有了一个名字——‘夸父逐日’!”
这个名字让所有人微微一震。
夸父逐日?这是何等的气魄,暗含了对能源这一文明“太阳”的终极追逐!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只有紧张而期待的心跳声回荡。
“攀登珠峰,需要富有开创精神和颠覆勇气的领路人!需要一位能洞悉物理本质、敢于挑战极限的总设计师!”
张云超的声音陡然拔高,目光投向了会议室后方那扇门。
“现在,就由他来为夸父工程拉开序幕!”
话音刚落,会议室后侧那扇厚重的隔音门应声而开。
在所有人聚焦的目光中,一个略显单薄却异常挺拔的身影走了进来。
他穿着简单的深色休闲西装,步伐不快但十分坚定。
一张年轻得过分、带着些许书卷气却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与沉稳的面孔映入所有专家的眼帘。
空气瞬间仿佛凝固了!时间像是被拉长了一秒。
随后,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无法抑制的、低沉的倒吸冷气声!
是他!
很多人见过这张脸!在学术会议的报告席上,在水木大学的讲座现场,在顶尖科技期刊作者栏中……在电视剧和电影院里。
水木大学最年轻的数学教授洛珞!
尽管在场一些人听说过洛珞在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方面的惊艳才华,但面对这样一个国家级、难度前所未有、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超级工程,领导竟然任命了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总设计师?!
整个会议室充斥着无声的惊涛骇浪。
专家们眼中闪烁着极度复杂的情绪:震惊、质疑、不解、甚至一丝荒谬感。
洛珞似乎完全感受不到那汇聚在他身上的、足以融化钛合金的目光。
他平静地走到张云超身边,后者郑重地侧身让开主位的一步空间。
洛珞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坦然迎向台下一张张震惊、审视、充满疑问的资深面孔。
张云超沉声宣布,声音铿锵有力地砸在每个人心头:
“我正式宣布!经组织研究决定,任命洛珞同志为夸父工程总设计师!”
洛珞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年轻的声音清晰地穿透了死寂的会议室,没有丝毫犹豫和踌躇:
“诸位前辈、同仁,上午好,非常荣幸,能与你们共同踏上这趟逐日之旅。”
他微微颔首致意,随即,目光变得如同聚焦的激光般锐利而坚定。
“我知道诸位心中有很多疑问,没关系,先把它压在心底,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给你们一一解答。”
他停顿了一下,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那么闲话少叙,接下来我们一同看下夸父工程的初步方案。”
在所有人难以置信、震撼莫名的目光聚焦下,洛珞没有停留,直接走到了讲台中央,面对那面巨大的投影幕布。
巨大的屏幕上,投射出一幅前所未见、凝聚着惊人复杂性与精巧构思的构造图——磁箍缩惯性约束聚变堆的核心构型图!
旁边列着密密麻麻的符号、方程式以及那象征着极致平衡的“临界曲线图”和“拓扑关联图”。
“各位手中的文件袋,装有你们各自负责领域的方案详细说明和技术要求。”
洛珞的声音平静如水,却带着掌控全局的绝对自信:
“现在,让我们把‘夸父逐日’从蓝图搬到实验台前,我从核心构型的原理、设计思路以及面临的第一个共同挑战开始讲起。”
激光笔的红色光点落在构型图的中央引擎反应区,熠熠生辉。
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的震惊、怀疑、困惑,此刻都被一种巨大挑战的压力和对那绝妙蓝图本身的好奇、惊叹所取代。
无论他们之前是怎样的不可置信,但此刻都沉浸到了这个新世界之中。
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那年轻总设计师和他的图纸,看着他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带领他们推开这扇通往星辰大海终极能源的大门。
这注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核心会议,夸父团队在此刻,正式启程。